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在黑格尔哲学中“有无”是指毫无规定的逻辑“纯有”、“纯 无”;有只是一种直接的单纯存在,无则是自身的单纯同一。这是逻辑学的开端。如 果我们想要在“有”中或在“有”和“无”两者中寻求一个固定的意义要求,即 是对“有”和“无”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并给予它们以真实的、具体的意义,这 种进展就是逻辑的推演。那能在“有”和“无”中发现更深一层含义的反思作 用,即是对此种含义加以发挥的逻辑思维。“有”与“无”的真理就是两者的相承的哲学关切所在。

但中国式的有无,却不是一种纯逻辑的规定,它像阴阳一样潜存着某些先 天的规定或意味。跟西方哲学大多割裂有无的倾向不同,中国哲学突出“有无 相生”和“即有即无”。跟西方哲学只讲有无的逻辑推演不同,中国哲学强调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那“以无为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操作技巧。牟 宗三先生指出,中国道家是种“境界形态的形上学”,“无”是“作用层”而 不是“实有层”的概念,而这“作用层”上的“无”则是“三教”的共法。他说: “’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不 是知解的形上学之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把“有”、“无”作为哲学范畴来进行论证的,始之于老子。他 把“有”与“无”跟“道”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无”是“道”的形而上特征,而“有” 则是“道”的形而下特征。他说:“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无,名 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徼。两 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此出发,他还论证了有无相生、动 静互根、虚实相资、变常互继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为而无不为” 的中国式智慧。在这里,“有”、“无”更多的是宇宙演化论的范畴。汉代《淮 南子》以老、庄哲学为主旨,融合了儒、法、阴阳诸家思想,突出“有生于无,实 出于虚”那从无到有的运动演化。到了魏、晋时代,兴起了 “有无之辩”。何 晏、王弼大昌“贵无”之论,裴危则宣扬“崇有” 一说,而郭象亦提出对于“贵 无”的诘难。由此,有无范畴进入哲学本体论,其具体含义跟老子时代那宇宙 演化论已经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从“实体与虚空”的模式理解存在与非存在不同,也 跟印度哲学从“真假与实幻”的框架界定色与空不同,它是从本末、体用的视 角去把握有无的。魏晋玄学那“有无之辩”,明显地受到传入佛教色空观念的 影响。但佛学色空观念的落脚点是“非有非无”,而玄学“有无之辩”的落脚 点却是“即有即无”,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宋、明以来,有、无范畴又明 确地跟理、气、心等范畴联系起来,并由此深入心性论和修养论。跟有、无紧 密联系的人生态度,有“入世 里突出的是“有我之境”和“无 这两种境界还可综合表现为一透澄明的审美情趣。

从修道现象学角度来说,“无”在本体上是相应于“无定性”的无限“场有” 本身,在功夫上是“无心无为”的破执功夫,在境界上是“无我无碍”的无限 境界。对象之实有是“有”,“有”是认识的对象;而主体之境界是“无”,“无” 是修养功夫,一切玄理皆从“无”之功夫境界显。“有无”渗透在修道过程的 所有层面。

在中国武术中,有无范畴跟阴阳范畴类似和互补,同样被比附和渗入到实 际操作各个方面。例如就招式而言,便讲“有招对无招”和“无招破有招”,“有 形对无形”和“无形破有形”;就训练而言,则讲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从 大圈练到小圈再到无圈”和“循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和规矩”;就劲路而言,还 讲“以有形导无形,以无形入有形”,“举动全无定向,发劲专主一方”,“说 有就有,说无就无”以及“说无就有,说有就无”;就意念而言,更讲“有人 似无人,无人似有人”,“既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而意识本身又要通透澄明”,“勿 助勿忘、若有若无、非有非无”;就心理而言,似乎还有个“有意识”和“无意识” 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它要把后天有意识的动作训练内化淡入为无意识的本能,另 一方面又要把先天无意识的本能调动出来外化为受意识支配的功能,如此等等。

