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沉稳。西方拳击突出手上力量,中国武术讲究下盘功夫。具体做法: 两胯落下撑开,两腿微弯、开胯护裆,略微有骑马之意;两脚蹬地、两脚掌平 撑地面、重心从涌泉穴“钉”下去直指地心,并感到“镇地涌泉”——地心有 股强大的气流向上面反弹;但涌泉穴本身有个脚弓,恰好是空的,称之为“实 中空”。两个涌泉穴连线的中点,由下向上对准会阴穴,再往上对准百会穴,形 成“三点一线”所谓“顶天立地、三才贯通”之态。它实际上是模仿植物的生 长状态:根往下面扎、苗往上面拔。
- 浑元桩
亦称太极桩。两手从无极桩开始,向前、向上涨出并分别轻轻屈抱于肩前(上 抱)或胸前(中抱)、胯前(下抱),手指自然展开,指尖相对,虎口圆撑,身 形正直,两脚半蹲。总体要求跟无极桩相似,但上下、左右、前后当有“搠劲”,以 示分出阴阳,由此形成松而不懈、柔而不软的“八面支撑”和圆活灵动之势。
(三)活桩(组合动作训练)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田潜转、阴阳判分”,原先阴阳不分的无极开 始进入动静开合的太极运动状态。这时神往上升、肾水也随神自然上升,气往下 沉,心火也跟气自然下沉;全身对拉拔长,腰身竖正,虚胸实腹,体内由此形成心 肾相交、水火交泰之势,而体外也由此屈伸开合,表现出攻守进退的环境应对。
- 升降桩
即杨式太极起式。两脚开立、阔与肩宽并向下踩住涌泉,提神领顶并由丹 田向两手慢慢贯气,随之两掌轻轻向前翘起,指端随之慢慢向前轻引、像放风 筝那样让两臂自然随之上浮,高与肩齐、阔同肩宽,注意沉肩、拔背、舒胸,然 后松开沉肩坠肘坐腕轻轻下按,像按住水中的木板一样利用自身重力克服浮力力、向后的拉力、中有搠劲,这是上下为主兼顾前后左右的两极张力。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信
- 开合桩
即孙式的开合手。两脚开立、阔与肩宽并向下踩住涌泉,两手由丹田贯气 向左右两边撑涨分开,然后松开让两手自然相吸合拢,两脚也随之徐徐下蹲; 如此反复多次。注意两手反向的两种力,合时好像要把弹簧压扁,开时好像被 这个弹簧撑开,这是左右的张力。
- 推按桩
即立式如封似闭。两脚开立并向下踩住涌泉,两手由丹田贯气向上搠起,然 后分开下按再合拢聚焦向前推出,如此反复多次。注意推按时力量从后脚蹬出,内 气慢慢贯到两掌并好像要克服前面的阻力,后撤时根节后带,前脚又轻轻踩住,防 止别人牵引。这主要是上肢前后的张力。
- 摇船桩
弓步站立模仿船上摇橹划桨的动作,向后时前脚后蹬先退三分之一,两手 随之收到腹前再向两边分开置两胯旁,然后边退边转腰,两手身边伸出,再向 前时先转正身躯,然后后脚向前蹬,两手也随之向前推车般平推;注意松腰落 胯、中正并通过脚的后蹬和前撑使整个身体向前、后平移,身体不要前俯后仰 和左摇右晃,前后当有一个纵深,体形不能上下起伏。进时沉气落胯、后脚前 蹬、前脚撑住、长身平面跟进、就势上位,退时命门先走、根节牵引、前脚后蹬、后 脚撑住、让身不让势。左右轮流练习,主要体会后脚的向前蹬与前脚的向后撑,以 及腰部旋转的走化和前跟劲。体会“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怎 样“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
- 踩步桩
即杨式手挥琵琶。这是一个技击桩法,设敌手正面向我击来,我用右手出 迎,就势执拿向下采带虚步下蹲,左手跟着上托,下面同时用脚踩出,两掌合 于体前呈手挥琵琶之势,前掌高不过鼻而后掌置于肘旁。左右轮流练习,注意 单脚独立,气沉丹田,另一脚则向前向下踩出。
(四) 简化太极拳训练(五) 太极推手基础训练(略)(略)身休文化活动: 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
任何技术都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活动展 开,而任何社会活动又都必须借助多种技术手 段,处于一定的社会价值关系之己并且还要 加入大量的非技术因素。传统武南的肢体应 对是所有人体活动的基础,可以进入各种性质 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并依附不同的社区人 群。自秦汉以来,尽管有官廷百戏等的多种影 响和点缀,但传统武术活动的基本领域却一直 都是盛行于江湖草莽的环境应对活动,因此, 其基本价值倾向并不是统治秩序的全面主宰, 而是个体本位的平等自由。它不但在一个特定 角度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文化性质,而且还突 出地表明了下层「草根』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 生存智慧和应对技巧。
本篇是作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武术 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角度,即广义的武 术文化角度所写的若干论文汇编。重点分析武 术现象和武术活动跟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关系,其中涉及中国人的「精神出口与生命体 验』,井带有若干文化批判意蕴。
中国武术本体载体纵横谈
