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乃周字洛臣,号纯诚,又名甚三。河南汜水(今河南省荥 阳市)芸村人,祖籍四川,明代指挥使甚宋忠之后。自幼博学,苦习 搏击之术。后潜心周易,洞彻阴阳起伏之理,创拳立派,成为技术 精湛的武术实战家和伟大的武术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武术史上旷 古罕见之通才”。著有《二十四拳谱序》等书,其所创立的甚家拳人 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乃周依《周易》阴阳之理,《黄庭》导引吐纳之术,中医经络气 象之学,致力于拳术、拳理研究,删繁就简,终集精华,创装氏武技 和理论,立茂家拳于中州(河南)。历代相传,经200年而不衰。甚 乃周一生勤于授徒传艺,门徒数百人,其中不乏高足,如柴如桂、高 六庚、李清文。他还勤于笔耕,著作颇丰,后刻汇成《茂氏武技书》。 该书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两部,计131篇。后定为 6卷,凡74篇,1932年,由徐震整理重编。《培养中气论》系装家拳 的主要理论,包括“中气论”、“阴阳入抉论”、“三尖照论”、“过气 论”、“论头”、“论手”、“论拳”、“论足”等26篇。《武备参考》系装家 拳的主要技艺,包括“熟极生巧”、“二十四字拳”、“二十四大战”、 “二十四大势拳谱”、“青龙出海”、“黑虎拳”、“白虎拳”、“大小罗汉 拳”、“炮拳”、“小红拳”、“猿猴棒谱”、“猿猴三十六棒”、“三十六枪 术”、“双剑谱”、“纯阳十三剑”、“双棒”、“虎尾鞭”、“峨眉镰”、“单双 剑抵枪”等篇。该书有谱有解,实属珍品。“牌位先生”——陈长兴 温县(今属河南)人,陈氏十四世孙。立身中正,形若 木鸡,人称“牌位先生: 精于陈氏世传拳术。继以王宗岳《太极拳 论》的理论,损益陈王廷所创长拳十三势,使其拳路系统化、定型 化。为太极拳老架之代表,传授门徒众多,有名弟子有:其子陈耕 耘、宗侄陈花悔、陈怀远、杨露禅等。陈长兴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陈长兴由其父秉旺所传。 将祖传拳术精炼改良,形成后来人称为太极拳之老架或大架。其 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无论外人怎样推、 挤、拉、扯,其桩步丝毫不动。“江南大侠”——甘凤池 清代雍正年间的一个武术名家,他擅长内外家拳法 和剑法。人称“江南大侠”。他的力气很大,能把石头握成粉末。 有一次,甘凤池外出,看见两头公牛在路中央顶撞,过路的人都被 拦在一面过不去,但是人们谁也不敢去拉开那两头牛。甘凤池见 状,大步向前,只见他左右开弓,用力一推,两头牛都被推到路边的 水稻田中,因为陷得太深,两头牛都不能动了。牛的主人又央求甘 凤池帮他把牛拉出水田。甘凤池二话没说,手抓牛椅角竟一把把 牛从水田里拽了出来。还有一次,甘凤池到山东济宁游玩,当地一位武林高手听说甘 凤池武艺高强,便设盛宴招待。见面时,他乘甘凤池弯腰施礼致敬 时,用腿从甘凤池的头上飞快一扫,而甘凤池好像一点都不知道。 等到酒席散后,那人便得意洋洋地讥笑甘凤池。正在这时,甘凤池 派人给他送到一个小包,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两小块青白绸料。他 很奇怪,不知是什么用意,经人提醒,发现这两块布料和身上穿的 夹裤的两种绸料是一样的。急忙查看,只见自己的裤裆上有一个 洞。到这时,他才明白,原来甘凤池在他抬腿时,已迅速地抓下了 他裤裆上的两块布,而自己竟全然未知,反而讥笑甘凤池,方知甘 凤池的功夫是何等高深。这时,他心服口服地拜甘凤池为师。“杨无敌”——杨露禅 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自幼酷爱武术,因仰慕陈 式太极拳盛名,10岁那年就投奔到陈家沟,想和陈王廷第十四世 孙陈长兴学习太极拳。但因当时武林中守秘成风,自家拳术均不 传外人,杨露禅在陈家学武数年,都学不到其精粹之处。一夜,他 心情郁闷到院中散步,实听到隔壁传来习武之声,他便悄悄从墙隙 中偷看,原来是陈长兴在月光下为陈家侄辈教授太极拳的攻防之 术,杨露禅大喜。从此之后,他每天深夜都偷学太极拳技术,然后 自己再仔细致揣摩动作,独自刻苦学习,数年之后,武艺大有长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杨露禅竟把陈氏子侄一一击败,陈长兴见状 大惊,同时更为杨露禅的聪颖和毅力所感动,于是将自己的全部技 艺都悉心地传授给他。杨露禅更是如鱼得水,太极技艺日进千里。杨露禅在陈家学习艺成之后,仍不满足,开始游历名山大川, 寻访高手,切磋技艺。因他武艺高强,每战必胜,人称“杨无敌”。 后来,杨露禅来到北京,担任了京师旗营的武术教官,由于他武德 高尚,技艺高超,许多王公贵族的公子也纷纷前来求教。