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前即是机,转瞬即非机者;有乘之即为机,失 之即非机者。谋之宜深,藏之宜密。定于识,利于决。” “机”存在于各发展过 程或发展过程中某个方面的特定关节点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盖然性;而寻找 和利用“机”的关键,则在因应自然与物推移过程中人的卓识和决断。活力对抗 中战机的来临往往非常偶然、非常意外;但在这偶然和意外的背后,也并非没有 规律可循。个体对抗中的战机, 我击中敌手而对方又来不及 瞬间。所谓“见微知著”、“料 是对攻击时机或变化中的时太极拳攻击时机选择的一般规律,就我方态势而言,主要是“逢化必打”、“逢 丢必打”、“摸实就打”,即敌手进攻力量被我分化和牵制达一定阈值之时、敌 手防卫力量跟我进攻力量脱离接触而出现空隙之时、敌手力量受我控制而转动 不灵之时,都应发动攻击;而就敌手态势而言,主要则是“彼将发未发之际”、“旧 力已过、新力未生之时”、“运转不灵、占煞发呆之会”,以及一般所谓“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之间”,亦可乘机而发。其总体的特征,是“彼不动、己不动,彼 微动、己先动,后人发、先人至” o与此相应的技术要点,是因应知机、见微知著、拳 打不知、机乃得实。其所抓住的关节点,都是那将作未作、将止未止、将变未变、将 转未转的一瞬间。总之,一旦摸准敌手力量运行转折空隙处和被我抓住可以得 力的发落点,便是得机之时了。

第二,是“造势”,指造成或占领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发挥的空间位置,突 出变化中可供利用的空间因素。

在有多股力量需要分布于多点的活力对抗矩阵中,技击主体应力求形成一 个能保持自己力量的平衡和稳定,并能牵制或制约对方行动自由,有利于打破 对方平衡与稳定的力量组合格局。在活力对抗过程中,“势”更多的是指基于 对抗力量空间配置格局所引发的客观可能性,特别是其中的攻击角度所取得的 某种主动地位。这种主动地位并非经常出现而且稍纵即逝,因而需要我们在运 动中寻找和制造出来。

太极拳对“势”的把握,总的是要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我顺人背”的态势。这 里所谓的“顺势”,就是指短兵相接中的主动地位,攻守进退均由我便;而所 谓的“背势”,则指被动挨打的态势,攻守进退均不由己。这也就是兵法上说 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状态。太极拳在造势过程中,敌占势时须走化,我占势 时要封逼。在具体操作上,或静而待动、虚以应物,或顺手牵羊、引进落空,或 闪展腾挪、转换方向,或巧占外门、侧入竖击,或进裆封逼、步趋身拥;在精 神气概上,则敷盖对吞、因应自然、进退得体、神龙无方、从容潇洒、轻灵圆活; 其技术要领,是进以占势、退在避锋、势贵得横、以动袭隙。总之,从优化自 身内部及敌我双方这两重关系结构中,去谋取力量倍增效应。

在这里,关键问题是顺 逆、曲直那毫厘分寸的生克制化,落点随方。徐震先生的 《太极拳发微•练用》有云:“夫方之所争,惟在毫厘分 寸。其用之也,有前后、左右、上下、斜正、曲直。所以用其前后、左右、上下、斜正、曲直者,总归于顺逆。转 其顺势,顺反为逆。乘其逆势,当机勿失。

可制彼之逆。此据我而言也。故彼来我接, 其冲者,非徒让也。左旋右进,上舍下攻, 必前也。退接旁拿,亦为就也。正以用斜,此据彼而言也。惟势势自处于顺, 彼去我迫。毋当其冲,而就其空。 斜切曲取,亦为让也。就其空者, 斜以济正。直以用曲,曲以济直。

乃避非若是者,必于一势之中,兼用数势;一动之顷,非止一力。要使彼力方向陡变,彼 心倏受震惊,则可使彼力还施彼身,而吾直如摧枯焉。此为善于随方,此方之 准也。”由此,“拳者权也”,行拳者审视形势、权衡轻重、因应制宜、灵活 处置、以求得胜。

