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养生的结合,无论是简单的养生术的移植,还是部分训练手段的融合,抑或是观 念性的改造,对于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来说,都是有着积极的意义。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 作为目的,传统武术对古代养生的引进与消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更多的是益处与实惠。我 们应该懂得并学会利用这种转化,更好地思考我国武术的当代发展。
第一节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研究
一、养生文化发展
在我国传统健身法中,武术虽然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数千年来枝繁叶茂,广为流传。但 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传统健身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武术,它不是孤立地流传和发 展的,它是以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包括养生思想、养生理论、养生方法等)作为支柱和凭借的。 同样,在对这一传统健身法的继承乃至推陈出新时,也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把它与整个传 统养生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掌握其精义,领悟其要领,学以致用。有鉴于此,在对我国长期 流传下来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武术养生法作了解说后,有必要再对我国养 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武术有关的知识作一鸟瞰,以增进修炼者的养生文化修养。
(一)我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和形成
“养生”,作为养生学的术语,最先见于《老子》:“盖闻善摄生者。”河匕公注:“摄,养 也。”以后《管子•白心》篇、《庄子•养生主》篇都对“养生”概念予以发展,提出了“养生之道, 尽管管子和庄子所提出的养生之道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把保养生命,追求长生作为一个命题 来探讨的。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养生文化已经形成。人们已经开 始自觉地保全和保养自己的生命,讲究养生之道了。《体育之研究》所说的“有圣人者出,J- 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人则以节度制其生”,就是对这种养生文化形成的概括。我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I口石器时代。据史学研究,我国原始人类是世界上所 知最早利用火的人类。考古发现,元谋人(云南)、蓝田人(陕西)、北京人(周口店)等的遗址中, 都有炭末和烧烤过的兽骨等用火遗迹。火的使用,就表明原始人已开始熟食了。熟食无论是 消化还是防病,都比生食大大进步了,这应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到了新石器时代, 已经发现烧制的陶器,西安半坡遗址已有大量的陶器炊具。同时,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木 纺轮、骨质梭形器等,山顶洞人遗址中已有骨针,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在制作衣服 以御寒了。我国占代的一些传说,如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神农氏教 民稼稿以及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等等,都可从考古发掘出的原始人遗迹中找到佐 证。至于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阴康氏作舞宣导气血,夏禹氏的禹步法,以及彭祖食桂芝,善 导引,寿至八百等,虽是传说,但亦反映出古人对健身养生的追求。从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起,我国已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有关保养生命的活动和举 措。甲骨文中已记载,殷人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不时地问卜(甲骨文主要是对 占卜的记载),甲骨文中还出现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寇帚”即大扫除)之类的 记载。这些都表明商代先民对平安、健康的关注和向往,无疑都可视为养生思想的萌芽。逮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据《周礼》记载,西 周已设有专业人员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的伙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陵、百酱”等多方面饮 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设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这说明西周人 已开始注意卫生,防治疾病,保养身体了。这也表明西周人已开始“以节度制其生”,养生已 成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养生行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随着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的山 现,出现了不同的养生主张和做法,对养生文化的形成以极大的促进。当时的“百家”中,对 养生影响最大的要算儒家、道家和神仙家。
浏览1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