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普遍的愿望。 健康长寿与自然界、先天禀赋、疾病因素以及后天调摄息息相关。即使先天禀赋过人,如果 不注意后天保养,也会早衰和夭折。如何进行后天调摄、保养就是养生。中医强调人体的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人能够通过摄入食物、水和新鲜空气使后天精气 充足,这种气推动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从而使生命活动正常。中医还 认为人体内的气会随着季节、昼夜及所处的环境而升、降、出、入平衡,如果气机失调则会 出现病态,只有人的气与血、津液都流动通畅,人体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养生肤语》记载:“虚 病宜存想,固密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散发之功以解之。“5 见,根据不同的病症施以不同的方法或内收集中意念,或按摩掐捏使经络疏通,起到扶正祛 邪、协调阴阳、平衡肌体、消除疾病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健身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 具有一定强身健体作用的锻炼项目。
一、明清是武术与养生的深层交流时期
即使是简略地浏览一下我国文化史,也会清晰地发现,我国古代的养生术,绝非是依附 于传统武术而发展的。在整个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养生术不但是一个独立于武术的文化形 态,而且,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的发展历史要短于武术。从形式与传承上讲,古代养生可以分为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佛家养生、医家养生和武术 养生等,因为这些学派中都有相当分量的养生内容。然而,纵观武术与养生的历史关系,可见 道教的思想和理论对各种形式与传承的养生影响最大。各家对养生的理解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区 别,门派之说只是就其分布领域而言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谈养生,基本可以指代道教。如果我们可以把古代养生作为一个学科的话,那么,它绝非传统武术的二级学科。古代养 生的历史传承,以道教和中医为主,涉及众多的主流学派。严格地讲,中医与道教在许多方面 是很难分清的。历史上大多数的中医名家都是道教徒,而且,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从道教思想 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教可以包容中医。我国古代的诸多学派,都曾经是 养生的载体。或者说,我国古代的养生学,为许多主流学派的理论构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追寻人类最佳生活方式的人类文化系统”,武术与养 生的交流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虽然武术与养生的整体交流较晚,但是,武术从养生中得到 的益处,却是不可低估的。与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一样,明清养生思想与养生术的普及,使 我国古代养生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我们并不否认此前的武术与养生之间必然发生的联系, 但是,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由于传统武术与古代养生在此时的一并普及与昌盛,必然 使两个本来就有着潜在统一性的文化形态进行了较深层次的交流。养生大规模地进入武术, 使不少养生术直接成为传统武术的重要辅助训练手段,并使很多武术技术在养生思想指导下 进行了大幅的改造。
二、武术的养生理论基础
(一)形与神俱、形神统一是武术的整体养生观
我国武术与传统养生理论均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心者身之主”、“身者之躯” 作为传统养生理论之一。身与心、内与外的和谐,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因而形神统 一,形神兼养成为古代养生者的追求目标。所谓形神,形指形体,躯干四肢、筋骨等外在而 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意识,人体健康的思想。传统养生方面《庄子》提出了“形而神舍” 的观点,认为“精神”是延长生命的主要手段“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 度运用形神二元论解释人体健康与长寿,认为“上古之人能终其天上,度而岁乃出”是因为能 做到“形与神俱九《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越女论剑说:“凡于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 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越女所讲的这番论剑理论运用动静结 合的道理来阐述击剑时进退攻守的原则和“形神俱有”的习剑原则,这一原则、道理对于武术 的健身锻炼有很高的价值。在武术中提倡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典型代表如太极拳,太极拳 强调通过以内养外法则,以意识为主导,运用意、气、劲、形运转的原则与方法达到在内练 主导下的内外合一,太极拳古拳谱规定:“心为气,气为旗,神为主帅,神为躯使,刻刻留意, 方有所得”;“变转虚实须留神……势势存心揆用意,若言体用谁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 都说明了太极拳运动中要以意识支配动作:神附于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伤。因此, 武术中特别强调“形神兼备”的练功原则,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来练形养神,达到强健体魄, 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顺应阴阳,动态和谐的认识观
源于先秦的阴阳五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对我国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古典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生 呈于阴阳二气,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是由相互作用的阴与相互作用的阳的显现。中 医养生学便援引此说,来解释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痛疾的起因、及生理与心理现象的种种 关系,将人体的形神、气血、脏腑分属于阴阳,认为阴阳平衡。则生机旺盛,阴阳失调则疾 病自生。《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一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只有当人体阴阳处于平衡,动态和谐状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才能正常有序, 保持健康运行。阴阳对立的朴素辩证思想在武术理论与技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各门派、各 拳种、各功法、各器械均运用上述辩证思想组呈我国武术极其丰富的技击原理与方法。因此“顺 阴阳而运动''呈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源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太极哲理中的两仪 即阴阳,在太极拳经典中都是开篇先术阴阳,如《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 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 谓之粘「‘这些都是太极运动观的“顺应阴阳法则”要求先是拳术运动中的各种阴阳对应关系, 然后再运用阴阳变化规律。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武术 在认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武术所推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他们都注重把人放到自然 中去,将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淮南子本经训》说:“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 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这是物我一体的思想,将人体融入到自然宇宙当中,视人体为一个 “小宇宙”,主张内练“精、气、神”。清代流行的太极拳,从形式上来讲属于武术的拳术,具 有技击的特色,从主旨来看属养生类体育,《周易系词上》记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已的八种 事物,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由于构成太极的阴阳二气无始无终的 运动,使化生出“自强不息”的天和“厚德载物”的地及天地间的人和万事万物,人也应遵循运 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三、武术的养生发展理念
(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在人类快速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武术的养生功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在漫长的发展和流传过程中,由r 受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赋予了我国武术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 择其中的精华,通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研究、创编出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的为现代人不同 人群所需要的,同时集实用有效性、广泛实用性、易普及性等多元特性于一体的健身养生功 法,为武术增添更新的活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生理心理、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充分揭示武术 的健身思想健身机制,使广大的健身者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强身健体,抗衰祛病,延年益寿 的健身功效。从心理角度去体会修身养性,形神俱养,清新自然的健心功效;从社会的角度 去改变思维方式;从生理的角度去认识健身奥秘;从文化的角度去用心感受我国传统哲学思 想的精髓。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