祁殿臣河北新城人,幼年拜张长发为师,并得到师叔杨云 武、杨钧、王瑞等人的悉心指导,为同学中之佼佼者。后经张长发 介绍又拜孙禄堂为师,遂得孙禄堂之真传。孙禄堂在南京国术馆 任教时,又介绍祁殿臣向剑术大师李景林学习武当剑法,得其精 髓。祁殿臣师承多位明师,博采众长,锐意实践,得少林、形意、八 卦、太极、摔跤诸艺真传,而能融会内外诸家,武艺十分全面,近身 远打、长兵短械无不精通,最擅实战,多绝技异能。一生以授拳为 业,抗日胜利前,多传奇色彩,胜利后于武汉德艺服“三山”,遂定居 武汉,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才,影响深远,当地称为“祁门”。“武艺绝伦”——孙存周孙存周 河北完县东任家瞳(今属望都县)人,孙式太极拳创 始人孙禄堂老先生的次子,讳焕文,号二可。他自幼秉承家教,又 敏而好学,深得太极、形意、八卦诸拳之精髓,尤以武术击技闻名于 世。文武兼修,16岁始发奋苦修,3年得家学大要。1929年,浙江 省国术游艺大会,孙存周被聘为首席监察委员,后受聘为江苏省国 术馆代理教务长。抗战爆发,孙存周随即参加抗战。历时3年余, 大小数十战,强弱悬殊,终被日军击散。1942年,孙存周潜回北 平。不久日,人闻孙存周之名,欲请聘。孙存周闻讯,避至河北定 兴孙振川、孙振岱二师兄处。期间曾多次资助掩护抗日人士。 1944年洛阳之役,长子保和对日寇作战牺牲,孙存周慨然日「不 辱家风。”新中国成立后,孙存周大隐于市,然但凡闻其名而来访者 无不惊服而去。孙存周自出道以来,与各派拳家较艺无数,平生未 遇其匹。海上名拳家褚桂亭叹存周武艺绝伦,技击独步,同时代无 人能出其右。孙存周一生笃技击、好任侠,远浮名,书剑合璧,轻利 重义。以其一生对武学研修的苦心孤诣和潇洒超脱、求真忘我的 精神境界感召后人。“德高技亦荣”——杨禹廷 武术家,吴式太极拳宗师,又名瑞霖、雨亭。幼时体 弱多病,家贫,只得借习武健身祛病,10岁开始习武,刻苦奋进。 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克兴(子明)等习练十路及十二 路回汉两门弹腿、少林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以及刀、 枪、剑、棍、钩、戟、锋等器械和摔跤等,且精习八卦掌和太极拳。因 屡见帝国主义入侵,辱我同胞,讥我“东亚病夫”,从而更坚定了他 习武健身、强国强种的信念。青年时,已驰名武林。1916~1941 年,又从王茂斋精习吴式太极拳,且得吴鉴泉指教。每一招式都按 规范演练,并穷究其来龙去脉,找出正确的感觉,以致日臻化境。 杨禹廷认为艺精必须功勤,从不矜持,注重武德修养,且常言“德为 技之本,德高技始荣”。20岁时,在北京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 及志华寺设场授拳。1928年,一显贵邀他到南京任家馆教师,并 在盐务总署为其安排要职。但他实难忍官场之腐败,不足三月即 辞教回京,继续当穷拳师。日伪时期,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曾派 人请他教拳,遭其断然拒绝。日寇投降后,物价飞涨,为养家糊口,他宁卖掉唯一贵重之物 自行车,步行十余里去教拳,也绝不趋炎附势,攫取不义之财。 1949年,其仍教拳不辍。之后,杨禹廷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 联合会。他授技的对象上自中央部长、外国驻华使馆官员、专家教 授、著名演员,下至黎民百姓。各界知名人士如刘秀峰、陈云涛、傅 作义、赵君迈、周学鳌、李星峰、楚溪春、戴爱莲、李万春、张云溪、曹 连孝等均向他学过太极拳、刀、剑等。其弟子有赵安祥、王培生、李 经梧、郑时敏、赵任情、王辉璞、戴玉三、马汉青、李秉慈、翁福麒等。 1924年,开始编订太极拳讲义,历时37年,于1961年H月由国 家建工部内部出版,书名为《太极拳动作解说》(教学讲义)。杨禹 廷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等职。“朱家三虎”——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朱国福 字果夫,号炳公,直隶省定兴县大朱家庄人。自幼习 武,早年从人称“铁罗汉”张长发习练罗汉拳,从王有恒习弹腿、摔 跤等技艺。10岁参加义和团,14岁拜形意拳名家马玉堂先生为 师,学习形意门拳械。后又从孙禄堂先生习练八卦掌、太极拳,又 得李存义等老前辈的指点,其功夫技艺深得马、孙二人的赞许。1924年,朱国福来到上海,创立武学会,以技击能力高超、多 次与中外武林高手交流取胜而闻名。1928年,朱国福参加第一届 武术国考,获最优等榜首。1929年,进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并 担任教务处长,教授形意拳,开设拳击课,为国家大力培养武术人 才。