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作为传统的养生法和健身、疗病的有效手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早 在先秦时期,就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它不仅一直为医家和 养生家所广泛采用,而且在道教和佛教界也广泛地用作修炼身心的方法,特别是我国土生土 长的道教,更把导引作为长生不老的主要修炼方法。
第一节健身导引概述
一、健身导引的特点
健身导引,在《庄子•刻意》中已指出,它是来自“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后来华佗在向 他的弟子吴普传授五禽戏时亦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鸣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 以求难老。”华佗所说的“古之仙者”与庄子所说的“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即是古代的养生家, 这类导引的最初功法,一般都以《庄子・刻意》中所说的为代表,即“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 经鸟伸”。但究竟如何进行,有各种不同的解说。自华佗山此而提出“五禽戏''后,便使这类导 引成为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一种健身法。以后又出现八段锦、易筋经,与此并列,被称为我国 古典导引术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都可列入健身导引。这类导引,实际上就是我国古代 的健身体育。发掘、继承和发展这类导引的精华,对于建立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我国式 的健身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身导引虽然最初出自古代的养生家,但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又为医家所重视,上而 说到的华佗就是汉末的著名医家,以后历代的医家都是如此。因而又渗入中医养生理论和方 法,使它与治病导引、补益导引一样,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是健身导引、补益导引和祛病导引的共同特点。但同时,又由于它是我国古代导引法 中相对独立的一支,因而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健身导引在目的上以强身壮力为主
健身导引不像祛病导引那样,针对一定的病症,“辨证施治”:也不像补益导引那样,针 对一定的“虚”、“实”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以时行功,以经治病、而是以强身壮力 为指归。上面所述的“为寿”和“难老”即是这类导引的目的之所在。因而这类导引并不针对具 体病症的需要,而是作为强身健体和壮力的一种手段。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具有套路 形式的导弓1法,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而且成为习武练拳的基本功。
(二)健身导引在功法上多为动功
在导引法中,健身导引多为动功。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很早就提出运动强身,认为 强身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导引法中的动功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这 点在第一章中已述,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要说的是,在导引法动功中虽然有一些功法是用于 治病和保健的,但更多的功法则是用于强身壮力的。各种动功都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量,其中 用于强身壮力的动功运动量都是较大或相当大的。健身导引虽然是以肢体运动为主,但它又 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它是通过一定的练功姿势、呼吸和意守等手段,在大脑相对安 静状态下进行的一种动静相兼、内外结合、松紧互用、刚柔并济的肢体运动,是一种“外动内 静,“动中求静”的锻炼方法,对身体起着动静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健身导引在形式上已组合呈套路
由于健身导引是着眼于人体的全面锻炼,形式便由多个单式组呈复合式,并且每式之间 又是紧紧相扣的。它突出的形式是八段锦和太极拳。八段锦被形象地称为如“织锦”,含有“连 绵不断”之意;亦说如八卦,“循环次第转《周易・说卦》把人身看呈是八卦的体现:“乾为 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特别足坐式八段锦,对 人体的这些部分都涉及。同时人体的这些部分并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相互制约的, 八卦的这些组呈部分亦是如此,并且是运动的,顺时针式的循环次第转。至于太极拳的“八门 五步”更是如此。
