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清谈与神仙方术盛行,养生家们除了热衷炼丹之术,同时也继续 传承发展导引养生术,如葛洪的《抱朴了》、陶弘景的《养性延寿录》等。其中陶弘景提出的“吹呼唏呵嘘咽六字诀”与遗忘食气、咽气等以“吸”为主的运气锻炼方法不同开创了“呼”气锻炼的先河。

陶弘景的观点:“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日长息。纳气有一, 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也。此,皆出气也。”如图7所示,不同的口诀对应“金木水火土,心脾肺肾肝”,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隋唐盛世时期,人民生活相对富足,各种流派的导引养生术发展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许多当时重要的医学典籍都记载了数以百计的导引养生方法。同时,官方的医疗体系里也承认了导引按摩的地位,例如隋唐的太医署就设有“按摩博士”,专门负责利用导引之法来祛病救人。为清人绘图,描绘了剃头师傅为顾客按摩的情形。

两宋时期,由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日益加强,社会上对有些害人的金丹方术或者虚幻的成仙之道已经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同时,那些相对简单、精炼且有祛病强身之效的导引术却大受欢迎。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八段锦和宋初道士陈希夷根据二十四节气编创的导引功法等。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并有坐势和立势之分。 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慥著《道枢-众妙篇》:“仰掌上举以治 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这一时期的八段锦虽然没有定名但内容已经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八段锦的模板。到了清末在《新出保身 图说・八段锦》的记载中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

八段锦歌诀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元、明、清代是中国养生术日趋完善和系统化的时期。其间有众多知名功 法,如元末冷谦的坐式“八段锦法”(不同于上面所讲的“站式”功法);周履靖在 《赤风髓》中记载的“五禽戏”(有别于华佗运动量较大的五禽戏),都是强调以意念支配动作,通过动作调节呼吸。特别是明朝天启四年的《易筋经》,短短十二个动作糅合了胸、腹、腰、背、四肢等各部位的锻炼与运气调息,凸显了内外兼修的特点。

以上这些名著佳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武术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现如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武术养生法也越来越受到武术家、平常百姓和武术管理者的重视。一直以来,套路以竞技武术的形式,格斗以散打的形式占据了武术运动的“主流”,武术养生处于武术运动的“边缘”的格局逐渐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健身意识的增强,武术养生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价值。

传统武术养生研究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智慧力的集中表现,其中必然蕴含着种种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这些思维方法赖以产生的哲学内涵。 关注其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是透彻理解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必要步骤,武术养生以数千年的深刻积淀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将是武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节 武术家陈盛甫易筋经养生练习法

我国历代著名武术家大多数喜练《易筋经》,将之看作看家养生功夫。陈盛甫教授生前所传授的《易筋经》被武林人士称为地功门绝学之一,在地功门中又称其为十二大劲功,偏于练力。练习时配合呼吸,运用内家功法,静中寓动,调节身体内脏机能,练气练力,易筋通脉疏络,意、气、神并行,可达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增强功力之功效,是不可多得之养生长寿功法。陈盛甫先生寿近90时身体仍然健壮,当与习此功有很大关系。下面是这套秘传《易筋经》功法的详细练习法。

预备式:无我无为入定式

每日清晨选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场所,面向东方,迎着东升旭日,自然站立,双手自然环抱于丹田处,调整呼吸,全身由头至脚逐节放松,通身不用任何拙力,采用腹式呼吸法,使自己意念集中到丹田。静气宁神,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使大脑处于一种似觉非觉的安静状态,无我无为,此即为入定式。待入定约四五分钟后,可按照下列程序逐式进行演练。练习第一式如自我感觉已很纯熟时,方可继续练第二式,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第一式:按掌

由预备式始,左脚向左横迈一步,两腿缓缓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微分呈八字形,两脚约成75°。双手由丹田处缓缓回收至身体两侧,两臂同时内旋,双掌同时向上翘起,使手臂与手掌问成90°,掌心向下,掌指朝前,十指可最大限度地向上翘起。吸气时,双肘微微上提微屈,双掌自然随之向上抬起;呼气时,双掌随臂下沉,自然向下按压,气沉丹田,内劲直贯双掌。心中默数49次,意念随呼吸而行,且气贯两掌,整个动作须着力而行,一提一按是为一次,自会感觉有一种酥麻之感由掌心到十指尖、虎口、曲池,直达肩弁穴。

第二式:翘指

接上式,双臂屈肘缓缓上提,至双掌与腰部平行时,拇指指向腰眼,掌心朝下,再将双掌其余四指依次扣于掌心成握拳状,拇指着力上翘49次,意随呼吸而行。以自觉从虎口合谷穴产生一种酥麻感传至肘部曲池穴为佳。此式实做起来相当费力,但对于练习劲力、功力亦相当有效。学者切不可畏难而半途放弃。此式尚有另一种练法即由第一式始,拇指指向两腿外侧,其余四指紧握成拳;随呼吸,拇指尽力上翘;同时,其余四指握紧成拳,如此合中默数49次,自会感觉一种酥麻之感由掌心经合谷穴、曲池穴直达肩弁穴;同时肩部之云门穴、中府穴亦可得到很好的振动,其功效相当显著。

第三式:握固

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然后先将拇指扣于掌心,其余四指依次回扣掌心握紧成拳这种握拳方法称为“握固”。肘尖朝后,两臂伸直虎口朝前,两拳紧贴于两腿外侧。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 紧握49次,以自觉手臂内侧之内关穴有胀麻感为佳。

第四式:平握

接上式,双手由拳变掌,然后两臂由体侧向上自然平举,当与肩平时,双掌缓缓向身前平行划弧使两臂平行高与肩平两臂稍屈拇指扣握于其他四指之 问,成握固状,虎口朝上。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 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肘弯尺泽穴和胸肩前中府穴产生生胀麻感为佳。

第五式:举握

紧接上式,两臂由平行状缓缓向上直伸,拇指仍握于四指内,虎口朝后,拳心朝头部,拳背朝外,手臂不可贴靠头部。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以自觉缺盆穴至气户穴,最后到乳根穴产生一种胀麻感为佳。此式尚有附式:即将两拳变掌,掌心朝上,掌指向后,意念有掌指托天之意。随之有气感后,不可强行控制,任其自然。或心无杂念,默默意守下丹田即可。此式属地功门中日月天地功之一部分,学者切勿轻视。

第六式:鼻拳

接上式,两臂缓缓放下,两臂划弧屈肘,拳变掌对准鼻部。掌心向外,掌指相对,虎口向下。然后将大拇指紧握于其余四指内,成握固式,双手握拳如拉弦状。 以此姿势用喑劲将拳一紧,全身随之亦紧,紧后即松,意随呼吸而行,紧握49次, 以自觉小海穴有一种牵制刺痛感为佳。

浏览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