(一) 本体与载体任何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都是有其本体和载体的足里所谓的本体与载体,是 个借用的西方范畴;我们拿过来用以表示一个事物的缘由根据和实现方式的关 系,并由此说明广义武术活动的基本状况。对于中国武术,我们可以分别从人体 科学和人体文化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予以探讨。前者揭示武术运动的肢体技术 方式和身体运转机制,后者则揭示这技术方式和运转机制背后的社会条件和文化 样式。就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技术体系的武术运动必须服从人类共同的生 理生化、生物物理、生物力学、体质遗传以及心理演化等等生命活动规律。虽然不 同人种、不同民族的身体遗传特征略有不同,但其生理机制、活动规律却是完全一 样的。所以,人体科学所揭示的规律只能说明人类身体活动先天自然方面的共同 本质,而不能说明不同民族身体活动后天形成的各种特殊状况,因而自然也不能 说明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殊本质。就人体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活动及相应那 不同操作人群的中国武术,则又明显地受制于中华民族的特殊的生存环境、生存 方式及其社会规定、历史演化,并由此而形成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民族和不同人群 的文化特征。它可以较好地说明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殊历史本质。应该指出,任何身 体技术方式固然有其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但就一定身体技术表现方式 本身来说,却又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样式。
所以,如果就人类肢体活动本身普遍性这个“本体”来说,各种不同民族的 文化方式均是其“载体”。但是,如果就一定民族身体活动形式的特殊性来说,那 不同的民族文化便变成了 “本体”,而与止湘应的技术方式和生理、心理机制贝度 成了 “载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一社会中的不同操作人群和不同活动领域 也是其技术载体。我彳'彻1在讨论的是中国武术这样一个具体事物,因而中国文化也 就自然地成了它的“本体”。
(二) 中国武术文化本 体的形成和表现肢体活动是环境应对的结果,中国武术是中华民
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的表 现。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
® 藕
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发展结果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释道儒玄、政 治伦理、兵农医艺、日用百工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 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中 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中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学等,在 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智慧。无论东西方整个身体活 动中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都无不渗透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中 国文化源于对生命现象的感悟,所以中国武术在文化精神上也大都围绕人的生 命活动而展开。就个体生命来说,它十分讲究强身护体,延年益寿;就群体生 命来说,它极其强调隆德尚礼、行侠仗义。中国武术无论形体动作还是活动形 式,都深刻而旦潜在地受到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支配。在方法论上,它又在古 代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整套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 体悟的基本特点,由此还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和自娱、修性、保身的 鲜明民族特色。这便在总体上跟西方体育所具有的那种粗犷的形体显示和激烈 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的对照。它那独特的风格,特殊魅力以及蕴涵的文化哲学 价值,确实值得现代人去分析和探索。
浏览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