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笠旦里里 行
.一 健
- . 了解武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
- .掌握武术的运动技术特点和健身方法。
- .通过学习武术,提高武德修养。 君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和逐步 子丰富、完善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项 以目。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突出,具有很强的健身养生、防身修身、陶 自冶情操、竞技比赛、娱乐审美的价值,深受人们的欢迎。 强不
第一节武术的概念 建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用来认识和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翻开中国的武 术史,人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的作用和概念及其名称都有所 不同。早在夏、商、周时期,武术就有“拳勇”、“手搏”、“角力”等名称。春秋战国 时期,武术称为“技击”、“相搏”、“手战”、“角抵”。到了汉代,出现了“武艺”一 词,一直沿用到明、清。“武术”一词最早见于梁武帝之子、文学家萧统所编的 《昭明文选》。该书中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句子。意思是停止武战,发扬 文治。民国时期,武术称为“国术”。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武术”。我国的古代武术,是一种格斗术、技击术,一种以威力或武力制人之术。 近代以来.由于火器的出现,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武术也逐渐失 去了往日战场的作战功能。但作为强身自卫的一种运动和技术,武术适应时 代的变化,逐渐地发展为一项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 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登上了现代体育的舞台。近现代以来,武术的内容、形式、作用和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5由此,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以具有 强身、健身和攻防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练习、徒手和器械套路练习、 对抗性练习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第二节武术与健身
武术内容丰富,流派繁多,但是不管是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 掌、通臂拳,还是刀、枪、剑、棍等各种器械,都是通过肢体的运动来完成的,有 着极好的健身价值。武术的手法、腿法、身法、步法、平衡、跳跃、跌扑动作十分丰富,运动时左 右对称、前后一致、上下连贯、动静结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因此能很好地 发展人体的上下肢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反应、协调、平衡、弹跳等各种 身体素质,从而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注重对人体的全面锻炼和培养,强调“内练一口气,外 练筋骨皮”、“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练功时,不仅强调对人体外在的“手法、眼 法、身法、步法”等素质和能力进行锻炼,更注意对人体内在的“精神、气息、气 质、劲力”的修炼,做到“内外合一,形神共修”。通过内练,培养人体的元气、正 气、精气,改善人体内部各个系统和各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内促外,以外助内、 内外兼修,内壮外强。例如:长拳要求“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赛粘”, 动作快速有力,舒展大方,姿势雄壮,进长退远,力法快长。多有跳跃、平衡动 作,注重内外结合,刚柔相济,特别对呼吸、运气、发劲的训练;以“精、气、神”三 华为理论基础的华拳,练习时要求“心在势前、势居心后”,“心动形随、根据动 作的起落、开合,劲力的蓄发、刚柔,合理地运用“提、托、聚、沉”呼吸法。太极 拳则要求“心静意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作柔缓圆活、连绵自然,意识、 呼吸、动作紧密配合。《太极十三势歌》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 春”。形意拳更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在长期的锻炼中练就“易骨、易 筋、洗髓”的三步功夫,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效果。因此,长 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均衡的发展,有效地达到健身、强身、修 身、养生的效果。
第三节武术与防身
在古代,武术作为军事战争中拼杀的工具,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脱胎于军事的民间武术,也同样具有制敌防身的价值。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英帝军队侵犯广州三元里,在武馆练武的工人们组织起来,操起大刀、长 矛,两度击败侵略者。清咸丰十年(I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圆明园附 近谢庄民女冯婉贞率领村民,发挥武术利近战的特点,避开敌军火器,对敌人 进行迎头痛击。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大刀王五、神拳杨露禅、半步崩拳郭云深、 单刀李存义、意拳大师王梦斋、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等均是武术技击高手。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在战场上拼杀的功能已经消失。但是,作为自卫防 地身的作用依然存在。武术的一拳一腿,一闪一击,均有鲜明.的攻防含义和很强 势 的实用性。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掌握攻防的基本技术,提高攻防意识和攻 仲防素质,在必要时可以起到防身自卫、克敌制胜的作用。
第四节武术与武德
君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体育和德育。 子没有哪一个运动项目像武术那样重视对人的人格、礼仪、道德、气质的教育和 以培养。练习武术,已经成为教育、培养人的手段。武术重艺更重德。历来强调 厚 “未曾习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进而提出“武以 德观德”的育人观,以“崇尚武德”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藏《周易・象传》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这“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一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 贵精神财富。武术的“尚武与崇德”正是继承和发扬这两种精神。“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长期的武术训练,人们克服了训 练中肌肉酸痛等种种困难,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更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这是“自 强不息”的磨砺过程和精神基础。“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胸怀和气度,崇 尚道德,以人和善,淳厚处事,豁达大度。武德,具体还包括“心德、口德、手德”。“心德”是指为人要心存正义,讲道练、教学等活动中所通行的抱拳礼,就是武术礼节的一种体现。抱拳礼要求: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扣,左掌心掩贴着右拳面。拳礼的 涵义是:左手四指并拢伸直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拇指屈曲表示不妄 自尊大,谦虚敬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左掌掩贴右拳表示“勇 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以武会友,五湖四海,天 下武林是一家。通过武术的练习,培养了武德,也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 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吃苦耐劳,学会拼搏奋斗,完善人格。地势 第五节武术与艺术坤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动作,体现了人体运动的美感。 同时,也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艺术审美价值。武术运动不仅展示出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美,即手、眼、身法、步法所表现出 君 的各种优美动作姿势,更体现出西方体育所没有的“神”的美,即人体内在的精、子 气、神、韵、功的美,内外合一、和谐完整的美。无论是套路运动形式所表现出来以 的舒展雄壮,刚猛飘逸,动静虚实,疾徐起落,以及身体的点、线、面对比均衡的多厚 样化统一,还是攻防技击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精神、劲力、灵巧以及技战覆 术运用,都是通过肢体的运动,使人体的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交融和体现。教 武术各拳种各项目均有其不同的审美特征。例如太极拳舒缓柔美,宁静物 端庄,动中寓静,柔中寓刚,势若行云流水;八卦掌行如鸿雁,静似磐石,身如游龙,矫健敏捷;少林拳刚阳猛烈,抑扬顿挫,腾挪转折;形意拳沉实稳健,节奏鲜 明;南拳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富于刚阳之美;长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 如雀,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等等, 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有人说,欣赏太极拳,就像在品味着一首流动的诗,优美、高雅、从容而又 充满意境。欣赏长拳,就像置身于高雅的音乐厅,在聆听一部动人的交响曲, 有高山流水,有平湖秋月,也有峻岭险滩,狂风巨浪。整个套路刚柔相济,快慢 相间,奔窜跳跃,起伏转折,美不胜收。确实,人们在观赏武术表演时,都能感 受到独具东方体育魅力的美:形的飘逸,力的风采,健的英姿,神的韵味。感受 到生命之美、运动之美、艺术之美。同时,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启迪。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