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运动中,打技是徒手攻击的巧技,拳法是打技攻守运动的中流砥柱,在 攻杀战守中起着主导性的击(刺冲之外的拳头攻击)、刺(近敌拳头的峙攻)、冲(远 敌拳头的猛攻)作用。其中拳法与拳法连接构成拳击招照,招照即武术打技运动中 连续且极具谋略、计策、点子的攻击。掌法与掌法连接构成拳击的运化,运化即武术 打技运动的门户、枢纽、招呼。在临阵攻击中,最多见的打技攻击是单一性的拳法攻 击,但是单一拳法攻击一旦得手,就会展开针对性极强招制的猛烈攻击而一举战胜 对手。无论怎样的打技攻击,都拥有极为鲜明的运动路线、运动方向、运动力点、运 动着点。它们的运动形式、攻击方法、攻击手段都会随着自己内外环境、局势、得失 的改变而改变的,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仍然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力点即攻击劲力的凝集点。着点是指攻击劲力凝集点所击打的攻击目标,即攻击劲 力凝集点对对手身体营、标、穴的猛烈攻击。
一、拳
中国武术运动中的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拳泛指中国武术所有的徒手 运动制套,与武技、拳脚、白打的内涵是基本一样的。狭义的拳特指中国武术打技运 动中的拳头。这里要讲的是狭义的拳。拳在武术打技里为君,是指大拇指外的四指 并拢卷紧大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要求拳面要平,拳型要符合型功规
范,其重力在向下的拳轮上,冲力在向前的拳面上,携力在拳的拳峰上,搬力在拳的 拳背上,扣力在拳的拳心上。
(一)拳的构造
武术运动中的拳俗称拳头、锤头、手疙犊,从整体构筑上来讲,由拳头、拳胳、拳 膊、拳膀、拳腕、拳肘、拳肩等构成,都是为拳的攻守而服务的。从拳头本身的具体构 造上来讲,由拳面、拳轮(小指侧)、拳眼(大指侧)、拳背、拳心、拳脊(掌指关节的四 联合)、拳角(第二指关节的四联合)、拳跟(紧靠腕关节部分)、拳峰(食指的掌指关 节)、拳棱(小指掌骨部)等构成,统称为拳头十项。另外还有五个独特的拳顶,大顶 即大拇指掌指关节、二顶即大拇指关节、三顶即食指的第二指关节、四顶即小拇指 的第二指关节、五顶即小拇指掌指关节,都是极具对峙、攻守、攻击、抵抗、攻杀功能 的。其攻击是由拳头运动循径和拳头击打功力所确定的。所谓拳头有狭义和广义之 别,狭义的拳头是指拇指指根关节的凸起部分,广义的拳头是指上肢远端紧握所形 成的具有攻击能力的头型攻击拳卫。
拳的攻击形式错综复杂,其基本攻击形式有正拳、砸拳、勾拳、拨拳、横拳、钻 拳、搬拳、开拳等。其中,攻击距离有远、中、近之分,攻击方位有前、后、侧之别。就其 距离,远距离攻击相对安全,但不易得手;中距离攻击相对稳妥,但不易把持;近距 离攻击相对得劲,但不易操控且危险。就其方位,前面攻击左右并进多用于练习,后 面攻击左右开弓多用于旋转攻击,侧面攻击一侧临敌具有较大的藏匿性。所谓正拳 即上肢屈伸性的拳头径直攻击,由临敌一侧拳头的刺拳峙击和远敌一侧拳头的冲 拳攻击组成,即腿臂一顺临敌攻击的拳为刺拳,腿臂交叉攻击的拳为冲拳。
拳在人类的搏打厮杀中是最方便、最快捷、最常见的,其意志是决定胜负的关 键,勇气是决定胜负的根本,胆略是决定胜负的前提,功夫是决定胜负的硬道理,技 术是决定胜负的硬智慧,招法是决定胜负的硬精髓。中国武学家认为:“拳之意志, 起于需,源于要,发于欲求,凝于铝,聚于脑,汇于九卫,集于上丹田而拳击。拳之勇 气,起于恨,源于仇,发于卫,凝于铝,聚于胸,汇于四肢,集于中丹田而拳击。拳之胆 略,起于践,源于识,发于行,凝于黏,聚于脏,汇于腑,集于山田拳击。拳之功夫,起 于精,源于气,发于血,凝于干,聚于肢,汇于筋骨,集于运动系统而拳击。拳之技术, 起于神,源于斗,发于争,凝于道,聚于经,汇于理,集于运动而拳击。拳之招法,起于 格,源于打,发于熟,凝于道,聚于师,汇于门派,集于攻守而拳击。拳之劲力,起于格 意,源于下丹田,发于足,凝于臀,聚于肩,汇于拳头,集于拳之力点。”所以说,武术 打技中的拳击由意志、勇气、胆略、功夫、技术、招法、劲力等构成,具有极为现实的 训教意义和比赛对抗意义以及格斗、专政、反击、发泄、攻杀等安邦定国之必须。
