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表里

在中国武学打技中,表即以上肢远端攻击达到的最远点与自己中轴的连线为 半径所形成的表面,是武术打技出手攻击最尽头的警戒表面;里即空间内所有的运 动空间,是武术打技出手攻击的主要运化空间。其最基本的辩证依托即里守表攻、 里助表击、里运表化和表面威胁较小攻击力较大,里面威胁较大攻击力较小。

表面攻击多为刺类攻击,即上肢远端攻击和短频类攻击,即上肢远端的短路性 攻击以及连续类攻击,即上肢远端的招制攻守,其动作巧妙快捷、攻击灵魂机动,且 随机应变性极强。虽然打技在武术徒手攻击中的杀伤力居中,但其是自己攻守进退 的大门户。

打技在临阵攻守中多表征,其发力有动象,并伴有摆动、扭转、轮回等,是人体 运动协调的必然。其意善心实,路多弧形,启动较快,能量较小,有标则动,无标则 停。但是一旦对手打人则表辩结束,里辨开始。

打技技法的里辩是从对手的打入开始的。一般对手的打人,在给自己带来了机 遇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同样的风险。所以说所有的打人,都是在自己得势、得 手、得意、得控、得劲、得顺情况下才发起的里性运动空间攻击。一般里性运动空间 的打人均有五个主要目的:一即短时间控制对手,二即近距离攻击,三即开展摔跌, 四即开展擒拿,五即开展撕扯。一般里性运动空间的被打人均有五种基本措施,即 解脱、应对、运化、转变、抗击。如果自己有把握即积极应对,并乘机下手而一举获 胜。如果自己没把握,或者自己是在失势、失手、失意、失控、失误情况下造成的对手 打入,就必须积极地解脱、摆脱、甩脱对手,而再行开展新的相互对抗。

(二)辩攻守

在中国武学打技中,攻即在攻打、攻击、攻杀过程中上肢远端所达到的最大杀 伤力、破坏力、损毁力,是武术打技攻守的实质;守即武术打技攻守过程中最有效、 最直接、最安全的守护、守卫、守备,是武术打技攻守的根本目的。中国武家认为: “打技之攻,出也,着也,击也,损也,毁也,撕也,杀也,绝也,闭也(密闭绝杀),乃动 物之天性,生存之必然,万物之必须。打技之守,防也,护也,卫也,也也,随也,跟也, 退也,撤也,溜也,乃动物之升华,活命之必然,安全之必须。并认为:“既可以攻为 守,亦可以守为攻,也可以破为攻,还可以解为攻,攻守之辩在此四柱。”还认为:“卫 者攻守之体,兵者攻守之根,戎者攻守之本,武者攻守之辩。”其中,卫即九卫,是指 人体极具攻击性的九个部位,即腿、脚、肘、膝、头、肩、胯、手、节。

在临阵攻守的打技实战中,多以上肢远端的刺攻、冲攻、击攻之攻为主,多以上 肢远端的拦挡、合开、托按之守为辅,多以上肢远端的逮抓、把持、操握之防为助。中 国武家认为:“攻打者,讲的是稳准狠,求的是利益禄,要的是胜获得。守卫者,依的 是闪转腾挪,靠的是周旋运化,据的是安全第一。防护者,愁的是突然袭击,怕的是 一拥而上,抵的是里应外合。”并认为:“只攻不守者为阳,为金,为拼命。只守不攻者 为阴,为水,为容纳。有攻有守者为禀,为木,为自然。”

在临阵打技攻守中,武盲者最鲜明的特指就是只攻不守、只守不攻、不守不攻。 而初级者也大多都败在不守、瞎守、过守上。一般来讲,攻守开始最忌讳不守而攻, 同时也非常忌讳瞎攻乱守。必须做到攻要攻的合情理,守要守的合章和时,以求攻 中有守、守中有防,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打技攻守效果。

(三)辩进退

在中国武学打技中,进即以上肢远端攻击为主体的主动进伐,有挺进、跟进、靠 进之分;退即最干脆利落而有效的上肢远端的主被动退守,有撤退、退防、退守之 别。中国武家认为:“九卫皆兵,凡进攻者,玩的是掌,讲的是顺,求的是稳,怕的是 惧,忌的是蛮。凡退守者,玩的是机,讲的是距,求的是灵,怕的是恐,忌的是慌。”其 实进退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一个认识、习惯、经历问题。

武家攻守进退过程中的心理拿捏是非常复杂的,但只要拥有强有力的信念支 持、背景支撑、压力支助,随着进退的不断进行,无疑会逐渐认识、习惯、理解,甚至 成瘾。攻守进退是人类斗争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斗争底线之止戈技术的渊 源。但凡武家在修德的调控下,是绝对不会轻易把人类斗争的止戈底线带到其他任 何层面上的。不过人类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层面、境界、档次的人与人的斗争, 都随时有可能掉在武这个人类斗争的平台、底线、基础上来的。所以说,人必须要懂 得进中有进,退中有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这个中国武家做人、做事、做局的基本 道理辩证的。