杨露禅不 仅熟练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技术要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苦心研 究,根据一般群众练武的特点,删改了陈式太极拳中的发劲、腾跳 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架式舒展、结构严谨、动作简洁、速 度均匀、似行云流水、柔中寓刚、富有独特风格的杨式太极拳。“于锤”——于纯清嘉庆、道光年间武林大侠,善轻功,掌洪拳创始人。 祖上世代务农,家庭贫寒。其父于会云,原籍濮州南小于庄村(今 邺城县什集乡小于庄村),后北迁六里至冯屯村(今邺城县富春乡 前冯屯村)。于会云三子,长子于朴,次子于纯,三子于厚。支微人 单,常受欺凌。锅、碗、瓢、盆、水筲、石磨不断遭人秽污。于纯也多 次被其邻张发孔殴伤。为洗雪耻辱,支撑门户,于纯16岁时,立志 习武,遂拜别父母,赴嵩山少林寺,立静然大法师门下。静然禅师 见于纯骨骼奇伟,实乃练武之材,便精心教导,稳扎根基。并教以 诵经抄文,文武并行,内外兼修。于纯不避寒暑,昼夜若练。春秋 三度,于纯行囊未解,意志毅力,可见一斑。所习少林拳术已登堂 入室。然于纯深恐其艺不精,复学三载,静然大法师再传少林百步 打神功,即每天于寅时,立于井沿,以特殊方法往井中虚击千次,击 水出井。功成可虚空击掌伤人于数十丈之内。此功法因其练成时 间漫长,故成功者寥若晨星。于纯入寺6年,神功练成。静然法师 为试一下于纯功力如何,于隆冬时节,命人将寺门前一棵直径约一 尺的黑槐树周围用钢撅刨开丈余,而后逐日浇水,不久土坚如铁。 一日,命于纯就槐树为对手,演练武技。于纯走了两个套路,使气 运力,一掌击去,黑槐树轰然倒地,树根带起方圆丈余一个大土坨。于纯东访回乡,精演武技。在乡绅支持下,开设习武场。乡间弟 子竟从如云。濮州、曹州及豫皖弟子也慕名而至。一时间,于纯闻名 中原,来访者络绎不绝。于纯以重武德不骄躁为准绳,谦谦君子风,精 谟技击术,使来者佩服,名声日益远播,盗贼不犯其地。于纯名声日 隆,与京华张某、四川唐某并称武林三侠,时人多称“于锤” “武氏太极”——武河清 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出身望 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 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 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 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 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 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 秘传,传承无可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 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 与之较技,短验实际效果。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 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 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武禹襄 终生研究太极拳,一直到老,病卧床榻,尤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 不倦。武禹襄传世著作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 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十三势说略》等。被后世尊 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双刀”——李凤岗沧县人,清道光、咸丰时期著名武术名家,因精通拳 术、器械,尤其善使双刀,被武林人士称为“双刀李凤岗”。李凤岗自幼跟随叔父李冠铭练习六合拳,14岁时已精通六合 拳门的各类拳术、器械。后经著名镖师戴四爷介绍进入天津镖局。 17岁时遇到关外高僧挑战,一招将其击倒,名扬天津城。一次,镖 师们在饭堂吃饭,齐声要求李凤岗演练双刀。他推辞不过,就答应 了。看看饭堂里有一堆土豆、辣椒、茄子,就说:“我耍起刀来,你们 拿这个一齐往我身上打,看看怎样。”李凤岗持双刀在院中站定,四 五个镖师双手抓了土豆、茄子、辣椒等站在院旁,喊一声“打”后, 便一齐将这些东西扔向李凤岗。再看李凤岗,只见刀光不见身影, 土豆、辣椒、茄子像雨点一样打来,都被一一砍落在地,竟没有一个 沾着李凤岗身体,众镖师这才真正佩服。后来李凤岗走南闯北,与 人交手无数,从未失镖,“双刀李凤岗”之名不胫而走。中年时,李 凤岗回到沧州,开设“成兴”镖局。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闻名。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