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讲究“舍己从人”走出自我中 心,但又“顺人而不失己”地 借力打力,表现出“本来如此”和“从容自如”的真正自信。模糊目标、消解自我、放弃原则、依附外力,不 可能达到新的平衡。正视矛盾是化解矛盾的前提,回避矛盾只能是被矛盾所支配。
笔者强调,“阴阳相济”并不是折中主义的和稀泥,更不是回避矛盾的不 变论,而是在“有进有退、有来有往”的矛盾应对过程中,时刻注意和协调、融 汇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旦“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西哲有云: “上帝死了之后,任何情况都可以发生。”面对当代“风险社会”,我们随时 都得要有“阴阳相济”的两手准备。
(四)以柔克刚:运行效应特征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运作的条件约束、类型特征和效应原则,它是太极 拳“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操作结果的集中表现;其基本精 神是在力量不均衡条件下的博弈中,追求自身消耗最少而目标效用最大。事物 中的阴阳属性或状态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问题在于到底 怎样让这些转化于己有利和于事有成。从哲学上看,如果说松静为本的无极是“正 题”,意气领先和阴阳相济的太极是“反题”,那么以柔克刚的“神妙”则属 于二者综合的“合题”;它表达了从“松静”到“虚静”(即从“松”经“通” 到“空”)的境界提高。
“以柔克刚应危机”。人是宇宙间一种没有强牙利爪的有限存在,弱者 当有自己生的权利;在这里,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前 提。传统武术中“以柔克刚”首先是种“舍己从人”避免正面对抗的迂回作战 斗争方略,通过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运动战法,达到引进落空和借力打力的“牵 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实际力量博弈互动的一种特定方式,而不是“跟空气作战” 的主观心理想象,更不是回避矛盾、抹煞斗争、消解自我、妥协投降的自我麻 醉。其前提是以弱对强,方式是迂回作战,关键在避实击虚,结果是以小制大。就 主体操作而言,阴阳相济大体可以划分为阳刚的“勇者战略”和阴柔的“弱者 战略”两种类型;所谓“强则攻、弱则守”,操作时到底应用哪种类型,则要 由操作时主客体双方的性质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就历史背景来说,中 国式的“以柔克刚”大概是 跟柔弱的农业民族面对强悍的游牧民族(近代以来则是积贫积弱面对“船坚炮利”)
这个历史背景有关联的。就 哲学上看,“以柔克刚”的可能性在于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即事物无不在一 定条件下向其反面转化。由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切都是相 对的,强者有弱的方面,弱者有强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强弱的状况是可以发 生变化的。
至于武力冲突中这种柔弱胜刚强的选择,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乘敌 之隙的可能性”基础上的。这是一种基于多方的关系和走势而不是孤立个体自 身实力的考虑,并通过所谓“听劲”(一种以触觉为切入点,“用心”而不是“用 耳”的身心合一的“本体感觉”)把操作主体跟周围环境条件贯通起来。所谓 “夫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 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原来主动权最后可以归结到对环境信息的充 分利用上。信息跟实力相比,显然是一种柔性的因素。“以柔克刚”的运行机 理依据,则在对立双方力量于不同方向和层面虚实变换所形成的优势。作为一 种力的较量效应,这种方式从弱者面临强敌这个前提出发,战略上“以一当十” 和战术上“以十当一”,利用信息调控乘机就势、扬长避短、以静待动、引进 落空、避实击虚、借力打力、后发先至、出奇制胜,通过“不比而比、比而不比” 以及“抗而不对、不对而抗”的“矛盾”运行方式,达到“以柔克冈11”的效果。传 统太极拳由此发展出一整套信息调控技术,表现出一种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 的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就社会而言,这种个人技巧如果在消极方面发展,有 可能演化为“非法制”的一盘散沙状态;但在积极方面发展,又包含有高度主 体智慧和创造的无限可能。
“以柔克刚”强调其所运用的力量性质,是一种柔而不软、坚而不硬、松 弹圆活、绵里藏针的强大“内劲”;其要点并不在于绝对量的大小,而是在于 关系态势上的占优;其特征则是敌我关系上舍己从人的柔性、顺而不屈的弹 性、人不知我的隐性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就价值取向而言,它摒弃先下手为强 的主观武断,反对恃强凌弱和以众暴寡的以势压人,依托智慧而不是蛮力,强 调独立自主和有理有节的从容应对,把以理服人跟技击技巧统一起来,在被动是别无选择的客观规律性;但现在问题在于力是个“向量”而不是“标量”,它 不仅有数量上的绝对值,而旦还有非数量的方向和力点。方向不对,作用不到 点子上,力量再大也没有意义。而且,应对环境和抗击敌人也不是个自身力量 的显示问题,它要处理不同力量的相互关系和运用有关力量的运行机制,并且 要达到主体操作的一定目的;孤立地讨论单个力量的大小其实没有实质意义。前 面我们已经说到,刚柔的含义并不是孤立主体自我中心的固定属性,而是相互 作用过程中的关系态势。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强调以柔克刚、避实击虚 的“走化”,在这里,“走”是运动,“化”是变化,亦即通过运动所带来的 变迁以解决矛盾。按笔者理解,这里的“化”字有“状变”(不执名相,因应 环境而改变存在状态)、“无别”(不失主宰,我还是我,不因状变而异化)、“有异” (关系已变,冲破原先被动格局,主客关系发生改变)、“通虚”(神妙莫测,这 种种变化让对手摸不着头脑)等多重含义;由此局部的“变通”也就上升为全 局性的“通变”。
太极拳以松柔为体,以不争为用,突出崇虚、尚柔、贵化、善走、用反、守 弱,反对好勇、斗狠、夸强、争胜、恃力、顶抗,表现出“反者道之动,弱者 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信念,巧妙地运用矛盾统一和转化的规律,欲 取先予、欲抑先扬地从反面入手去达到正面的目的。在技击上的应用,其典型 的事例则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作为一种柔性武 术,太极拳在运行上处处表现出重巧轻力、重智轻勇、舍己从人、因敌变化、引 进落空、避实击虚、迂回待机、以守为攻、就势借力、后发先至、不丢不顶、曲 中求直的以柔克刚鲜明特点。技术操作上它示形造势、利用对手、奇正生克、张 网设套、整体布局、灵活善变,突出兵不厌诈的权谋诈伪,创造条件让进攻的 敌手自动地走向其愿望的反面。其给人感觉则是触处成圆、落点成空、浪迹大 化、妙手空空。它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 进一步改变环境来发展自己。其核心追求则始终是随遇而安和在动态平衡中维 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对太极拳来说,“以柔克刚”是价值取向上“松静为本”和运行状态上“随 曲就伸”的外部展开,又是 技击效应上“借力打力”的 迂回曲折运行方式,发展出化”和“粘发”两大应对技巧,由此表现出跟逃避或妥协表象完全相反的内容。它 的最高境界,是在大化流行中游戏三昧,把生命(自然演化的特定阶段)、生 活(人类生命的社会化展开)、生态(不同生命有机联系的链条)融为一体,在 操作中随机就势、寻机造势、得机得势,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中定),另一 方面又以万变保不变(走化),不卑不亢地走出自我中心但又不迷失原初本性,由 此把道家的有无、佛家的色空、宋明理学的太极无极综合为大化流行中的定静,不 但表现出道家“无所待”的“逍遥游”和佛家“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同 时还把世间暴戾冲突和机巧权谋化作一片天然流行的祥和之气,在因应环境和 静观天地万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