(四)辩刚柔

在中国武学打技中,刚即上肢远端攻击中的勇猛强悍、干净利索、绝不含糊,是 武家戎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攻杀)所必需的基本出手,是武家乃至所有动物攻 守的主要特征;柔即上肢远端运化的粘连绵软、坚忍不拔、没完没了,是武家兵占(强 行占领)所必需的基本手段,是武家乃至所有动物存活的基本作为。中国武家认为: “刚者易折多得利,柔者易欺多受宠。以刚克刚两败俱伤而渔翁得利,以柔克柔两得 俱获而利益倍增。以刚克柔则刚进柔容,以柔克刚则柔进刚挺。刚柔相济则攻守自然 而多胜,刚柔不济则攻守残差而多损。”

在临阵作战中,刚柔的随意出现,原则上是非常忌讳的。一般的打技出击大多 都介于刚柔之间但一旦得势就会刚攻一统,直至取胜。若一旦失势就会柔守一统, 直至僵局。任何绝对的刚、绝对的柔、直接的出现都是不合攻守原则的。中国武家认 为:“刚则阳,柔则阴,化则禀,高深者必持禀而把阴握阳,随机应变,攻守有持,刚柔 有度。”一般来讲,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攻坚、练习、锤炼、锻炼、娱乐、拼命上。柔的 应用主要体现在健身、养生、导引、康复、健康、长寿上。

(五)辩虚实

在中国武学打技中,虚即上肢远端攻守运动中的飘浮不定、虚无缥缈、或隐或 现,是武家在攻守作战中所必须的,但在具体修炼中又绝对忌讳的一种武术运动形 式;实即上肢远端攻守运动中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稳扎稳打,是武家在攻守作战 中所绝对忌讳的但在具体修炼中又是必须的一种武术运动形式。中国武家认为: “虚打者,玩的是空,讲的是浮,行的是飘,求的是无,盼的是化,怕的是抓,忌的是 把,禁的是控。实打者,玩的是厚,讲的是劲,行的是力,求的是能,盼的是顺,怕的是 空,忌的是浮,禁的是飘。”还认为:“真亦假来假亦真,真真假假活仙神。虚亦实来实 亦虚,虚虚实实真做局。无虚难成事,过虚难成人。实实在在多苦难,虚无缥缈多空 虚。”

在中国武术打技的攻杀战守中,如果都虚也就不堪一击了,如果都实也就吃亏 太多了。其实,在临阵作战中,如果没有虚也就谈不上什么实打实闹了,更谈不上作 弄周旋对手了。如果没有实也就谈不上什么虚运虚化了,更谈不上一举战胜对手 了。所以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战胜对手最基本的攻守作战手段。

(六)辩劲力

在中国武学打技中,劲属阴是指上肢远端在逮、抓、把、握、持以及推、拉、顶、 拽、按等运动动作中所必需的人体运动系统的体内动力支撑,是能明显感觉到却又 很难看得到的人体内在动力,是武术运动动作的根本动力;力属阳是指上肢远端 刺、冲、推、击、丸以及砸、拘、损、刮、搬等运动动作所必须的人体外在攻守运动的九 卫冲击发泄能力,是可明显感觉到和看得到的武术运动攻守力,是武术运动动作攻 守的基本表现。中国武家认为:“劲为力母,力为劲帅,劲小则力小,劲大则力大,劲 足则力足,劲充则力悍,劲满则力满,横则力横。”

在中国武术打技中,劲力大往往攻击力强多以强硬取胜,劲力小往往攻击力弱 只能以巧妙取胜,二者是高度辩证的。其既是武术运动的根本,也是人类活动的根 本,更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临阵的打技对抗中,一般劲力大的多 占优势是肯定的,但绝不能说劲力大的就一定能够获胜,尤其在敌我生死对抗中, 撕技十三抓练的好坏才是决定胜败的大前提。

(七)辩轻重

轻重仍然是一个二的问题,在中国武学中但凡二的问题,都是以阴阳学说来 解读、讨论、辨证的。中国武学家认为:“万释者,一乃元之说,二乃易之说,三乃道之 说,四乃柱之说,五乃行之说,六乃经之说,七乃星之说,八乃卦之说,九乃宫之说。” 并认为:“十八之学说,斗争之理,攻守之论,武术之根,武学之本,国学之源,国道之 渊。”

中国武学打技中的轻属阳,是指上肢远端在武术运动动作中的轻浮、轻飘飘、 轻悠悠、轻柔轻巧现象,是通过提气、控身、制体来完成的,是由拿捏、技巧、魔术来 升华的一种武术功夫。重属阴.是指上肢远端在运动动作中的稳重、沉重、力大无 比、劲足无限、实沉刚硬现象,是通过沉气、实身、扎体来完成的,是由凝聚、混合、借 助来升华的一种武术功夫。中国武家认为:“轻如叶,重如铁。无轻难成事,无重难成 功。轻则运化之母,重则攻杀之帅。久轻则空,久重则实。过轻则身心活动少定,过 重身心活动少灵。持禀而把轻握重者上,持和而把清握浊者高。轻重缓急来行运,刚 柔虚实来行格。”所以说,上肢远端攻守运动的轻重辨证,在武家攻守、练习、锻炼、 锤炼、娱乐、健身、养生、导引、康复、健康上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行,是中国武家 攻守运动所必不可少的高度辨证的功夫支撑。

浏览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