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引是引诱敌人,使 其“节节深入”于我有利的轨 势;化是走避敌锋,让过对方 之落空;拿是封逼敌势,虚笼其“欲变不能”以备我之发放;发是就势将敌沿其受力点(着力点)跟落地点 (发落点)的连线方向抛掷出去,也可泛指各种进攻性劲力的爆发过程。一般来 说,弓、化、拿、发全过程中,弓、化兼为蓄劲过程,拿是为由蓄劲转换为发 劲的转折点,发则是把这积蓄起来的能量释放出去做功。这个过程对身体各部 分的操作要求,则是“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节节松开、节 节贯串” 。这里无论哪个环节,太极劲路都须保持一种“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舍 己从人、我顺人背”和“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用劲特点。其分别的操作特征,有 一首《太极推手化引拿发决》可供参考:“化人浑身节节松,引宜柔顺手莫重; 拿准焦点凭意气,发赖腰腿主力攻。”

(本丈是笔者待发表书稿《火权拳木铳_丈化论》的〜卜)、节 的提爰曾发表干《武板》第3圳,牧入本节时增加了若十也 明弄布卜副文宇润饰。)

操作指导——试谈太极拳运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操作原则是技术运作的灵魂。中国技术十分讲究其操作性的指导原则,用 以规范整个运作过程。这就像中国古琴谱哪个指头在哪条琴弦的什么位置上,用 什么指法去弹那样的主体性操作过程提示,而不似西洋乐谱用音调、音阶、音 色和节奏、旋律定位的对象化结果的标准规范和确定模式。这就是说,这些原 则并不是对运行结果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僵死规定,而是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把 握相关因素整体性联系的方法指导。太极拳是在太极文化指导下的人体活动。其 关键在于内部机理过程性的运行规定,而并不执着于外部形式终极性的规范标 准;强调既要有极为明确的操作方向性要领指示,又要有灵活的自由发挥空间。

太极拳的操作原则是个多层面和多角度的立体系统,包括有诸如有感而 应、因敌成形、随机就势、舍己从人,虚己待物、引进落空、曲中求直、后发先至,上 下相随、前后相连、进退合度、攻守同一,指南打北、声东击西、左右趋避、守 中用中,扬长避短、避实击虚、蓄发得宜、粘走相生,有备而来、就势而去、适 可而止、留有余地,阴阳易位、五行生克、虚实变换、刚柔并济,体用不二、天 人合一、顺天循性、返璞归真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定,并要把这些东西落实 到每个招式动作之中。我们现在仿照时论,从中进一步概括出松静为本、意气 领先、阴阳相济、以柔克刚“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总的纲领,用以统筹所有操作。笔 者以为,太极拳这四项基本原则反映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操作特点和发展走势,并 跟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和相融通,饱含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生存 技巧和生活修养。所谓越传统越现代,由于这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人类主体活 动的一般规律,因此跟现代社会生态原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也是相通的。

(一)松静为本:基本价值参照

“松静为本”为太极拳的“本体论原则”,涉及太极存在的前提设定、运 行的战略选择和动作的表现形态,是其基本价值参照和全部操作基础,由此凸现自身独具的操作文化特 — 性。作为独具特色的成熟武 术流派,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类柔性主“静”的武术。其 松静为本、意气领先、占中求圆、动中求静的身体活动,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主“静” 一派的特点;由此既不同于中国文化另一派主“动” 的外家拳以及西方体操等动力型运动,也不同于静坐等单纯追求静止而废除适 当运动的静力型功夫。它不但把“松静为本”作为全部运动的基础,更把“求 虚静”作为最后的追求目标,并以松静自然和动中求静的活动,表达出一种动 中寓静、以静制动的运作方式,由此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在运动中追求深层 协调与和谐的基本特征。

