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行中 不同阶段(“进阶”)“用意”的着眼点当是不同的。在“初学”进入“着熟” 的第一阶段,操作者尚缺乏自觉的“太极意识”,这时操作主要是道家所谓的“导 弓I”,着眼于“以形导气、以气培意”,讲求“形正、气顺、神宁”。在“着熟” 进入“懂劲”的第二阶段,操作者已经松静下来,这时操作主要则是在招式应 对和运劲方式上悉心安排好自身和敌我双方的虚实变换和阴阳平衡,表现出很 强的所谓“存思”和“行气”特点,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意到、气 到、劲到”。在“懂劲”进入“神明”的第三阶段,统合的“通变”涵盖了所 有具体的“变通”,这时操作主体的心理活动已经“虚化”为“潜意识”和“无 意识”,于是活动形成了 “类本能”的新“动力定型”和“信息转换”,出现 道家所谓“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坐忘”状态;于是因应对方也就成了所谓“白那虚实刚柔、自然变换的“自阳不测”的神妙。
自觉的生物,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对象,人们的所有行为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坐 标支配下进行的。由此说来,太极拳的用意就是精神自觉地“用意识来引导和 规范动作”。拳论所说的“先在心,后在身”,是指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既 动之后一边做一边想下一个动作。如此连绵不断地边想边做、边做边想,也就 把精神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了。意识既与动作结合,呼吸又自然地与动作相配 合,这时意、气、劲三者也就合而为一。
(三)阴阳相济:总体状态要求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总体状态要求;它基于自身组织结构的操作运行 机理,同时也是指导操作的基本规范和调控机制,是“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 本质要求。它是中国文化对宇宙万物运行之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解释,又是中国 人待人、接物、处事、应世的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之系统论方法,并强调一种 整体全面的泛和谐效应;其核心精神则是整合相关所有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 面,使之成为达到自身既定目标的有机整体。阴阳相济的外部表现是中正和圆 活,其内部状态则是平衡与变换。
“阴阳相济随机上”,阴阳相济不是“永恒不变”的僵死定在而是“随缘 就便”的大化流行。所谓“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相互作用的力学效应存在 于不同力量阴阳虚实的变换和调配当中,于是生存竞争中的强与弱也从来不是 绝对的。“阴阳相济”的前提是阴阳判分,由此从“无极”进入“太极”后的 运行机理和状态,并旦展开为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的大化流行;在哲学上 可视作对无极的“反题”。它不仅改变了 “无极”的原始混沌状态,表现为矛 盾的对立统一运动,而旦还突出了道家文化用虚、用反、用柔、用弱的逆向思 维和反向着力的特征,强调操作上不用力而有力、极慢然后极快。用现代语言 说,阴阳判分的操作就是正视矛盾、承认对立,亦即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所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中国哲学把整个宇宙和所有生命都看作是阴阳相互 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阴阳相济的核心是兼顾两端、协调平衡、稳住自身,着眼 变化的内在根据。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和两种力量的客观存在及其消长透、消长变换、生克制化、相裁相辅、相济互补,并旦以统一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如 果没有阴阳所代表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阴 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就其演化功能来分析,阴阳双方 动静聚散、相摩相荡、氤氤化生,造成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所谓阴阳消长、刚 柔生杀、昼夜递承、四时交替、曰月对比、寒暑相移,皆此之谓也。正是由于 阴阳的变化功能,才使得万事万物得以生发败谢,永不止息。而太极拳运行中 的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就是以承认异己力量(他者)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阴阳相济”的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操作功能体现。西方哲学更多的是 从空间构成描述其组织结构,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从时间绵延来把握其运作功 能。它的核心,是在各种运动要素消长变化运行时,操作主体因应环境和故手 进行全息对应的阴阳互涵和变换,强调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运动中实现稳定、在 互动中追求协调。太极运行中时时、事事、处处总都是个“一而二、二而一”那“不 一不二”的大化流行。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它一方面充分利用矛盾对立 面相济互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全面把握矛盾对立面生克制化消长变换的态势; 在事物自己运动中,通过调整操作的主体状态和利用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人 的目的。其突出表现,则不但有操作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 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虚实变换和奇正生克,而且还有力量上“柔 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的刚柔并济和“积柔成刚、化刚为柔”的刚 柔变易。
“阴阳相济”的基本目标和追求结果,是自身(而不是对手)内外阴阳两 个方面的相裁相辅、相济互补之动态平衡。由此太极拳特别讲究性命双修、形 神共养、身心并完、人我互动、内外协调、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方方面面的 阴阳相济。太极拳的阴阳相济是全方位的,它不但贯彻始终,而且渗透在操作 的所有方面。就身体活动的层面而言,它讲究心身一体,通过“气”的运行整 合身的动静、开合心的形神、体用,表现一种随机应变而又动静有序的行云流 水状态;就社会功能的层面而言,它讲究体用一如,通过“势”的利用、整合,“体”和人的性情、志趣,由此达到参天地、赞化育、夺造化、合大道。太极拳操作“须 知阴阳”,由此反复强调运行过程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全息对应和全面协调,例 如人体的身心、动作的开合、功能的内外、关系的主客、行为的进退、力量的 刚柔、方法的顺逆、变化的虚实、状态的有无、属性的阴阳,还有人格的性情、态 度的志趣,如此等等都要发挥相济互补的作用。就身体活动看,太极拳主张上 下相随、前后相连、内外相合、形神兼备、开合有致、体用两全,把自身的方 方面面都照顾到,然而又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主有从,并不平均使用力量 去搞简单僵死的对等。就应敌防身说,太极拳又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以退为进、以 守为攻、避实击虚、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后发先至,在保存自己的同时,有理、有 利、有节地反击敌人。就精神发展而言,太极拳更是通过舍己从人、随机就势 而走出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的困境,利用阴阳有无、性情志趣等符号系统去把握 和建构一个新的精神世界,由此从必然中获得自由;这其实也是在主客关系上 充分尊重现实、面对矛盾、利用条件、运用规律的结果。当然,太极拳这一切 都不是绝对的,然而确实是有个性并且有效用的。
在这里,矛盾斗争是前提,协调平衡是目标,相互作用是内涵,形态变换 是关键;离开构成矛盾那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运作,就无所谓协调平衡。在这 里,和谐状态并不是由单边主义自我中心的主体诉求和自我标榜所能决定的。作 为一种力量不均衡条件下生存竞争的环境应对之综合性实用操作技术,相济互 补并不是折中主义的和稀泥,更不是回避矛盾的不变论或放弃原则的依附论,而 是在各种因素的正反、顺逆、进退、往来之矛盾应对过程中,时刻注意、协调 和控制矛盾对立的各个方面。它不但是在信息不平衡条件下迅速把握对象特征 的方法,而旦还是在应对复杂环境时防止偏差的方法。太极拳不偏不倚、中正 安舒、虚灵定静的守中、用中,是通过不同性质的阴阳在多个层面生克制化整 合的动态平衡(随遇平衡)来达到的。太极拳主张服人、感人而不是压人、伤人,是 和平主义的;但和平之实质不外是博弈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而不是操作主 体的自我消解。它并不是简单执着和拘泥于原有两极的僵死存在,而是在运动 中把握两极生气勃勃的阴阳相济,并由此达到自身目的。它不是事先主观主义 去设定一个绝对平衡,而是在 处理矛盾的运动过程中随机 就势地形成自身的稳态。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