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伴随华夏五千年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起到非 常之作用。它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荟萃着中华先民的生存之道,汲取中国传统哲学养分 而逐步形成绚丽多彩的文化体系,成为古代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有着 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在华夏土地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延绵了数千年,历史悠 久并植根于民间。我们说武术起源于人们自身活动的需要和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 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哺育下,蕴含了五千年以来中华的深厚积淀,是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 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运动形式,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 性、攻防技击、竞技、娱乐和教育等种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在中华 大地上世代相传,历久而不哀,不ix在我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各 国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而且武术精神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第一节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

中华武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而逐步形成和发展,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 陶哺育下,具有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深层沉淀物,它反映着中国历代人民生活最生动的表象 和社会思想的特殊积效。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 武术的源与流。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了数千年,历史悠久并植根于民间,凝聚了千百 年来历代人民的智慧,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文化意蕴,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竞 技、娱乐等多方面社会功能,无愧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不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也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地区人们的重视和者睐。

一、武术的沿革与辨析

中华武术从孕育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岁月。武术源于古代狩猎和军事战争,是搏斗 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人类生存斗争是武术产生的直接动因。远古时期,人与兽间的搏斗固然 是技击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4武术的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也是中华民族智 蕊的结晶。人类早期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掌握和积累了一些防卫和攻击技能, 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兵迹》中说: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 武,习射御角力。飞《礼记》)当时把射御、角力、手搏、击刺等,泛称为“武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它所涵盖的内容不尽相同。类似今天武术的内容有角触、相扑、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打拳、使棒等。武术一词溯本求源,也是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翻开中国文化史,环绕各种形式的武术, 冠以的名称不下几十个,如夏商周时期有拳勇、手搏、角力、相高;春秋战国(前770-前茅 21年)时期,武术曾出现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娜等。使用“武术”这一概念是近代的 事,古代记载中如春秋有“技击”、汉代有“武艺”等提法。汉以后,较广泛采用“武艺”一词。“武 艺"在《辞源》中系指“骑、射、击、刺等军事技术,“武术”这一词作为概念,早出见于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文选》中,“偃闭武术,阐 扬文令”(南朝宋•朱颜年《皇太子释奠会》),这里的“武”与“文”,“术”与“令”相对仗的诗歌形 式。此处所谓武术泛指军事战争,其意思是停止武战,提倡文教,发扬文治,并非反映今之 武术的概念。高亮《在武术及其相关概念梳理》一文中指出:“武术”乃指军事而言,并非反 映今之武术概念”,直到明朝末期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清初。“武术”一词作为强身健体、自卫 防身之术的专门用语,清末民初时得以广泛应用。《辞海》解释武字有多个义项,其中前两 个义项是:(1)“泛称干戈军旅之事(2)“勇猛工《说文解字》中称术字为“邑中道也' 后引 申为“技艺”,即方法、技术,如同道路是通达口的的手段。辛亥革命后,马良编写的武技锻炼法取名为“中华新武术”;1915年陆大造在《申报》中 发表《冯婉贞》一文,记述咸丰时期的冯婉贞“自幼好武术”,1926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武术、 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一度出现了提倡"国粹”的思潮,武术被誉为“国术”或“国粹”,与誉满全球“国球”“国画”、“中医”、“国乐”等相匹配。至今 在台湾省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仍沿用了这一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最富代 表的民族体育项目,将其明确称为武术。而现在更多的国家将中华武术称之为“功夫”。从“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斗这一本质特征。所谓本质,毛 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木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 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尽管从近代起,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具代表 性的传统体育项n,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集中反映为武术是一种以 格斗技击为本质特征的技击方式或仅是一种“活动手足,惯勒肢体”的身体活动。从占代人类 生存斗争的需要到军事战争中总结出来的最实用和最直接的格斗之术(击刺格斗方法),这种方 法可直接用于战争搏杀。正是由于人类生存的本能和军事的需要,搏杀的n的性十分明确, 就是因为它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纪效新书》)。因此在古代, 武术更多的是一种技击术,无论是军旅武艺活动中的大规模阵战拼杀,还是少数人之间进行 的“两两相当''技击格斗,连同骑马、驾车、射箭,以及后来的挽硬弓、举石鼎等膂力训练, 并用之于实战,都属于“武艺”这一古代军事技术,并曾作为统治阶级开始实行武举考试和选 拔人才的内容之一。这些军事武艺不仅在军队中,而且有些内容也逐渐流传于民间,步入宫 廷,乃至学校,同时具有了娱乐性、竞技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现方法和形式也随着社会 的变迁有所变化。它所面对的不再足战阵,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区别,如“兵枪”与“游枪”,前 者为战阵实用,后者为行家较技。当徒手搏击的拳术层力不穷、日益壮大时,武术与军事技 术明显分野。有人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和“日常武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谓是同 源而异流。李厚芝在《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一文中指出:“古代战争讲究 阵战,千百人列队而前“,阵战武艺由车战发展到步骑战,以群体为主,强调集体性、实用性, 以杀伤为主旨,重视骑射、兵械直接运用;日常武艺以个体为主,向技艺多样性、复杂性演 绎,以胜负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变。应当说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 格斗技术是古代军事技术的一部分,武术与军事技术是紧密相的连,武术与军事武艺相互交 融与渗透,两个方向相互促进且并行不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武术与军事技术逐 渐分野,特别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技击价值功能被大大地弱化,武术在自卫防身 和健身领域的发展成为主。今天的武术主要是活跃在民间的古代“日常武艺”的传承和延续, 尤其是明代以来各门各派留传下来的各种套路,使得技击性在一方面推动武术攻防手段多元 化变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拳种的产生和诸多武术门派的林立,中国 武术体系最终形成也是以流传于民间的武术流派的逐步形成和成熟为标志。

