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体动作都是借助肌肉舒张(开)和收缩(合)的对立统一来完成的。武 术既是身体活动,肢体就不能只伸不屈、也不能只屈不伸,内气就不能只放不 收、也不能只收不放,呼吸就不能只呼不吸、也不能只吸不呼。总之,任何一 个方面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对立面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向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在操作实践上,开合的转换有如下这些特点:

首先,在同一层次、方面中,开合的转换是互根化生的。这就是陈鑫说的“一 开连一合,开合互相承”。武术动作由无数个弧型和圆圈所组成。如以手为例 而论,倘若上弧或上半圈为开,则下弧或下半圈为合,反之亦相应反转。总之,开合二者不杂不离,相生相继、逐步推开;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开中有合、合 中有开,开后必合、合后必开,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开而再开、合而再合,如此等等。

其次,在不同的层次、方面中,各层次、方面间的开合要互相配合协调。一 般地说,拳势手足的屈伸与内气的收放通常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肢体由屈而 伸时,内气通常是由丹田向外发至手足四梢;肢体由伸而屈,内气通常是由手 足四梢收归丹田。但在某些情况下,身肢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又可以互相交错,手 足伸展而内气收敛,或手足屈回而内气发放。劲路的缠丝走向也是如此。通常情况下,总是顺缠开劲引化,逆缠合劲击发。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要在意气推动下配合协调、自然顺畅。陈鑫说:“全体之一开一合,实阴阳自然之阖辟,不假强为”此之谓也。

再次,就开合本身内部而言,开合又是互寓包容的。陈鑫对此举例说道:“揽擦衣势,裆劲开开,又要合住,是合劲寓于开劲之中,非是开是开、合是合,开 合看成两股劲。” “此着(搂膝拗步)合上着(白鹤亮翅)论,则合为合。合 则合四肢之神,不但既成之形也。既成之形,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足与右 足相去几尺,似乎不专谓合。然合者其形与神,不合者其四肢之位置。不如此,则 下势(初收)之收无来垄矣。且名之为收,不放则何以收?此谓合中有开,合为开中之合也。” “下步跨虎势,两大腿前合后开,夕卜合内开,两两相对相呼应。”

最后,就技击运动敌我双方关系看,开合要对应并服从技击总体目标。其 内在机制是敌我双方力量分 散与集中对应组合而形成的力学结构;其基本特点,则是舍己从人、因应知机、沾 粘连随、引进落空、随曲就伸、得实即发。例如,在推手过程中,为了知人和不被人知,在由合到开的过程中,有时突然作一下圈合 劲,而后继续外开,是谓开之再开;在由开到合的过程中,有时突然作一下圈 开劲,而后继续再合,是谓合之再合,由此而造成对方“仰之则弥高、俯之则 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速”以及“无所适从”的感觉,即兵法上所谓“兵 不厌诈”是也。所以陈鑫说:“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此之谓也。

正如武术的动静是跟其战略选择的奇正联系在一起一样,武术的开合还跟 其劲路运转的曲直联系在一起。肌体形态配置的背后,是力量运行的配置;战 势的表现是肌体形态配置,战机的根源则是力量运行的配置。任何武术招式都 有曲和直这样两种轨迹。例如太极拳的动作主要的都作圆形、弧形、螺旋形运 转,基本都属曲线,但是在这曲线当中却是包含着直劲的。在这里曲直相互变 化,具有曲中求直和后发先至的技术特征。一般地说,动作合时蓄劲走曲线,动作开时发劲走直线。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技术要领,就含有这开合曲直 的辩证法。通常以射箭为喻,太极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没有弓的 曲圆蓄力,箭就不能直射而出。当然,这里的直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太极推 手往往在曲蓄的运转中,将自己周身安排妥当并让对方背势,同时又选择好发 劲的落点、方向和时机,自我感觉处处得力,这时劲路便可笔直发出,自然使 对方应手而出。当然,推手时笔直发力的方向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并且笔直中 兼有螺旋和转动。反之,对方直力打来,用曲横之力化解或同时一出闪战身法 配合,又是小力胜大力、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因而,动作中手臂中的接 触着力点,时时变换,如一中心点已过,即改用它点,这样节节是曲线、节节 是直线,处处是粘劲、处处是放劲,给人“周身柔软若无骨,忽然撤开都是手” 的感觉。在这攻守回旋转化中,双方沿圆的任何点都有可能变成为直线而发或 被人发出。若只有圆劲而没有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发,若只有直劲而没有圆 劲,则遇有化者必落空,对方攻来也无法化解。所以这里的曲直也是相反相成、相 生相克、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至于其他武术的开合变化,其攻守的轨迹则 干脆表现为前后横直的简单直线。

