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沮先的生产活动中。 早在100多万年前,在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 件下,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人们在与禽兽 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跳跃、拳打、脚踢、躲闪等技法,还拿 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这些击打技能虽然是原始的、低级的 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可以将其视为武术的萌芽。
第二节历代武术发展简介
武术作为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是同步的。 商周时期,出现了 “武舞”,武王伐纣前夕,用武舞来训练土 兵,鼓舞士气。周代设有“庠”、“序”等学校,其中把射、御、 习舞干戈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图霸,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上的 运用,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招募全国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 秀出众者”(《国语・齐语》)来训练军队。齐桓公春秋两季举 行“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俊雄,以勇受禄。“吴王好剑,百姓多疮痪”(《汉书•马廖传》),“赵文王喜 剑,剑土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庄子•说剑》)o 剑客、剑土、剑家的出现,反映了剑术开始从军事战场脱胎出来, 步入宫廷和广大民间,与军中武艺并行不悖。应运而生的剑论在 《吕氏春秋》、《庄子•说剑》中均有记载,论述精到,至今仍不 失光彩。当时锻铸工艺发展,在吴越出现了制剑精良的名师大匠。秦、汉、三国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 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汉以来盛 行角抵、手搏、击剑等。《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封三年春, 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形式已为 群众所喜欢。随着“宴必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形式 出现,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以助兴 为由拔剑起舞意在刺杀刘邦的故事,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这 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兵技巧十三家中,就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 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剑术 已有“法”,而且各异,便证实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取代了剑在 军事上的地位2而剑却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 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传日本。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 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唐代长安二年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 才,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激发 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之风的盛行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剑术的发展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 女、道家擅长剑术的人大有人在,如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 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对公孙氏的剑术做 了十分生动的描述。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 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武卖艺为 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 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大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武术流 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技艺都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 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 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 的武艺技法和教学训练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 《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 础,并且明确提出武术的健身强体的功效。在清代,武术与道教 养生的导引术进一步结合,并逐步形成武术内功。在此基础上,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注重内练的新拳种出现并迅速发展。 此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 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 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文字 和图记录下来,作为习武练艺的范本。到了清代,大量的武术专 著问世,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的《娥眉枪法》、黄百家的 《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等,这些著作中包括拳械的图谱、口诀、技法、拳理以及练气 诀、养气论等,使武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明代拳法有32式长拳、六步拳、猴拳、八闪翻、内家拳等 几十家之多。棍技有少林棍法、紫微山棍、张家棍、青天棍等。 枪法有杨家枪法、马家枪法、李家短枪、沙家杆子、六合枪、娥 眉枪法、少林枪法等。刀法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 茅元仪《武备志》博采海外所得二十四剑式、郑若曾《江南经 略》记载的“剑法六家"其他还有程子颖《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硬鞭套路等。明代武术套路在种类、内容的丰富和结构、 布局、完善严谨上都是前代不能比拟的。到了清代,拳术和器 械的种类就有62种之多,包括不同拳种、器械的对练。著名的 少林拳、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拳、八极拳均形成于明清。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火器的大量输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 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功能弱化,中国传统武术为人重新认识。 当时有识之土倡导“强国强民”。一些以研究和开展武术为宗旨 的武术社团纷纷建立。如当时上海有“中华武士会”、“致柔拳 社”、“武当太极拳社”等,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 尚武学社”,天津有“中华武士会”等许多武术组织。1909年 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 会”,其规模最为庞大。它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 之国民为主旨”,广罗全国武术名家,融合各家之长,消除门户 之见,传播推广武术。以上海的总会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 后来在一些省市建立了精武分会,还在南洋一带建立了海外的 精武分会,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了海外。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 成的中国武术队前往表演。有太极拳、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 练,博得万余观众的赞誉。武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 国武术,揭开了近代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第三节 现代中国武术发展概况
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开展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题 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 明了方向,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跑 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至今,武术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国内得到了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 而且走上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一)建立了武术管理机构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 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 “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 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为了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 体育的发展,国家体委成立后,下设武术竞训处,领导和管理 全国的武术活动。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 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继承、发掘、研究整理武术遗产,推动群 众性武术运动,开展科研活动,宣传武术知识,协助国家体育 部门研究审定武术竞赛规则,组织全国性武术比赛,审定考核 等级教练员、裁判员,开展国际武术交流活动和友好往来。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体委武术 研究院,主持全国的武术工作。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 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 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 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训练工 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 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1994年12月,在天津又一次召开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 的竞赛办法,大会讨论通过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中国武 术段位制》等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 年4月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直属国家体育 总局,是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对国内武术工作领导的最高权力机构。
浏览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