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阴阳消长、刚柔 生杀、昼夜递承、四时交替、日月对比、寒暑相移,皆此之谓也。所以说,正 是由于阴阳的变化功能,才使得万事万物得以生发败谢,永不止息。
阴阳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大体具有下述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它代表了一 切对立的方面或事物,有对待、对立、对偶、对峙等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 道无二》云:“阴与阳相反之物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把“阳”规定 为矛盾的主要一方,处主尊地位,把“阴”规定为矛盾的次要一方,居屈尊地位。第 二,它代表对待双方的变易,有转化、变化、演化、异化等义。《易传•系辞》 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太玄经•玄漓》曰:“阳 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芽”。这些都是讲阴阳转化,阳极阴生,阴极阳发。第 三,它还代表了对待双方的调和,有统一、和谐、相济、互补等义。《庄子•天运》曰: “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 。这 就是在清浊对待中以求阴阳的和谐、统一。《易传•系辞》也提出了类似的命题:
“阴阳合德,而刚柔合体,以体天地之情,以通神明之德。”综合以上三重含 义,中国式的阴阳关系可以归结为:凡是真实必有对待,凡有对待必有变化,凡 有变化必有统一。对待和变化 和。这就是中国式相济互补的谓“拳起于易,而理化的发展,阴阳学说同样成了中国武术理论的基础。如前所述,早在《庄子》 的“说剑篇”和《吴越春秋》的“越女论剑”里,古人就已经相当成熟地运用 阴阳学说去进行颇为具体细致的拳理阐释了。在武术活动中,人们以阴阳比附 人体和动作,并由此引申出繁多的说法。就肢体而言,正面为阳、背面为阴,手 心向上为阳、手心向下为阴;就运动形态而言,动态为阳、静态为阴,急快为 阳、缓慢为阴,伸开为阳、屈合为阴;就运动方向而言,进出为阳、退入为阴,上 升为阳、下降为阴;就劲法而言,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实势为阳、虚势为阴; 就呼吸而言,呼为阳、吸为阴;就攻防而言,攻击为阳、防护为阴,显露为阳、隐 蔽为阴;如此等等。总之,“阳”代表动态的、向外的、向上的、进取的、刚硬的、公 开的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着法、劲法、势法和意念等等“阴”代表静态的、向 内的、向下的、退守的、柔软的、隐蔽的特性,以及具有这些特性的着法、劲法、势 法和意念,等等。
总的来说,武术理论运用阴阳双方属性及其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说明招式 动作、行功走架、劲路运转、敌我关系、意念变化、文化意蕴等方面的基本规 律和操作原则,总结武术实践各个方面的主要经验。由此出发,武术家们便特 别强调以阴阳的互根、消长、转化来作为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来解释、整 理、规范武技功法。
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两个侧面都以对 方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所以武技便讲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在做任一 动作时,要注意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有序配合,形成有 序的阴阳统一体,动作才会协调灵便。在套路的编排和演练技法中,讲究高起 与低伏、快速与缓慢、刚直与柔圆等形态对立的动作,两两衔接,让它们在相 互比较中突出各自的个性,增强运动的艺术感染力。在搏斗技法中,讲究长兵 器要能短用、短兵器要能长用。运用长拳要辅以短打、运用短打要辅以长拳。这 样,“长”不怕对手近身,“短”不怕对手远击,才能在搏斗中自如求存。搏 斗技法,还强调格斗时要“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劲力运用,则要“刚中有柔、柔 中有刚”;示形造势,“指上打下、示东进西”;身体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如此等等。