(二)拳的特性
武术打技的拳特指武术运动中上肢远端五指紧握所形成的以拳头攻击为中心 的上肢远端攻守运动,是上肢远端五指紧握成拳所形成的一种武术运动表现形式。 其既是人与人搏打厮杀所特有的一种攻守形式,也是武家上肢远端五指紧握成拳 所形成的一种拳击形式,还是北方拳种所惯用的一种主要上肢攻击形式,更是武术 技术全方位攻守所特有的一种招呼性门户。其拥有五大基本特性,即攻守特性、生 理特性、运动特性、康复特性、保健特性等。
1 .拳的攻击特性
在一般性的人与人搏打厮杀中,用拳头来相互攻击是最为普遍的。中国武家认 为:“打技格中巧为本,本中首选拳打人。”这充分说明拳在打技攻击中的突出、主 角、首选地位,是打技攻击不可动摇的主力军。也阐明了打技攻击中两拳的主攻作 用,是最为直接、最为便利、最为自然的攻击。一般拳的攻击力度也是非常凶猛、非 常重力、非常彪悍的,其尺度、分寸、火候的控制也是相对比较准确的。
在人与人的搏打厮杀中,如果被重拳击中其破坏性也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使对 手骨骼变形、断裂、骨折,还可使对手组织器官损伤、破裂、损毁,更可使对手倒地、 晕厥、伤残甚至死亡。中国武家认为:“手破破一门,拳破破一人。”这充分说明拳头 在打技攻击中的破坏作用是比较严重的,这种破坏不仅可使对手的阵脚大乱门户 大开,还可使对手从一个顺手攻击空间进入另一个背手攻击空间。这也阐明在打技 攻击中两拳头的破坏是第一性的。一般拳头的破坏性多立于对对手稳定性、顺当 性、得势性的破坏,更多的破坏还立足于对对手九卫攻击总体、个体、局部的破坏。
拳是上肢远端紧握的攻杀战守,其运动是以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头为枢纽, 以拳胳、拳膊、拳膀为主体,以及拳面、拳轮、拳眼、拳背、拳心、拳脊、拳角、拳跟、拳 峰、拳棱、拳顶为发力点所进行的刺、冲、击格斗。其基本运动特征即攻击便利、快 捷、迅速。其主要运动特征有三,一即各种屈伸性的冲刺击打,有极具代表性、攻击 力、径直着穴性的正拳冲刺;二即各种摆动性的攻击,有极具代表性、左右攻击性、 上下攻击性的摆臂攻击,如向内的搜拳,向外的横拳,向下的砸拳,向上的勾拳等; 三即各种轮回性的攻击,有极具代表性、轮动性、回环性的轮臂攻击,如披挂攻击、 捎带攻击、轮回攻击等。
一般生理中的拳是自然虚握的,而武术打技中的拳是有章有法的。实践表明, 武术攻守中的拳是建立在五指紧握基础上的,而五指紧握后的拳在攻击中是要承 受一定冲撞能力的。从生理上讲,儿童少年时期的骨骼尚未完全骨化,有许多软骨 存在,尤其在12—18岁期间,髓软骨的生长速度很快,适当、合理、科学的受力性刺 激有益于筋软骨更加合理的建设,是人类长寿、长命、长生的必须。只有待18-25 岁期间的骨化逐渐完成期间,才最合适超量训练,以确保作战过程中的拳功支持。
拳的康复特性是指合理的即符合机理(武术基础理论)、格理(武术攻守理论俗 称动理)、的理(经穴理论)、生理的拳法运动具有非常特别的康复身心作用。中国武 医学家说:“拳者通心,掌者通肝,勾者通脾,手者通肺,指者通肾,爪者通心包。”并 认为:“十指连心,十指通巧,十指醒脑,十指达意,十指及胆,十指汇神。”也就是说, 人类就是通过两手五指的意念性运行、主观性运动、积极性刺激而使人体心理、灵 巧、脑思维以及人的意识、人的胆识、人的勇气得以改善的,进而改善了人的身体代 谢。中国武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了人体上肢远端刺激的康复医疗体系的。
实践证明,合理的拳击运动可使人体代谢得道而恢复正常,并达到心神健康、 祛病除疾、改良体质的目的;还可使人体拳部的感觉反射、血气运行、劲力水平得以 改善,从而丰富、净化、改良人体,进而达到丰富、净化、改良身心的目的;也可使人 体拳部的强度、力度、耐度得以改善,进而提高人体的强度、力度、耐度,达到精气神 血与筋骨皮毛等内外运化的融会贯通,继而使机体得以增强体质、祛病除疾、恢复 健康。如果说拳头不经常着力撞击,其功力就会渐渐消失,其撞击点所涉及的皮肤、 组织、经络也会因此而逐渐荒废而散失应有的支持力、支撑力、攻击力而褪色,继而 减低自己对外界因素的干预适应能力。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