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养生的结合,无论是简单的养生术的移植,还是部分训练手段的融合,抑或是观 念性的改造,对于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来说,都是有着积极的意义。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 作为目的,传统武术对古代养生的引进与消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益处与实惠。我 们应该懂得并学会利用这种转化,更好地思考我国武术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研究

一、养生文化发展

在我国传统健身法中,武术虽然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数千年来枝繁叶茂,广为流传。但 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传统健身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武术,它不是孤立地流传和发 展的,它是以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包括养生思想、养生理论、养生方法等)作为支柱和凭借的。 同样,在对这一传统健身法的继承乃至推陈出新时,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把它与整个传 统养生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掌握其精义,领悟其要领,学以致用。有鉴于此,在对我国长期 流传下来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武术养生法作了解说后,有必要再对我国养 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武术有关的知识作一鸟瞰,以增进修炼者的养生文化修养。

(一)我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和形成

“养生”,作为养生学的术语,最先见于《老子》:“盖闻善摄生者。”河匕公注:“摄,养 也。”以后《管子•白心》篇、《庄子•养生主》篇都对“养生”概念予以发展,提出了“养生之道, 尽管管子和庄子所提出的养生之道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把保养生命,追求长生作为一个命题 来探讨的。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养生文化已经形成。人们已经开 始自觉地保全和保养自己的生命,讲究养生之道了。《体育之研究》所说的“有圣人者出,J- 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人则以节度制其生”,就是对这种养生文化形成的概括。我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I口石器时代。据史学研究,我国原始人类是世界上所 知最早利用火的人类。考古发现,元谋人(云南)、蓝田人(陕西)、北京人(周口店)等的遗址中, 都有炭末和烧烤过的兽骨等用火遗迹。火的使用,就表明原始人已开始熟食了。熟食无论是 消化还是防病,都比生食大大进步了,这应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到了新石器时代, 已经发现烧制的陶器,西安半坡遗址已有大量的陶器炊具。同时,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木 纺轮、骨质梭形器等,山顶洞人遗址中已有骨针,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在制作衣服 以御寒了。我国占代的一些传说,如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神农氏教 民稼稿以及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等等,都可从考古发掘出的原始人遗迹中找到佐 证。至于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阴康氏作舞宣导气血,夏禹氏的禹步法,以及彭祖食桂芝,善 导引,寿至八百等,虽是传说,但亦反映出古人对健身养生的追求。从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起,我国已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有关保养生命的活动和举 措。甲骨文中已记载,殷人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不时地问卜(甲骨文主要是对 占卜的记载),甲骨文中还出现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寇帚”即大扫除)之类的 记载。这些都表明商代先民对平安、健康的关注和向往,无疑都可视为养生思想的萌芽。逮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据《周礼》记载,西 周已设有专业人员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的伙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陵、百酱”等多方面饮 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设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这说明西周人 已开始注意卫生,防治疾病,保养身体了。这也表明西周人已开始“以节度制其生”,养生已 成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养生行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随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的山 现,出现了不同的养生主张和做法,对养生文化的形成以极大的促进。当时的“百家”中,对 养生影响最大的要算儒家、道家和神仙家。


  •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的修身思想侧重于伦理道德,核心就是一个 “仁”字,他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的要求,就是“仁”。 又说:“仁者寿。”只有成为一个仁人,才能长寿。他所说的“仁二 是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仁 者爱人,亲亲为大”,包括恭、宽、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向以“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施方法。孔子在强调伦理道德修身的同时,对于饮食起居也提出了在今天看来都受到人们认同的 一些卫生要求,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粮食不嫌精致,.鱼肉不嫌细作。尤其是提出: 粮食霉烂、鱼肉腐坏,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不到该 当吃的时候,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以及“食不言,寝不语”等,不仅符合卫生 要求,简直就是今天所说的美食的要求。无怪乎今天有人把孔子称为我国美食家的鼻祖。孔 了在饮食要求中还有一条“不撒姜食,不多食”,意思是说孔子一年四季每食不离生姜,但不 多食。今天有人根据对生姜的化学呈分的研究发现,生姜里含有一种特殊物质,经稀释呈血 液稀释剂,可防止血液凝固;生姜还可以调节前列腺素的水平;生姜中的姜酚有较强的利胆 作用;生姜汁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其辛辣呈分比目前应用的抗氧化剂——维 生素E抗氧化作用更有效。由上所述,可以认为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医药卫生条件下,能享有 73岁的高寿,应该说是与他的修身养性思想以及对饮食卫生的注意有关。他的以“仁”为核心 的精神修养为主,同时注意饮食卫生的养生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养生乃至其他学派的养生都起 着先导性的作用。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孟轲),在养生方面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当, 反求诸己,要求达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强调人必须有志气,认为“志, 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进而提出一个人要想成为卜.面所说的“三不”那样的人,就必须“善 养百浩然之气”。如何培养?他认为要培养这种“浩然之气Z 一定要在平日有所作为时,自然 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从外表装出合乎道义的样子,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养气的事。 孟子的这种培养浩然之气的养生思想,已远远超出养生的范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 的形成都产生着积极影响。

  • .道家养生思想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道家被《汉书・艺文志》列为第二位。老了、庄子为其代表人 物。这一学派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处世和养生方面的着眼点是不同的。儒家学派着眼 于“人世”,他们的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相反,他们的着眼点为“出世”,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飞《汉5艺文志》),“全生避害”,养生长寿成为道家追求的目标。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 也是养生理论家和养生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 道而养寿也。”老子是“修道而养寿”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传世的《老子》这本道家经典中,提 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既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老子的“清净无为”、“致 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一书经西汉河上公的注释,被后世道家和道教养 生家奉为养生修炼的经典,后世的“摄生,“嘘吹,"握固”、"长生久视”等养生术语都出自这 木书。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中期的道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对老子学说虽不像儒家 的孟子对孔子学说,有师承关系,但他的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 是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在养生上强调自然养生。他一方面 强调养生无为自得,如借广呈子的话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 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飞《庄 子•在宥》)。另一方面提倡养生要听任自然,他的名著《养生主》就是阐述这种养生思想的, 如所举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和泽雉(野鸭)“不期畜于樊中(指笼子)“,都是表明自然养生的必要。从这种自然养生思想出发,他不赞呈刻意养生,他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 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这里既包括对儒家的以 仁义修身的否定,也包括对神仙家导引养生的否定。据今人的探讨,庄子在养生方法上也有 不少独创,如“心斋”、“坐忘”二法就见于他的著作,为静功修炼开辟了门径。

  • .神仙家的养生术


神仙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的一家。《汉书・艺文志》说:“神仙家者,所以保性命之 真而游求于其外者,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上面提到的导引为“彭 祖寿考者之所好”,就是指这一学派。到了汉代,这一学派与所谓黄老思潮融合,而成为导引 养生的积极推行者。他们不像老、庄,倡导养生听任自然,无为自得,而是以方术见长,刻 意「方术长寿。史学家马端临把这一派称为炼养派,许多养生方术都是由他们传授的。见于 先秦文献的神仙养生方术主要有:呼吸修炼、形体修炼、食物修炼和房中修炼。

 

 

 

浏览1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