根据阴阳消长原理,所 谓“曰往月来、寒来暑往”,阴阳两种对立力量或因素又总 是此消彼长,并由此推动事 物本身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武技必须把握好这个阴阳消长的恰当方式和比例,否 则便会引起动作个性的变化而导致功能的失效。例如行功走架或应敌实作时,以 一手法的劲力为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就少一分,反之亦然。陈式太极拳认 为刚与柔的比例为5 : 5,才是易于变换的“妙手”(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划 分不仅过于机械,还在事实上背离太极拳的总体性阴柔特征。但就其不偏不倚 的中庸文化心态来说,做这样的划分其实也无不可)。又如阴阳对立消长表现 于搏斗双方时,就形成了采用与对手招法个性相反的招法以制服对手的方法。例 如横来直去、直来横去,彼上我下、彼下我上,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 疲我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有应以无、无应以有,如此等等。八卦掌大师 程廷华有云:“与彼相较之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 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亦此之谓也。
根据阴阳转化原理,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属性或状态无不 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武术家于是便注意采用从一定状态“反 向入手”的技术方法和训练步骤,例如,出手时“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 向左,必先右去”。这是以反向动作作为正式动作的预动,从反向动作中求得 正式动作的开始。又如武术训练中,有“静中求动”和“动中求静”的练法。为 了获得能随环境变化而随意变化的能力,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 境界,武术家便强调先练静功,由静练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和耐受能力; 由静练使内气聚于丹田,再在意识的支配下周流全身,发起动作,这一练法称 为“静中求动”。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则采用动功,使思想逐步集中 在注意动作要领、动作路线、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的配合等过程中,排除杂念,专 注于训练,达到相对的静,这一练法称为“动中求静”。至于战略战术上的奇 正生克和用虚、用反、用柔、用弱,更是为大家所熟识。
关于有无或看得见的现象,是有形、有 质、有名、有声、有事、有简化汉字中的“无”原作“照” 。据庞朴先生《说“无”》一文考证,汉 字中的“无”可以细分为三:一是有而后无(有之失的亡);二是似无实有(失 之有的无);三是无而纯无(绝对的空无)。这三种不同含义的无,反映了人 类认识纵向的历史层次和不同方面,因而使用上要加以注意。可见“有”与“无” 都是具有多层面的复杂概念。从哲学上说,“有”是事物的现实基础和表现形 态,“无”是事物的跃超倾向和发展动力。“无”不但可以界定具体状态和过 程的产生和消灭,而旦还可以像数学上的一样界定正负不同方向的意义。就 横向的比较来看,如果说西方人喜欢从“实体”出发着重于“有”的话,那中 国人却执着于“功能”着重于“无”。这里的“无”,显然偏重于指那种无形 无象、似无实有或从有到无那“虚态”的“暗物质”存在。
功等“实有”的意思;非存在 是指不存在的事物、东西或看不见的状态,是无形、无质、无名、无声、无事、无功的“没有”的意思。就 现象论来说,有与无又指事物的实体与属性,或事物的实体部分与空虚部分,以 及本体与功用等。例如老子所说的器是当其“无”而“有”器之用的,“无” 是器这种存在的空虚部分,“有”是器的实用、功用。就演化论来说,“有” 可以或显或隐,可以不受或受到主观世界的作用和影响,并旦以一定的“现象” 呈现出来;而“无”则在事物运动变异过程中,可以是从无到有的生成,从有 到无的消亡,也可以是超言绝象的“绝对空虚”。古代道家以无形无象并超越 一切相对的绝对为无,并因其没有任何规定性而视之为宇宙演化的开始,这里 突出有无范畴“有规定性”和“无规定性”的理论内涵,因而“有”是“有限”,“无” 为“无限”。又由于中国哲学是一种操作性的人生哲学,所以“有无”范畴还 被引入人性论和操作法上,并把它跟社会政治伦理联系起来。
如果说阴阳范畴偏重从对待双方的“基本属性”去界定二者关系的话,那 有无范畴则偏重于从对待双方的“基本状态”去把握二者关系。在中国哲学里,有 无首先是标示宇宙演化过程中事物存在及其状态的一对范畴。就本根论来说,有 与无是指存在与非存在。存在 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东西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