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汝章江苏阜宁人,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父顾利之,为潭腿门巨子,精技击,并擅用暗器,清末设镖局于镇 江,为商旅保安。汝章聪颖而嗜武,幼承庭训,15岁便能窥门径。 其时国弊民穷,兵荒马乱。他8岁起师从山东武土严蕴齐学艺 (嵩山正宗少林高手)习技,严是清末民土,精通少林武艺,尤其擅 长枪术,武林有“严大枪”之称。他恒毅刻苦达11年,青年时代即 以少林武术显名于苏、湘、浙、鄂等省。顾汝章精通十八般武艺,还 能表演汽车过腹、铁锤贯顶等绝技。他尤技不自满,先后从学于李 景林(太极拳、太乙剑)、于振声(查拳)、孙禄堂(形意拳)等。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张之江为馆长,李景林为副馆长, 顾汝章任一等教官兼科长。顾汝章自20余岁起,便不辞辛苦地频 频往来于大江南北,传播少林武术。19世纪20年代末期,与万籁 声、万籁鸣、李先五、傅振嵩等著名的北派拳师联袂南下广东,这就 是武林常说的“五虎下江南同年冬,李济深创办两广国术馆,万 籁声为馆长,顾汝章任教官,该馆成立仅半载,奉令解散,北方籍之 同寅,各奔前程,顾汝章则存心发扬武术体育,健体自卫,进而强种 强国。1929年,因设广州国术社于广州文德路何家试馆内,自任社 长,传授国术,从此开了少林武术在南国传播的先河。顾汝章少林功夫造诣极深。凡亲眼见过他表演武功的人,莫 不交口称赞。他认为少林武术不但适合表演,能以气势磅礴的武 风鼓舞人的斗志,而且非常注重实打功夫,往往能以深厚的功力一 举取胜。他的少林铁砂掌功尤其为人所称道,有“铁砂掌顾汝章” 美名。他平时掌软如绵,不异常人,但一到实用之时,发掌有顽石 立碎、生铁可裂之功。他掌力沉雄而控制有度,令人不可思议。不 少老广州亲眼见过他把14块砖叠在一起,一掌下去,只见底面两 块砖完好无损,而中间12块砖尽皆碎裂,其掌力之刚猛,透劲之灵 活,令人瞠目结舌。观顾公身形精瘦,然其掌劲刚柔并济,运用随 心,实具武学巨匠之风范。“鹰爪王”——陈子正著名武术家,一代武术大师,世人颂誉“鹰爪王”,今 河北省雄县李林庄人,自幼酷爱武术,生性倔强。陈子正尽得刘氏 鹰爪、岳氏连拳奥妙,是继刘士俊、刘成友之后的长于“岳氏鹰爪 拳”的武林巨擘,是世人公认的民族英雄,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爱 民的武术家、教育家、拳术技击家,鹰手拳法鹰爪翻子门创始人,是 最早把武术开展进入学校、课堂的武术教育先驱。著有《拳术要 义》、《拳术摘要》、《鹰手拳艺书》、《鹰爪连拳五十路》、《行拳十路》、 《论拳法十篇》、《鹰爪翻子拳摘要》等书。1918年,陈子正来上海表演“鹰爪罗汉拳”,受上海精武体育会邀请,专授鹰爪拳•,还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国公学、圣约翰大学 授艺。1920年,陈子正于圣约翰大学任教时,时有湘南名士刘典章 教授,他既通文学,尤精拳术,自称从无败绩。一天去精武会拜见 子正,刘伪做初学者谦谦请教,而暗中却以拿手技进攻,陈见其进 退敏捷,知刘乃此中老手,遂礼让数招,而刘不悟,不得已陈用“锄 腿法”将刘跌出丈余而毫发无伤。刘不服,陈又连胜三次。此时刘 才明白,在陈子正面前还不能走一个照面,既服其技,又叹其德,遂 拜为师。并亲书:奔雷闪电称神技,卷铁舒钩著勇名。1921年,陈子正去香港精武会传艺。同年8月,拳击总监拍 耶难铁盛获中华总商会首脑仝寅协助,策划中泰高手比武。闻名 大江南北之鹰爪名师陈子正出战柯叨府拳师“高原虎”乃央。三招 即踢中乃央下巴致其昏倒。1922年,陈子正赴新加坡精武会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 擂台上用半个回合击败一英国拳术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亚短剑 一把,剑上刻有“中国拳王”四字。1923年,湖北武昌精武会成立,陈子正赴该会任教。1928年,南京举办第一次国术大赛,应南京国术馆之邀,陈子 正率弟子郭成尧、孙成之奔赴南京,郭、孙二人登台打擂并名列前 茅。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希望陈子正一显身手。陈登台之前, 形意名家朱国福暗中在陈子正衣服背后书“河北陈子正”五字,不 意先声夺人,陈数次登台,所拟定对手一见皆不战自退。陈子正大 名一时传遍南京。会后,南京国术馆长张之江亲笔为陈子正题: “鹰爪王”。1933年,因病于北平逝世,终年62岁。“快拳杨”——杨鸿修 回族,山东冠县人,著名武术家,擅长查拳,是杨氏查 拳的创始者。杨鸿修师承冠县查拳名师张金堂、马老为,有“大枪杨鸿修”、 “快拳杨”的称号。其拳式舒展大方,名闻一时,后投入马良部下, 在其部队中教授拳法,并协助其编写《中华新武术》,在这段时间 中,曾击败单刀李存义。弟子有王子平、马金彪、何振江、马裕甫、 王兆林、米广亭、马永魁等人。“大器晚成”——杨澄甫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 侯均为太极名家。澄甫幼年随父学拳。杨健侯性情温和,回忆早 年练功之苦,对于爱子澄甫不忍管束过严。澄甫每日到拳场练功, 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 苦功。