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科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是陈氏十四世 “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延熙,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 一代大师。陈发科先生1928年应许禹生等邀到北平传拳,他以 “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 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 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的局面,开创了“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 劲势特刚强”的新时代,使得有300多年历史的只流传在陈家沟一 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太极 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发科技艺高超,教学有方,从学者 甚众,培养出了李经梧、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 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开创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1900年左右,当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请了陈耕耘的儿子陈 延熙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 6年。陈延熙就是陈发科的父 亲,陈延熙的太极拳功夫也非常好。陈发科曾讲给他的学生洪均生 听,当陈延熙去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 功夫大有进步,非常高兴,走到院子中间,身穿皮袍马褂,两手插在 袖子里,叫他的子侄数人围攻他。众人一接触他的身,他略一转动, 众人都纷纷跌地。当时陈发科感叹说,我比不上父亲,打人还要用手。但是洪均生说陈发科晚年也达到了陈延熙这种水平了。“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吴鉴泉 又名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他的父亲吴全佑是太 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 儿子杨班侯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 于骑射,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在父亲教导下,吴鉴泉对太极拳苦心钻磨,造诣日益精深。 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 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 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 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 底,开展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做了 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 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因此, 吴鉴泉的武艺也非常高超。吴鉴泉演练的太极拳,除了慢架子外,还有快架子。快架子是 一种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太极拳术,演练起来既轻快又柔和。吴 鉴泉不仅精于太极拳,对各种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对剑、太极刀、 太极十三枪等也非常精熟。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 1928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从1933年起,他创 设鉴泉太极拳社,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此吴式太极拳广为 传播,他的门人遍布海内外。鉴泉太极拳社自创设以来已有几十 年的历史,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大枪刘”——刘德宽 字敬远,河北沧州人,自幼习武,精六合拳法,尤善大 枪,被武林人士誉为“大枪刘”,其又先后从师于刘奇兰、郭云深、杨 露禅,后拜在八卦宗师董海川门下,声誉更隆。据传他当年在北 京一位蒙古王爷府内护院,听说董海川精于八卦掌,便慕名前去拜 访。董海川看完刘德宽练枪后说:“你练得不错,可惜不能扎人。” 刘不服,拿枪扎董,董海川用手指捏住枪尖,用内功通过枪杆把刘 打倒。刘服气,便拜董为师。董海川说:“你的根基不错,但应换一 下练法和用法。”刘德宽通过董海川的指教,以原练六合枪的精髓, 结合八卦掌转圈之特点,枪掌相融,因此名为“八卦枪”。刘德宽八卦枪的功夫,据说神到能在穿衣镜上扎苍蝇,被人称 为“神枪刘”。在教授部队时把以岳氏八翻为基础命为直趟八卦, 八八六十四掌。授徒多人,其中代表的有刘国俊、刘风祝、高文成、 赵鑫州、恒寿山、许禹生、刘光斗等人。刘德宽传下了张氏(张松 溪)太极拳,至今在保定地区广为流传。“小霸王”——刘云樵 字笑尘,人称“小霸王”,河北省沧州集北头村(今属 南皮县)人。八极拳代表人物李书文的弟子,精通八极拳、螳螂拳、 八卦掌。