“松静为本觅方向”,这松静的哲学意义相当于道家的涤除玄览和佛家的 破除两执;只有走出自我中心的僵死定在,才能在大干世界和大化流行中找到 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我们知道,绝对运动总是以相对静止作为参照的。在这里,“松 静为本”属于“无极”,它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原点或曰基本出发点,为天地 大道那“无形无象”状态;哲学上可视作“正题”。就基本状态而言,“松” 的含义是虚而不实,与“紧”相对。太极拳所说的“松”,更多的是指活动中 尽量减少身心各个方面一切不必要的紧张,最大限度地节约自身的有限资源,并 且避免形成刻板僵化的行为定势,由此得以进入自由灵活的有序运行状态;操 作要求“骨挺、肉坠、内虚灵”。“静”的含义则是安静专注,与动相对,并有排 除外界干扰的意思。这里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控制下舒缓、流畅和持续的稳态 有序运行方式,并通过协调平衡而形成某种可承受和可持续的活动机制;操作 要求“神凝、气敛、外安逸”。“松静”亦称“虚静”或“松净”;“松”通“虚”、“静” 通“净”。这表明“松”的状态是没有“实”的阻塞、“静”的状态则是没有“躁” 的染垢;“松一虚”之目的是灵活、多样、机动、应变,“静一净”之目的是定位、觅 向、蓄势、待机。这是弱势者的生存智慧,着眼于自身运行的持续稳定性和操 作目标的有效性、多样选择的可能性,特别强调路径的优选和运行的节能,由 此冲破所谓“起点平等”和“规则平等”的意识形态神话,明显区别于强势恃 力者不管性质、不问对象、不论范围、不讲条件、不择手段之浮躁霸蛮的“硬 道理”。至于“为本”的“本”字,则是木下之根即区别于西方所谓“本体” 的“本根”或“根本”,由此产生本末、根枝、源流、体用等一系列操作上的 动态关系。总体来说,松静为本就是在“松”和“静”的基础上形成内外合一、含 而不露、沉着稳重而又转换 灵便、飘逸潇洒、行云流水般的应对行为风格,体现出身体活动的轻灵、圆活、柔韧、舒缓、顺畅,以及精神 层面的沉着、冷静、清醒、专注、稳重。杨澄甫提出的《太极十要》,实际上全部都是围绕松静的要求而逐 步展开的。

松静是灵活变换的前提而不是迟滞死板的表现。在这里,放松是改变原有 定势的基本要求,而静止则是整个运动的状态参照。松静为本在操作上强调的 是作为运动前提的某种“混沌”亦即“无规定”之待动状态,防范运动开始以 后形成自我僵化的惯性定势。其第一层含义是体松,把肌体和关节放松作为主 体虚实变换和动作生克制化的操作前提。所谓骨挺、肉坠、内虚灵,就是让周 身关节沿运动方向对拉拔长,使肌肉像湿毛巾般沿受力方向自然坠落,增强而 不是削弱肌肤张弛两端的张力,由此保持经络、血气的畅通以及力量变换的轻 灵和沉稳。其第二层含义是心静,突出操作主体不昏沉、不散乱的高度警醒和 主动专注状态,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意识主导作为所有活动的基础。所谓 神凝、气敛、外安逸则是要求专注集中、高度警醒、呼吸沉稳、从容应对,而 旦整个活动都要遵循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基本战略方针(这是节约能源和准 备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其第三层含义,则是体态的“空灵”和精神的“空 明”。所谓“松则通、通则变、变则活、活则灵”和“静则知、知则明、明则 妙、妙则神”,这是操作主体去掉阻塞障碍(松)和去掉染垢遮蔽(静)后的 同合大道(佛家称之为“得大自在”)状态(这当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由 此形成破除阻滞(庄子谓:“以无厚入有间”)那“虚空粉碎”的活动效应,体 现出主体的自在和活动的自由。如果不扬弃外在的刚性对抗用力方式,不最大 限度克服各种不必要的紧张,不充分发挥意念对操作的调控作用,那永远也把 握不了松静为本的实际内涵。所谓“虚灵定静”,“虚灵”效应跟“定静”操控,实 际上本是一回事;这里整个操作的关键,则是踉“用意不用力”的意气领先(其 核心当是操作主体内部的自我调控和外部的协调平衡)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神 宁才能意专气顺”,由此“松静为本”的价值取向也就必须也必然地落实在“意气领先”的操作原则上。

浏览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