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亦称中国古典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 化根基。《易经》、《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诸此 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其主要特征是朴素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发展不仅受到诸多传统文化现象影响,而且渗透着中华 民族的行为习惯 心理 感情等因素。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受着一定的世界观所支配,受到 哲学思想的影响。武术更是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化通,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濡染下产生 和发展,除吸取其大量的哲学风貌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而武术自身所包含的哲理都 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认识了中华武术的哲学渊源,才能从根本上去把握它的文化特 征,才能揭示中华武术的奥妙。我们学习和研究占代哲学对武术的影响,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宏观上、总体 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想,结合武术运动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试图从哲学的本体论、 方法论、认识论去探索和说明问题,从而建立武术理论的自身体系。
一、古代本体论对武术的影响
“本体论”是一个哲学范畴,何谓本体论?这是个哲学范畴,即宇宙万物的木原和人们对万 物本原的认识与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在回答万物本原上有“太极说,"五行说”、"道 论”、“气论”等,这些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与之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如“理,“心”等。
(一)太极说
“太极” 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上》一书,该书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木原。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木。宇宙大自然的一切 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是源广太极。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 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太极”作了唯物的解释,认为“太极”是物质性 的“气”。他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两体就是阴阳气。绘有太极图的宋朝周敦颐所著 《太极图说》这样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根。…,无极而太极,,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物质的本性。无极而太极,而阴 阳,阴阳相合,形成四季,万物化生,这就是对宇宙万物演化过程的朴素描述。太极本体论 的哲理基本如此。“太极说”源于《周易》。“太极说”的哲理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文化,尤其武术的形成和 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化的思想内涵在武术上的最好体现。太极拳是以太极文化为 理论创造出的一种武术套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 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顾名思义,太极拳的 命名即来自"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看,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形曲线 分开,这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 互为所用 的”。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太极图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 一致的。占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示“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 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 拳的基本特征——圆,既圆运动。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 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练太极拳者要心胸无比开阔而纯无杂念,宁 静空寂,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这均为“无极”所致。太极拳的动静、刚 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
(二)五行说
“五行”是我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 想,它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指金 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认为世间 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用 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学说较早出现在《左传》、《国语》、《尚 书•洪范》古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原理。五行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种思想在中外哲学史上有较大的普遍性,成为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是 “火”的燃烧和熄灭的结果,非神所造。他还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周而复始;“火变气,气变水, 水变土,土变水,水变气,气变火。”印度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源是风、气和 水。我国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代思想家把水、火、土、风的基本元素看作万物的木源,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 密切关系。凭直观经验就可认识到树木可生火,火后成灰土,金属冶炼后液化为水,水可使 万物生长,如此循环往复。阴阳五行说是创形意拳的哲学渊源。在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武术中,五行拳是最为突出的代表。形意拳,以五行拳为基础而相演生了连环拳、杂式捶的 多样拳式。相传南宋岳武穆,外取凶禽猛兽之长,内本五行生克之理逐创此拳。形意拳川金 木水火土做代表符号,创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动作简单朴实,左右互练,拳法多样, 富有哲理。五行拳遵循“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各种练法和套路。五行“相生”意 味着相互促进,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据《形意母拳》阐述:在五 行拳中,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所 谓“生”就是变化。横拳称五拳之母,这是从五行中土是母而来。因土是万物之根本,所以称 它为五行之母。五行“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又称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拳“相胜”、“相克”关系是:劈拳破崩 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炮拳破劈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将人与自然均列为与五行有关的事物。五行拳又进一步根据 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目、耳、鼻、舌、人中五官与五行拳相配形成了系统的 理论。如劈拳属金、五官练鼻,五脏练肺。崩拳属木,五官练目,五脏练肝。操练五行拳要 求内五行要静、外五行要动,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中求静、静中求功,内外五行合而为 一体。由匕可知,五行说中“相生相克”的哲理是构成形意拳结构模式,运用五行相生的关系来 练拳健身;运用五行相克的关系,衍生出五拳相克的技击理论。
(三)道与气说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存 在,它就是世界的本源,又主宰着世界,这就是“道工中国古代哲学在本体论上有它的一致 性,又有其多样性。老庄哲学的本体论集中表现为“道论”与“气论”。“道”的观点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是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老子用了一个“道”字,认为“道” 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即“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据演化万物的总根据。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 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在说明事物的根本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名,字之日道。飞《老子•一十五章》) 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飞《老子・四十二章》)o大意是说,天地未 生成前,是混沌的,无形无物。道由静到动,生出天地、阴阳,然后万物生。看来老子在本 体论上属于一元论,表现为思辨的猜测性。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的根本思想亦认为由根本的 “理”即道,生出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种种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千变万化。武术之道 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也是武术训练从形到神的至高境界。与“道论”一脉相承的“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气”是庄子对老子“道”的具体化。庄子认 为,构成宇宙的本体是阴阳之气,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飞《庄 了•至乐篇》)这即是说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庄子又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飞《庄子・知北游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春 秋时代起,"气''就已成了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随着占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气”的认识进一 步明确与丰富。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 产生万物。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人问世》)祖国医学 认为:气是构成、维持、充养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我国体育史研究者旷文楠撰文说:“道,,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拳技的千变万化 之中贯穿着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根本,它与道一样是武 术的精微所在。可以说,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和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等,均为气的泛化 与体现。中国武术把气作为武术的本源,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构建了中华武术独 特的有关“气''的理论体系。“气”与养生更为密切,研究表明"气''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在中 国古代哲学中,视“道”与“气”为事物的规律。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 的质量好与坏,决定了人之生命状态的优劣,养生的重要作用与目的就在于此。气是生命与 世界的本体,但气由不同的渠道表现,内容又有所区别。所以,历代武术家们都把“气”作为 人生命的本源,人非“气”不生。太极拳的“气沉丹田,“以意调气' 形意拳要求“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达到气聚、精固、内壮、体健的效果。总之,老庄哲学的“道论”与”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也是武术的根 本,是研究武术对象与目的的重要哲学渊源。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