如果把这开合曲直的空间变化转换成时态过程,一般武术的开合还有“先 求开展、后求紧凑”的练功程 序,即所谓在动作上要由大圈到小圈,再由小圈到无圈是也。这无圈的功夫,是“其 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它是由无数个常人难以觉察的微圈组成的直线,是曲与直的辩证统一。它是高度紧凑(合)的产物,但同时又 表现为充塞宇宙的透空大展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练功要“明规矩而守规矩,守 规矩而合规矩。”总之处处舍己从人顺应自然,而又处处从心所欲不逾矩。由 此可见,太极拳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系列上的开合曲直,都同样明显地表现出 一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式智慧。

3.中国武术的动静开合特点

一般来说,中国武术全都讲究刚柔相济,尽管仍然大量保留有原始野性刚 勇蛮霸之气,但总的偏向却是“尚智尚巧不尚力”的柔韧特性。中国武术的招 式动作特别讲究动静互寓、开合得宜、起落有致、轻重相间、转折圆韧、轻缓 比对。特别是作为整个中华武术代表的太极拳,在处理动静开合问题上更是突 出了它那阴柔松静、占中求圆和稳妥中庸、维持平衡的基本特征。

在活动形态上,太极拳特别讲究松静为本,并具有动静相兼、松静为本、以 动养形、以静养神、动以含机、静以变化、动中求静、返璞归真的辩证特点。这 也可以推广开去用以说明整个中国武术的特征。程大力先生在《中国武术——历 史与文化》一书中指出“中国武术是一种静态型武术。静态的特征表现在搏击技 术上,是强调下盘稳固,脚下要有根,站桩是无例外的入门初步。中国武术又 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靠不失重来求取平衡。于是中国武术的所有门 派,步法都是单脚交替移动,无论进攻、退却或起腿,都是或双脚同时着地,或 一只脚处于运动和离开地面状态时,另一只脚处于静止和接触地面状态。双脚同 时脱离地面的那种腾空飞击,多半是功夫武侠电影中的夸张虚构。它事实上偶尔 的存在,只是败中求胜的无奈;所以它应该被看作静态被破坏时努力恢复静态的 方式,而不是突破静态的方式。”这些东西,明显地区别于以拳击为代表的西方 式追求速度之动态武术。

在开合问题上,太极拳讲究内动顺化,并具有开合相连、重内尚合、收敛 内聚、以曲求伸、消长往来、因应自然、曲中求直、占中走圆的内向性特征。《易 传》云:“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蟆之屈,以求信也,龙 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亦此之谓 也。这点推广开去,同样也 | 一 可以说明包括中国的武术、舞蹈和雕塑、建筑等在内的“内倾性”造型和“内聚性”动 作之文化意向。

可见,几乎所有武术流派的操作都十分强调在松静为本的基础上要守住中 线、通过有序的弧形动作、注意整个体态上的三尖相对、内外六合和运转上的 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在己,要处处合住,互相呼应、不露空隙,使对方没有 可乘之机;对敌,要封逼拿闭,粘走相生、引进落空,让对方有力不得力、有 力无处使。在整体上则讲究开合有致、收放自如;其劲路有蓄有发,蓄而后发,其训练“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如此等等。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