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具体怎样去理解这个“意”呢? 一般地说,“意”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被解释为“意念”、“想法”,这就是说,“意”具有意识、念想等所谓“存 心起念”的综合性含义。由此所谓“用意”也就不外是指人类的一种自觉的心 理活动,它涵盖人的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多个方面。生理学指出:“全 部心理活动是以感觉兴奋为始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中继,以肌肉运动为末 端。”太极拳的“用意”就是运用有关练拳的各种意识、想法,其途径就是在“第 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借助“第二信号系统”去统合外界各种刺激和内部应对,由 此引起感觉兴奋,继而在大脑皮层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向活动;其基本功能是在 通过心理导向或意识暗示去协调和整合、控制肢体及内脏活动的基础上,有效 地应对外部的种种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操作目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 是个内涵确定、边界模湖的综合性概念,其核心是“心主神明”,而“意者志也”; 由此“意”当为主体自我发动那心之所之、心之所发、心之所期、心之所持、心 为主宰,有意图、愿望、关注、向往、料想、猜测、想象、思量、识见、应对、选择、意 思、意味、意境等多种主体性活动的含义,综合了人类活动中的注意、反应、想 象、认知、意志、愿望等心理活动过程,由此体现人类目的性自觉活动的特点。从 心理学上说,所谓“用意”,就是由物质器官大脑皮层在外界刺激下所产生的 —种心理定向活动;其内涵包括有注意、意向、意志、意识、想象和判断、推理、计 划、应对等多种心理活动形式。它是主客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单纯对 象化的判断、认知和推理,也非单纯主体性的意志、欲望和胆识。
能运转和运行走势以及呼吸调节、肢体控制、自我感受等多方面的生理活动意 蕴。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气”字是个模糊“惟象”的功能性范畴,而 不是一个西方式精确定性的实体概念;它这里更多是用以表达主傩内部的机能 状态和操作体验,核心是支撑某种能量和信息的有序运行。从人体理论上说,或 许可以把“气”理解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生命能量”、“生命结构”和“生命机能”。在 武术太极拳的操作中,“气”除了一般保存有哲学本体论和宇宙演化论的含义 外,更多则被具体化为一个人体基质和活动机制的概念,并旦还可以集中表现 为人体的自我感受(本体感觉)。在这里,它首先被理解为人体生命的基础。《庄 子•知北游》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成玄英疏解云:“夫气聚为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 王充《论衡•论死篇》云:“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在中医理论上,《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 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类经》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人体生命之气按其精粗厚薄,可以分化出为精、气、神三种形态;而其运 转机制,又可划分为“气化”和“物化”两个方面的升、降、出、入等基本方 式。所以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 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由此,“气”又被演化为一个描述人 体生命活动机理的概念;它往往用以表征人的生命之物质基础和运行机制,其 特征则可以呈现为操作者活动的“气感”(这是一种身心协调整合的自我意识)。在 中国文化中,“气”字是理解生命活动机理所不可或缺的;人们用“气”去描 述人的生命结构及其活动机制,由此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养生活动、应对行为,都 莫不谈“气”。具体说来,它包括“外气”与“内气”两个方面,外气指肺部 呼吸往来之气,内气则指运行于人体内部那经络之气,即中医所谓的“元气”、“内 气”、中气”、“宗气”。由此,中医和气功以及武功都特别讲究“敛气凝神” 和“气遍身躯”。至于人体外部的气体,除了已经融化在血液中的氧成分可以 随血管流遍全身外,事实上却是无法“遍布身躯”的;但是如果没有外气(即由 外界吸入肺部之气),则连生命都不能维持,更何况于“气遍身躯”呢?!由此以泛化为社会生活环境和整个宇宙演化状态的“气”,是人生命活动那“通天 地一气”的环境背景。
再强调一下,武术太极拳操作中的“气”,是泛指人身整体功能的“内气”,而 并不只是特指人们呼吸过程的“空气”;它主要用以描述操作者体内的某种能 量传递和机能的运行,以及操作者对这种运行的体验,包括中医所说的整个“气 机”等。这个概念并不是逻辑分析的结果,也不是对象描述的表象,更多偏向 于人体感觉的表达。它最早虽然来源于人们呼吸空气的感觉,但又并不限于呼 吸往来的“空气”,甚至还可以被推广到整个宇宙的构成;由此既可以是用来 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也可用以指称一种主体自身从生理到精神空间不息 运行的力量的无形有质的载体。这大概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生命力”(或曰“生 命能量”)、“意志力”和“身体感觉”,以及它们与想象、思维等结合后所 形成的所谓“抱负”、“胸襟”等状态,并旦还含有明显的价值属性。它首先 来自生理并联结整个自然,(所谓“夫气,体之充也”,有道是“气聚为生、气 散为死”);从直观上看,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其中还有清浊、强 弱、宽窄之分,并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气质(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具有清、强、宽 的特点)。由此既是一种清纯刚毅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保证力行正义的强大 动力,还是人所应有的处世为人的宽宏胸怀(联结社会)。
“意气领先”的管理学和行为学意义在于目标管理、计^实施和过程调控、组 织保障,它涵盖了操作过程中目标取向、信息反馈、精神控制的心理活动和信 息传递、能量配置、运行调谐的生理机能这样两个方面。《太极拳解》有云“身 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 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 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强调身体内 部的分工协作。在具体操作上,突出心主神明、意为统领、气遍身躯、劲贯四梢、得 心应手、左右逢源、神态自若、意动形随几个方面的分工协作、协调整合意义; 由此行功应用时强调必须“用意不用力”那“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节节松开、节 节贯串、上下相随、气遍身躯、三节分明、周身一家、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并部整合的另一方面便是外部应对;就活动功能上说,意气领先讲究“有感即应、因 敌成形”的随机因应机制,具有明确方向、锁定目标,谋而后动、考虑周全,知 重于兵、反应灵敏,统筹兼顾、并敌一向,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反馈调节、动 态应合等方面的作用。其操作效应,便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的“料敌先机、后发先至”。大松大柔的“用意不用力”并不否定操作的“内劲” 运行,而是强调要超越原先不尽合理的用力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是意象型思维,“意、气”都属于意象式概念,高度重视操 作的象征意义;然而其落脚点并不在审美感受的心理宣泄,而在触类旁通的操 作启示。由此,“意气领先”不但是训练方式而且还是实战手段,更是弱者文 化得以成立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太极拳所强调的“意气领先”就是精神自我 主宰下生理机能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发挥。其“因应”机制包含有主体性的应当 和客体性的应对这双重含义。我们知道,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可 以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并能在行动中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双向 调节控制。人类应对外物的实践则是一种自觉的“目的性行为”,没有主体意 识引导的生理本能反应,不能认为就是人类实践,由此也无所谓人的自由。而 在人的自我身心调控过程中,通过注意和想象的自我暗示则具有极大的功效: 它一方面对外物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进行全面调整。
浏览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