二、健身导引的手段及其作用
健身导引主耍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意念活动这三种手段来对人体产生作用的。 这三种手段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按其对人体“气息”的影响来说,不外乎“升、降、开、介” 四种作用。这二种手段及其对“气息”产生的四种作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一)健身导引的意念活动及其作用
“意念”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以心理活动调控生理活动的方法。同样,在 健身导引中也被广泛采用。因为,导引无论是肢体运动、呼吸运动,都不同于自然状态的肢 体活动和呼吸活动,它是一种受意念调控的肢体运动和吐故纳新运动。通常所说的“意守”即 把意念活动集中地“守”在人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或某一词义上,等等,而避免另外 的动因对它的干扰。"意''是大脑的活动,"意守'’是由大脑主宰的。所以被“意守”的部位与大脑 的相应部位之间就建立了联系,在大脑的相应部位就形成了集中的活动中心。由「人体有了 大脑这个活动中心的存在,并且由此向有关的组织器官不断地发出良性“冲动”(即生物电变化, 古人称为“媒)人体有关组织和器官,也就不断地发生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由「意念 活动的不断强化而得到加强。导引理论上所说的“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就是指 意念和意守的作用。“意守”是导引健身活动中,对意念活动的锻炼。而意念活动又是导引健身活动的始动的 主导环节。导引健身通过意念活动对身体施加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意念活动 对体内“气息”影响的作用;二是意念活动对呼吸施加影响的作用;三是意念活动对肢体运动 施加影响的作用。就其对人体气息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来说,概括起来可分为升、降、开、 合四种。以脐内中丹田为中心,意守脐以上的部位,例如“膻中穴”(在两乳之间)、“印堂穴”(在 两眉之间)、“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等等,皆可引导“气息”上升。反之,意守脐以下部位, 例如“气海穴”(在脐下1.5寸处)、“关元穴”(在脐下3寸处)、“会阴穴”(在前后阴中心)、“涌泉穴”(在 脚心处),等等,皆可弘导“气息”下降。意守的部位越偏上,气息就上升得越高;反之,气息 就下降得越低;意守部位居中的,则可使气息中和。故有些养生家把脐内视为人体的中心称 为“中丹田: 意守中丹田,可使气息中和,不致有所偏盛。因为此处主要是脾胃之所在,意 守此处,在临床上可见到消化系统功能有显著改善,并可由此反射性的地对相应部位的生理 功能引起一系列的良好变化。因此一些内功修炼者把意守中丹田视为“筑基之法''。至于意守 的“开合”作用,自脐内以意领气向外扩展的为“开' 练功者有气息向外充盈的感觉;反之, 从身体四肢远端和体表部分以意领气向脐内收合的为“合”,练功者会有气息向内集聚充实的 感觉。意念的开合多半是交替进行的,“开"偏于用,“合”偏于养。开以合为本,本在意守中 丹田。
(二)健身导引的呼吸运动及其作用
健身导引的呼吸运动亦称“调息”或“吐纳”,是在意念主导下进行的。《庄子・刻意》篇中 所说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是导引的呼吸运动。这种呼吸运动不同于人们的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是生来具有的,是纯粹自然现象、生物现象。而作为人的一种锻炼手段的呼吸运动 则是人有意识地对呼吸这一自然现象、生物现象的运用。就以“吹响呼吸,吐故纳新”这一导 引术式来说,它包含着深刻的锻炼内涵,并不能把此术式等同于一般的自然现象、生物现象 的呼吸。这里的“吹”、"晌”、“呼"、"吸”分别含有不同的含义,“吹”、“口句”、“呼”是吐故法 的不同运用,"吸”是纳新法的运用。此在前两章均已谈到,这里不再重述。这里要说的是健 身导引中对呼吸运动的运用。健身导引中,要求呼吸运动从自然呼吸开始,逐步锻炼成为腹式呼吸,使它成为易受意 念调控的锻炼手段。健身导引的呼吸运动对人体的锻炼作用,除了可增强呼吸、消化系统的 功能(通过腹式呼吸)外,对人体的气息运行以及肢体动作的升、降、开、合都起重要作用。这 就是吸气主“升”,呼气主“降、呼气主“开、吸气主“介呼气主“降,主“开”,是指呼气运 动对人体的气息有“下降”和“外开'的作用;吸气主“升"、主"合”,是指吸气运动对人体的气息 有“上升”和“内合”的作用。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以意领气, “气随意行''和"意气相随、就是“气''对有机体产生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又受意的影响和 引导。因而要有效地发挥呼吸运动的锻炼作用,首先要把呼吸和意念结合起来,用意念来调 控呼吸运动。
浏览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