刘云樵家中世代书香传家,因为从小身体不好,5岁起,由家 中仆人张耀廷教导他迷踪拳,以求强身。他曾经读过两年私塾,在 沧州高小就读。8岁时,父亲刘保沂邀请八极拳名家“神枪”李书 文到府教拳。李书文当时在京津一带名气甚大,但因他曾在刘保 沂部队担任教习,与刘保沂熟识,因此才能请得动他。李书文教拳 认真严格,刘云樵经常因此受伤,但也打下了他在八极拳及披挂掌 上深厚功力的基础。刘云樵20岁时,父亲原来想让他到朝阳大学法律系念书,但 是刘云樵拿着学费,跟着李书文四处闯荡。1931年,李书文应李 景林的邀请,到山东国术馆担任总教习,刘云樵随行。当时,李书文另一名弟子张襄伍,正在山东黄县负责维持治安、肃清烟毒、清 剿土匪,李书文带着刘云樵前去拜访。刘云樵在这时候开始崭露 头角,连连挫败数名前来挑战的武师,得到“小霸王”的称号。李书文在黄县居住时,张骥伍曾经表演昆吾剑法,请李书文指 正,编成昆吾剑二路套招。刘云樵跟着张骥伍,学会了武当剑术、青 萍剑法以及昆吾剑法。1931年年底,李景林过世,李书文让刘云樵 跟着张骥伍,自己继续云游。刘云樵在张骥伍处待了两年多的时 间,期间曾经从当地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习六合螳螂拳,在宫宝田前 来做客时,向宫宝田学习了 8个月的八卦掌,但没有正式拜师。1968年曾被请到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武术表演大会”,后更 于台湾创办武坛,以发扬八极拳,并发行《武坛》杂志,对八极拳在 台湾的推广有很大的贡献。“武术侠侣”——温敬铭、刘玉华温敬铭河北蠡县人。自幼师从罗成立学习武术,精于翻子 拳、绵拳、大枪、剑术。1929年,考入北平宪兵司令部任武术教官。 1930年,调任山西太原军官教导团武术教练。同年,在其师罗成 立资助下,参加南京中央第二届国术大考,取得短兵器(刀、枪)第 二名。同时,罗、温师徒二人受聘人中央国术馆。1936年,与刘玉 华、张文才等人被选派为参加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的观摩代表。经中国代表团多次要求,终于在大会上表演了中国 武术,后又在柏林及其他城市表演多次,由此名声大震。当时在德 国进行考察的郭沫若、冯玉祥、李烈钧等也观看了表演,李烈钧还 对其赋诗赞赏。回国后与刘玉华结为伉俪。著有《短兵术》、《中国 式摔跤》、《铐手翻子》等。温老的老伴刘玉华是国内最早的九段高 手,大儿子温力是第一届武术研究生,小儿子温庄曾担任湖北省武 术散手队总教练,一家四口,共同演绎着中华武术的传奇故事……刘玉华女武术家、国家级武术裁判。河南省开封市人。7 岁开始习武,在开封大同武术社师从有“何大刀”之称的何福同与 被称为“孟大枪”的孟广泰。因师严徒勤,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 小学毕业后,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后相继考入河南省国 术馆训练班和南京中央国术馆,受诸名师点拨,在武术技艺和理论 上开了眼界,为其一生从事武术事业奠定了基础。毕业后,在河南 省国术馆和国民体育师资训练班任教,后受聘于国立国术体育专 科学校任教。1929年,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获优秀奖。继之参 加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以及第五、六届全国运动会,均 名列前茅。之后,参加河南省第二届国术省考,获“武士”称号。 1933年,在南京参加第二届国术国考,获“国士”称号。1936年被选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 一届奥运会的武术表演,获得巨大成功,轰动德国,每次表演结束 都要谢幕十余次仍掌声不断。这是中国武术首次有组织地在国际 竞技舞台亮相,为其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1949年,刘玉华先后 在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任讲师、副教授和 教授。1953年,代表湖北省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 表演及竞赛大会,进行武术表演赛。随后又参加了 1956年12单 位武术邀请赛和1957年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均获一等奖。 1958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二等奖。1977〜1979年,已年逾六旬,仍连续3年被特邀在全国性武 术比赛大会上进行观摩表演,驰骋武坛整整50个春秋。她是国家 级武术裁判,多次任全国性武术比赛裁判组长、副总裁判长、总评 议长和仲裁委员、主任等。1986年,应邀在全日本第三届武术太 极拳比赛大会上任总裁判长。1995年,再次应邀赴日本担任日中 太极拳交流竞技大会监察(仲裁)委员。通过多年来的武术教学与 训练,培养了大批武术专业人才以及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 刘玉华教学严谨认真,受到学生们的爱戴。曾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编写的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和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的 编写工作。著有《飞凤双剑》、《对劈刀》、《连环拳》、《少林拳》等。 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颁发的“武术贡献奖”。1995 年,在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中华武林百杰”系列活动中,被评为 “十大武术名教授”之一。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