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 杨式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欲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须 到杨府拳场,杨健侯在家中亲自坐镇。杨健侯思虑周密,布置得 当,故澄甫授拳一帆风顺。1917年,杨健侯临终之前,老泪纵横, 痛责澄甫:“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 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 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 我死不瞑目! ”澄甫惊闻此言,痛彻心扉,垂泪叩首,发誓用功。杨健侯逝世之后,澄甫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澄甫已34 岁。杨健侯有一位家道殷实的门生,每月敬奉澄甫大洋30元,作 为安家费用。澄甫以每月6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 为“桩子”。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称为 “打桩”。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 树桩;练白蜡杆之粘劲,亦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然而草木 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 桩”。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其他门派 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桩”, 在各种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 杨式太极之长劲,虽然将人弹放甚远,但人桩决无内伤之虞。一根 白蜡杆、一个人桩,陪伴澄甫闭门苦练6年,反复悟父亲所授之内 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两丈外。此时,澄 甫已40岁矣(1923年)。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 绝。澄甫来者不拒,对方莫不随手跌出寻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 腾空击出二三丈远,跌至杨府门外。路人、围观者啧啧称奇。于 是,澄甫名声大噪。澄甫善于用剑。杨家所蓄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 ”,即剑刃 不开口而剑尖开口,锋利无比,可剁穿铜钱。澄甫剑法精妙,比试 时不欲伤人,用竹剑点人手腕脉门,令对方兵刃脱手。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传统,乃用长劲将对手弹放到一丈 之外,决非用冷断劲伤人内脏。杨家先辈在王府授拳,王爷要学 推手,露禅必先跪下叩头请安,申明杨家推手必定要发劲,被发 之人必定跌出甚远,但决无内伤之虞。澄甫内劲充沛,有时难免 在无意之中伤人。有一次,澄甫公在武汉与人比剑,用竹剑点人 手腕,不料对方剑坠臂折,澄甫懊悔不已。因此,澄甫经常将双 手拢于袍袖之内,轻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澄甫对其他门派也 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为太 极门门长,并且请澄甫带几位高徒担任教授之职。澄甫因北京 拳场门徒众多,各种事务均需妥善安排,一时未能成行。副馆长 李景林见澄甫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禄堂先生为代理门长。 孙先生不知张先生曾聘请澄甫,即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形 意、八卦、太极三科,由其徒众担任教授。澄甫不明情况,率众门 徒到达南京,张之江设宴为澄甫洗尘。酒过三巡,张之江开言 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 一番,胜者留,败者去。”澄甫公坦然说道「孙二哥是我义兄,应 该由他当门长,不用比试。但教授职位已无空缺,众门徒无处安 插,杨某当即告辞,尚祈张馆长见谅J事后,澄甫对众门徒说: “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 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到上海后,张之江自知理 亏,遂推荐澄甫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 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 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处于平等地位。由此可见 两位前辈之高风亮节。
浏览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