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神为主宰
太极拳强调神为主宰。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念的发轫点。比如,任何太极拳都必须做到松散通空。意念想“松散”,想“通空”等都是神为主宰,也就是意念在里面起主导作用。主宰就是要发挥主导的作用一一让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意念的发轫点做主人、发指令。神为主宰,主宰谁?其中一方面就是主宰意念的运动。 也就是练拳的过程中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被姿势催发出去的。一开始练太极拳就以神为主宰,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则“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有达到的一天。如果不养成“神为主宰”的习惯,而是“形体主宰”“气为主宰”,就会是真正的“差之毫匣,谬以千里” 了。
3.调整虚实
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分清虚实——重心所在为实。怎么调节昵?主要从两个 方面努力。
第一,从形体上调整虚实。①先要把两只脚的重心调一调(往中心调),使身体左右平衡;②用脚来调整,根据具体情况把重心放在脚掌、脚心或脚后跟,使身体前后平衡;③通过整个身体的平衡调整虚实。不同的动作当中有不同的姿势来互相平衡。
第二,要从意念上调整虚实。意念往哪放,气就跟着过来往哪儿集中,哪儿 就是实;相反的方向气少了,就是虚。意念所在处为实,意念不在处为虚一一在锻炼的过程中多注意这个问题。此外,在运动的时候,如果有往前的力量,则意念要向后;如果有往后的力量,则意念要往前。
4.圆活绵连
一般来说,圆有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在动作构成上,每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要有圆的内容在里边。第二,形体各个部分之间要圆。若不圆就容易僵,一僵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这就是所谓的“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圆的昵? 按照太极拳“腋窝像夹着个热馒头”“勒腰束气把裆撑”的要求调整好身形。绵连不断的内涵主要有3点:①动作的绵连一一动作绵连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连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绵连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问的转换要绵连。②气的绵连——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 体,还得考虑气。③意的绵连。太极拳为了把两手的气练成,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两手一合一开的同时,想着手里边有球,跟着胀大,撒手就掉了,这么连着动, 意的绵连就容易养成了。
二、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点,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1.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昵?太极拳老前辈们留下了许多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有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昵,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三圈相摞等。第三,一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两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两张弓,胯骨到骰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如何做到 “一身备五弓”昵?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2.内外相合
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昵?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 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炼才有可能实现。
3.松散通空
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汪永泉陆扬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经常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逐渐就会“飞遍周身不稍滞”,不光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三道气圈,甚至能感到对方的三道气圈(这还只是初级的神明),揉手时可以运用这三道气圈,比如,用自己的气圈或者自己的意念非常快地碰对方的肩圈或者胯圈,则对方会被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 当然,我们现在练三道气圈主要还是为了养生。如何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昵? 用“意念造型”的方法一一用意念道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一一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刚开始只能是想象(意识导引的意识圈),然后是气的因素强化,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只能蜻蜓点水般的把内功心法理法之髓核做一些简单的梳理和阐述,更丰富的内功心法之内涵必须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来体现。 此外,除了以上总则外,内功心法还有专门的练神练气练意的内容。
三、心法的重要性与练习中的误区
习武练拳要以静养为基础,心神安定、身体自如,所化生之动作是心灵的需要,并非人为学的作势,人为的作势叫作装腔作势,叫作“有为法”。心灵精神静极所化之势才是真动势,动是现象,目的是静。按《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 真气从之”。动不离静,静乃动之源,动乃静之用。如此有体有用,有动有静,动静不息,运动动作不完,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变化万千。心灵之动即太极之动,太极含万化之理。静者,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五气圆合,诚于中而形于外,动作连贯圆合,收无定法,起无定式,运用自如。运动姿势非学来之式,是自己身心本能产物,是真气之化。不动不足以通神气,展精神,不动不足以活气舒筋骨。动静之机随自身阴阳而动,需要什么动作出什么动作,什么动作舒服合理,就出什么动作,故而说太极拳人人一套,就靠你自己养精气神发动出来。 此为自心自法,调节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的运动本质,皆以养心源为本,叫作 “无为法”。
现代人所学的太极拳是当时初创人的心灵精神发动,随自心自然而生,并非僵死刻板的固定动作。现在教拳有的连呼吸都做了统一的规定,被其控制,没有自然可言,学死人的方法,控制活人的运动,但具体的方法和招数已大大地限制 了你的精神境界,故而临场心态一失衡,即乱阵脚,平时所学全部失灵。
武术之源贵在养精神,精神大则气力大,两目如电,神光护体,威严无比,对手焉能不胆寒心怯昵?最高的实战是精神之战,有形的武术再高,心气一破皆作废矣。武功之高低不在招数之多寡,而在心灵能量的高低,顺乎心则能应其手,招数不学自出,以无为法胜有为,不迟不早恰到好处。这就“叫法无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谈到此处可能有武学同道会问是否否定了所有练法?其实不然,我是指武功若想达到上乘的境界,应先求真本,本立而万化生,故而无论习武养生必先明理,理明则万法生,大彻大悟的明理者必是心怀上乘武功的高人,他必有博大的精神,“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所以习武必以心源为基,以 气为用,以体助仁,以拳扶义。练心生法,法无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请学者自悟。现时社会上,公园里晨练的人很多,都不得其真法,教功者以误传误,我眼见一位太极拳辅导站的辅导员亲自对我讲述了她练武的经过,她热爱武术、太极拳,每日早晚都练拳已经有六七年了,去年感觉浑身疼痛,原以为是风湿所致,到中医门诊看病,大夫号脉告知她是气血不通,劝其不要再练拳了,果真一周没练拳,什么药也没吃,浑身疼痛的病没有了。我们仔细地给她分析了一下,练太极拳的人耳朵听着录音机的音律,眼睛看着手势的运转,还要想着脚下的步伐,这种练拳的动态是不是叫作“三心二意”昵?这不是机械运动是什么昵?学练别人的姿势,眼向外学相,心意外驰,神已离舍,这是人为的做作之式,装腔作势。眼向外,神散,心意向外,气离自体,精神外驰,根动,这就叫有为法,劳神费气之举,起不到强身养生的作用。千篇一律的规定动作,束缚人们的手脚,反而不自如, 装样比画别人的动作,更是不能自然。运动形式千篇一律,万人都是一法,今天这样比画,五十年后依然如故,只求形体上装装样了,最终添了疾病,残了身者比比皆是。如果医生给千人开一药方,大家都服此药,能都有效吗?功法千篇一一 律,可人不是一律同等,男女老幼,健康情况,心理状态都不一样,定招、定式、定法,怎能适应万人身心昵?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