二、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

从武术的词义来看,武术可称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它所体现 的本质特征显然是攻防技击。纵览武术发展进程,元论朝代更替、称谓变幻,也无论其他文 化形态依附、渗透、派生、衍化,武术这一本质属性都确立无疑、无法改变。从这一观点出发,武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地域性和区域性的民族社会现象的产 物,首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军事战争是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它也促使了武术技击性的发展,使得技击性 成为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远在春秋战国时便 有以技击为生的游侠剑客,到了近代则有保镖护院的镖头教头、江湖卖艺的艺人,乃至以教 拳谋生的拳师,以掌握一种技击术来体现其社会价值。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任 何一个种族,防卫御敌是各民族的共同需要,应当说技击之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独有的。 人类的防卫意识和人体运动学原理决定了技击术在缘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来的发 展中,各民族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文化、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性 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其他民族的武技(技击术),如拳击、角力、击剑、柔道、跆拳道、合 气道、泰拳、自由搏击、剑道、相扑、桑勃等,不一而足。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思维 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经历代宗师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形成了具有民 族性格的技击术——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包涵着丰富的技击方法,其宗旨则是通过各种有效的练习方法以提高人的身体 素质和攻防能力。武术在技击方法上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变,“四击”合法就是武术中的踢、打、 摔、拿的技击法则。踢的法则中有勾、踩、弹、蹬、踹、铲、点、撩、挂、摆、缠、丁、拐、 错等;打的法则有冲、劈、挑、砸、贯、抄、盖、鞭、崩、钻、扫、挂、撩、栽、扣等拳法, 以及劈、砍、切、截、削、推、按、拍、摔、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 多勾法、爪法、肘法、桥法(以上臂和前臂进行攻防),以身体进攻的挤、撞、抖、靠等法;摔 的法则中主要有搠、巩、另I」、切、滑、抱、合等;拿的法则中有二十六拿和二十六解,以及 各种器械方法;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运动方法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乂有其 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

 

浏览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