这招式的常变、劲路的显隐、意念的执着超脱、训练的循规变通等一系列 表现上的有形无形、发展上的有限无限、认识上的有名无名、操作上的有待无 待、态度上的有为无为、心理上的有我无我、觉解上的有意识无意识……全都 可以纳入有无范畴去进行解释和操作。就总体来说,中国武术处处都呈现出一 种“若有若无”那模糊灵活和微妙玄通的审美情趣和操作技巧。而按渗入武术 锻炼中的道教内丹术说法:“有”为先天一气产生,“无”为还虚合道;“无 极产生太极,而太极复归无极”;“顺则生人,逆炼修仙”;如此等等。

在中国武术修炼者看来,宇宙间其实并没有西方人所说的那种“存在”与 “非存在”的对立和差别,整个宇宙都是显隐无常那无限存在的连续体,其间 找不到什么绝对“非存在”的真空。人们之所以过分执着于“有”的存在,那 是由于“有欲”而不能与“无”相通。要想认识到“无”的存在,那就必须以“无 欲”的方式去与“无”相通。这 一 一 里的目的,当是通过必然找到自由;“有”为“必然”,"无”  为“自由”。这里的有无如果用阴阳作为参照系,那么 “有”为“阳”、“无”为“阴”,二者同源同构、同序同理。

由此,就武术太极拳的整个演练过程而言,便极其讲究“太极者无极而生” 和最后的“复归无极”,演练和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阴阳不分的“无极”; 而在这过程当中,则突出阴阳判分那“太极运行”的动静开合之不断流变状态。就 身体状态说,它十分讲究“松静为本”、“虚胸实腹”、“营魄抱一”、“涤除玄览” 的“毫不用力”、“专气致柔”、“全身透空”,把“虚”、“无”、“空”都统一在“道” 上面。就操作要领来说,它则特别讲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因应自然”、“借 力打力”、“后发先至”、“反客为主”的“无执无失”、“无为无败”、“虚空粉碎”、“微 秒玄通”、“通透澄明”、“不落痕迹”,在程序的实施过程中反对设定程序的执着。就 价值取向来说,它又相应地突出“去甚”、“去奢”、“去泰”和“无知”、“无欲”、“无为”,追 求“返璞归真”走向。这些东西在武术上确独具特色并带来常规思维所意想不到 的效益。

太极拳的阴阳有无与此相应,太极拳在“有无相生”和“即有即无”的运动状态中,更为强调“以 虚含实”、“将无为用”的“尚巧不尚力”、“尚势不尚招”和“无为而无不为”。太 极拳虽然十分讲究自身“内劲”的增长和“桩功”的沉稳,但在应用上首先却 是要“引进落空”,让自己“空灵通透”并使敌人“有力不得力”、“有力无 处使”和“以其人之道还诸其人之身”的。一方面“引进落空”,另一方面“摸 实就打” 。在这里,于己对人的“落实”(有)和于人对己的“落空”(无),恰 好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有就是没有。而太极拳的境界是见相非相的“有无界”,不是“没有”和“有”那么简单,而是“没有的有”及“有的没王壮弘先生在《武林》杂志发表文章(2003年第1期,以下九个自然段均 为王先生意见)指出:我们生 活在有界,凡事有就是有,没太极拳作为柔性武术的代表,其阴阳相济的基本特征便是突出阴柔面的松 静为本、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以小制大、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负 面着力、因应走化、自然无为。它的阴柔取向,不仅表现在攻防策略和操作方 法上,而且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其过程的基本特征,则 是由“静极生动”到“动复归静”的“动中求静”。所以,太极拳特别讲究“柔 静”。

肢体应对技术:狭义武术的操作结构有”。如不知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很难掌握太极拳的。说太极拳属于“有无界”,是 因为太极拳以超越“有界”的思维作指导。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是“有界”,而“有 无界”的思辨方式与“有界”大不相同。太极拳的“根”是“无根之根”,其“方向” 是“无向之向”,“中”是“不中之中”,所利用的“能量”是“不用力的能量” 等等。

浏览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