第三,是“审敌”,指通过一定方式去了解和把握敌情。无论是寻机造势、随 机就势还是得机得势,其前提和关键都是审敌问题。

我们知道,在活力对抗过程中,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 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以及对于各种侦 察材料连贯起来的思索。这里所说的侦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审敌”。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说的是群体对抗。但个体 对抗也完全适用。王宗岳《太极拳论》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 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在活力对抗中赢得主动权以克敌制胜的首要问题,更 大程度是敌情信息,而不是既定力量。技击搏斗中“审敌”的基本内涵,就是 运用一定手段和方法去了解敌手劲力的强弱、大小、虚实、刚柔和路线、方向 等动态变化。这是我方攻守进退、虚实刚柔使用配置的基本依据。

太极拳随机就势、以柔克刚的前提就是把握敌情的“审敌”。一般拳术的 审敌方法,不外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利用视、听信息去把握敌方的神情、体 态、动作、意图、实力、技巧、变化等,并据此以判断可能出现的各种攻防态 势及变化,然后作出自己相应的对策。但视、听信息在技击上有若干不可克服 的弱点,例如,它存在盲点和易受假象的欺骗,本身还缺乏防御能力和攻击能 力,再加上由视听信息到行为效应之间,还有个信息传递和转换的过程,这不 但往往跟不上对方攻防动作的迅速变换,而且避免不了传导过程中“噪音干扰” 和“信息缺失”所造成的误 敌”是分开的两回事。

太极拳独创了一种“向差。在这里,“审敌”和“制

中国传琉武术文化论岛

不丢不顶中讨消息”的“听劲”方法。这是一种“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全身心投入的获取信息方式。它 不仅利用视觉和听觉,而且利用了更有把握的肢体触觉来共同进行。这是一种 “身心合一”的“本体感觉”,交手时双方肢体的密切接触,为“听劲”提供 了一个源源不息的可靠情报源。它不但向我提供对方攻守进退招式动作方面的 外显信息,而且还提供对方虚实刚柔劲路运转方面的暗藏信息,再加上肢体本 身具有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视、听信息的部分不可靠性以及效应时差便可以 由此而克服。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敌情一经肢体的本体感觉审听清楚,敌劲 也就给我的劲路封逼拿住锁定,再无变化逃走的余地;所以据此而作出的应对 措施,必然也就切实可行得多。就这样,确定目标的“审敌”与实现目标的“制 敌”两个方面,也就在这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反馈运动中给统一起来了。

从发生学上说,触觉(即肤觉)是后来分化出来的所有感觉之基础,包含 了所有感觉的萌芽。对于那些已经分化出来的感觉特点,有学者指出:在中国 思想脉络中,“看”的姿态极富思想意味,“听”的思想意义亦非黯然不彰,但 由“触”深化的“体”才是结穴所在。“视”倾向于将周围事物对象化,并造 成“动力的中性化”;“听”中展开的是事件而非物体,是生成非存在。相较 西方哲学之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哲学凸显本体的根本方式其实既非视觉亦非听 觉,而是种全身心的“体”,中国思想就可以说是一种体——触觉性思想。“看” 指向“知”,“听”指向“感”,“触”则指向“会”——全身心的融摄与化 用。换句话说,“本体”的明了必须落实为“发用”的自如,“心”之“思” 必须落实为“身”之“能”,“理”之“知”必须落实为“手”之“会”——“得 心应手”。得心、应手的关系既是并列更是推进;得于心是前提,应于手是落 实,心、思、知、解最终必归于体、行、用、会。至于太极拳把以触觉为切入 点的本体感觉称之为“听劲”,笔者以为有可能是在潜意识中强调其信息的接 受性、事件的过程性(“听”)和操作的主体性、力量的调控性(“劲”)。

第四,是“守中”,指通过舍己从人、因应敌势、随曲就伸、唯变所适地 守住自身中线要害的最佳体位,并以此为基础去防身制人。

守中、用中是太极拳功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操作要领上,身法的中定太极拳姿势上的“占中求圆”,功能上的依据就是“守中取势”。

浏览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