朱国福一生为民族的兴衰和武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8年,朱国福在重庆辞世,享年77岁。这位被时人称作“中国拳 击之父”、“中国搏击之父”的一代武术大师的名字也许因为岁月的 流逝,已经不是那么鲜活,然而他传奇的一生却未因岁月的流逝而 失去光芒。朱国福先生是第一个有正规报纸报道,打败公开设坛 的外国武人的中国武术家;第一个在世界上成立女子拳击队;第一 个在中国引进和发展拳击运动,并身体力行;第一个用现代观念开 展搏击训练教学的人。朱国禄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技击家。朱国禄幼从王 桂亭习形意拳,后一度弃武从文。20世纪20年代到上海加入由 长兄朱国福先生创办的“中华武学会”,深究形意、西洋拳击等各式 功夫之奥要。朱国禄曾先后任职国民政府江苏警官学校等单位,执教战场 格斗技术。1928年,在第一届全国国术国考中,和长兄朱国福、三 弟朱国祯同时获得最优等。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浙省国术游 艺大会”获得第二名。后不久应聘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授、技击队 副队长。朱国禄是深具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武术家,据当时的报刊 记载,在杭州国术大赛获奖后,朱国禄发表感言:“希望中华民族一 致努力国术,民众有了强健的身体和力量才能打倒帝国主义,中国 才有希望。”抗战军兴,曾任贵州国术馆馆长,培训出一大批军中弟 子,投身抗战御侮。朱国祯 我国著名武术家。自幼随大哥朱国福学艺,后又师 从马玉堂先生学习形意拳。朱国祯武术技术全面,精通形意、八卦、太极、摔跤、拳击等诸 多技法,可称之为全能武术家。他注重实践,训练总是身先士卒, 示范苦练。朱国祯为人诚恳直率,讲究诚信,答应的事情就要做 好。他兴趣广泛,喜欢京戏、河北梆子,甚至踢踏舞,在患病期间, 还让其女执笔记写他口述的拳术套路。他的理想抱负就是强国强 种,不做“东亚病夫”,把武术当作全民健身运动的事业来做。“功夫将军”——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一个 农民家庭。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 武术。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 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 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 会常务委员、副主任。1953年,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 自由独立勋章。1924年,朱国福来到上海,创立武学会,以技击能力高超、多 次与中外武林高手交流取胜而闻名。1928年,朱国福参加第一届 武术国考,获最优等榜首。1929年,进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任职并 担任教务处长,教授形意拳,开设拳击课,为国家大力培养武术人 才。朱国福一生为民族的兴衰和武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8年,朱国福在重庆辞世,享年77岁。这位被时人称作“中国拳 击之父”、“中国搏击之父”的一代武术大师的名字也许因为岁月的 流逝,已经不是那么鲜活,然而他传奇的一生却未因岁月的流逝而 失去光芒。朱国福先生是第一个有正规报纸报道,打败公开设坛 的外国武人的中国武术家;第一个在世界上成立女子拳击队;第一 个在中国引进和发展拳击运动,并身体力行;第一个用现代观念开 展搏击训练教学的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 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许世友忠于 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 事业。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指 挥过一系列的重要战役、战斗,组织过大兵团作战,表现出卓越的 军事才能,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 之一。著有《我在山东十六年》、《我在红军十年》、《许世友回忆录》 等书籍。
浏览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