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整体过程中的“动中求静”或曰“求虚静”,则 不但体现了在“不平衡”中找“平衡”的现实操作,而且还反映了要在“变”(生 生不已的永恒运动)中找“不变”(背后的稳定秩序和规律)的超越性诉求(即久,是随变应对中协调平衡的战略运行,由此太极拳讲究身沉气固、以静待动,超 越所有“死寂”和“顽空”,由此从“变通”走向“通变”,用天人合一、整 体相关的思维方式把“变易”、“简易”、“不易”三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由 此明显区别于西方式主客分立、机械组装那动静对峙的认知模式)。动静本来 就是相对的,没有放松和静止作为参照,人们无法把握紧张和运动的意义;而 没有必要的紧张和运动,放松和静止也同样无法表现出来(人们常说“中国文 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这恐怕是片面的。中国文化以“静” 作为基础参照,其着眼点恰好是动态过程,由此强调“生生不已”的“大化流 行”;西方文化却以“动”作为基础参照,其着眼点便趋向于静,于是落入“永 恒不变”的“终极结果”)。所以太极拳特别讲究松而不懈的“动静相生”以 及柔而不软的“阴阳相济”。人的个体生命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有限存在,而 包括所有生命过程在内的任何运动过程都有自身起点和终点,都要耗费能量,并 且还表现为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的紧张和松弛的交替活动。尽管宇宙总体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但任何具体的存在形态却都是有生有灭、有开有合、有 起有伏、有张有弛、有进有退的;至于人体所拥有的物质和能量则更为有限,不 可能无限地持续紧张和消耗下去。从理论上说,“松静为本”的基本考虑在于面 对生命的有限性、着眼变换的灵活性、落脚运行的稳定性;其战略着眼于冷静 面对、备而后战、蓄而后发、节能减耗、稳态控制、留有余地、有始有终,避 免心浮气躁、主观盲动、手忙脚乱、自我损耗、为人所制、随波逐流、没完没了; 其实际功能则在于力量不均衡条件下激烈生存竞争中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发展。

所谓“松以求活、静以待动”,生理学上松静的意义在于应激调控能力的 增强和肢体唤醒水平的提高。它不是僵死寂灭的绝对虚无,而是活活泼泼的“妙 有真空”。就人的个体活动状态当下而言,全身肌肉不松弛,身体无法变换形 态进入下一个动作。骨骼关节不松开,任何动作都无法进一步运行展开。精神 状态不松静,态度执着、思想僵化、行为拘泥,原有定势适应不了外界新变化。而 全身储备能源和有效补充资源一旦消耗完了,所谓油尽灯枯,死亡也就随之到 来,生命便因而结束。就操作的角度来说,“静”不但是操作过程的准备和归 结,而且还是操作过程的有 静为本”并不是不要活动,而 张和消耗,充分利用现有资

意克服运动失衡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后果,由此善于面对新的可能。太极拳的“松 静为本”是从具体操作的起点和终点那动静相生、互根互变的“动静之机”中 去把握整个过程的变化,着眼于内向的养练结合,而不是外向的演示和消耗,并 产生某种视动犹静和视静犹动的视觉效果。其考虑的出发点是无限发展中的具 体过程有限性、人的生命有限性和肌体能量有限性,而其追求的落脚点则是具 体过程的合理展开、人的生命保养延续和肌体能量的有效利用。这是一条着眼 于生命养护和生命创造而不是让其无意义和无节制消耗的基本思路,具有明显 的生态智慧。

应该强调,这里“松、静”二字并无绝对的意义。“太极分阴阳、阴阳一太极”; 所谓松与紧、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统统都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 的对立统一范畴,无一不是跟对方“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和向着自己 的对立面转化”的。中国文化认为,“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由此动静互涵,以为万物之宗。在宇宙整体永恒和绝对的大化流行当中,任 何具体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始终,由此生生灭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也可以 把动静问题理解为具体事物或过程的始终问题。任何具体事物或过程都是有限 的,动为起点,又是上一个过程的终点;静为终点,但又是下一个过程的起点,相 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又云“从无极进入 太极,从太极复归无极”,对于具体过程来说,“松静为本”不但是为“就势 而变”进入该过程提供前提和条件(即是为进入该过程而寻机、待势、蓄劲、备 动),又是该过程运行中的稳态控制,最后还是该过程结束后的恢复和休整。西 哲有云:“不死的死战胜有死的生”。中国人对此的表述则是:“太极者(象 征有规定的具体过程)无极(象征无规定的永恒)而生”并最终“归于无极(瓦 解具体过程的规定,回复原初的混沌状态)”。“松静为本”于是又纳入了生生 不已的大化流行。

(二)意气领先:操作程序控制

“意气领先”为太极拳操作的程序性原则,涉及太极运行的程序规范和操是其操作的第一要义,由此其操作意图讲究“用意不用力”,对象运行强调“重 意不重形”,操作程序突出“意到气到”,内部关系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 意气领先是其操作中“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的操作程 序安排,又是“意气君来骨肉臣”那内部系统组织分工协作的结果,更是其所谓“重 意不重形”那“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总体要求。这是从“松 静为本”规定中直接引申出来的运作方略,并旦又反过来为“松静为本”服务; 由此既区别于“无意识”的“纯本能”自发状态,又区别于自我中心的任意妄为,强 调“天人合一”那“出于天然”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意动神随、心想事成。

“意气领先聚力量”,所谓“意、气”是指组织、协调和统筹、整合内外 各种力量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其操作意义在于借助本体感觉的反馈信息对自身 活动进行调控。技术是借以完成任务的中介,在这里,舍己从人、物来顺应并 不等于迷失自我,随机就势、借力打力更不等于放弃目标。所谓“观念上当为 心随物启、操作上却是物为心变”;思想观念必须要有其客观物质基础,但技 术操作却不能够没有主体选择。有道是“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思 想上和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人本来就是有意识的目的性存 在物,人类实践不外就是一定思想意识指导下的操作,人的所有动作、行为,当 属在意识控制下通过主客互动那从静走向动之目的性运行;这里的工程学之意 义在于目标探寻、任务界定、组织调配、过程控制,由此所有操作在原则上也 就势必是要意气领先的。

我们现在看看古典拳论对此的有关说法:最早的太极拳经典《太极拳论》 中,还没有对“意”作出明确的要求。到了《研手法(二)》中,便有“意上寓 下后天还”;《十三总势说略》中则有“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凡 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等一系列说法;《十三势歌》 则讲:“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 腰间”,“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解》进一步讲“心为令,气为旗”,“先 在心,后在身”,“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武禹襄太极拳论》(或题作《张 三丰太极拳论》、《禄禅师原文》等)总结操作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五 字诀》一开始就讲“一曰心静 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 是用劲”;《太极拳体用全诀》

小国传琉武术文化论植术重用意”;《太极拳术十要》第六点“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 之所至,气即至焉”。拳谚有云:“内功首重练意”,而太极拳正是内功拳的一种; 《拳法•刚柔篇》云“刚柔转换,全在用意”,又云“既习内功,岂可无意? ” 可见古今太极拳理论都非常强调“以意领先”。在其他拳论中还有不少对意的 描述,囿于笔者眼界这里无法逐一摘出。从这大略考察中人们可以看出,“意” 的概念被着重提出和应用是太极拳技术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的标志,并由此形 成太极拳的基本操作特点。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向人们说明,打太极 拳的人首先要着重意识锻炼,把锻炼意识放在第一位,用意识引导行动。

浏览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