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主要是从实用的功能上去把握动静的。

从武术强身健体的养生功能看,其动静方式体现了传统中医关于“动以养 形、静以养神、不当使极、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人作为动物,其 生存方式在于以躯体运动为特征的新陈代谢类型。而人作为有意识的动物,其 精神及能量既要有所发挥,但又不能损耗太过。按中医理论,形体静而贵动,故 宜动以养之,神气动而贵静,故宜静以养之。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 者各得其所,彼此不可替代。运动形体与静养精神,分别从不同方面支持人体 的生命运动,使其健康长寿。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养 形要以神气的清虚静定为基础,养神又要以动态的平衡为指导。人类生命的新 陈代谢,就在这个过程中展开。武术通过招式动作活动筋骨,通过意气内敛固 本培元,分别从不同的方面 去优化人的生命。因而跟那些“拼命锻炼来把自己的身体搞垮”和“跟风从众形成 精神迷信”的西式竞技体育 有所不同;武术这里强调的是“动静相兼”的自我保养和“舒适自然”的个性表现。

从武术防身护体的应敌原则看,其动静方式又有“静以含机、动以变化、以 静待动、后发先至”的功能性关系;静是寻机待势,动是攻守变换,因而在操 作上也就有“静尚势、动尚法”的基本原则。其表现形式则是“动迅静定”,讲 求运行中迅速和稳定的统一。由于任何的变化都不是“无端”的,所以武术中 的静也就绝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蓄力量和寻找机势;至于其中的动,更不是 漫无目标和没完没了地消耗体力,而是物来顺应、适可而止和就势借力地改变 自身状态,以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我顺人背”。因而太极拳论中有“静中触动 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说法,强调动静在敌我关系中的相通和转化。太 极拳是种以静御动、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以逸待劳、出奇制胜的 以弱对强技术,深得古典兵法攻守进退、主客奇正变换的神髓;无论动静,都 因敌变化、权宜使用、相生相济、出奇制胜;它在御敌时从不轻举妄动,通过 沉着冷静的“听劲”和“问劲”来研几破执、应物自然,并由此来形成自身动 静之势。它通过动静在主客奇正各个方面的因应变化,从而获得技击的主动权。

就修心养性而言,它则按照“穷变易通、宁静致远、虚一澄明、返璞归真” 的方式,去体悟那空灵神妙和大化流行的大道,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武术的动静关系也是多层次的。就人体从肌肉到内脏 的整个组织结构来说,它表现为松弛与紧张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就人体大脑神 经系统来说,它则表现为兴奋与抑制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而这两个方面,又是 互为因果地紧密耦合在一起的。所以武术行拳时特别讲究两个不同的过程:首 先是学习时从动到静的“形正、气顺、神宁、意专、力达”的逐步演化,接着 是应用上从静到动的“意动神随、精神领先、手眼相应”之“节节松开、节节 贯串”,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这就是说,武术中的动,并不仅是简单外在形态的动,而且是内在所谓意 动、气动、劲动的紧密结合和有序展开。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也并不是指身体 各个部分的混沌无序、散乱无章的“乱动”;而是指人身各个系统在意气的整 合下,互相对应、内外协调、节节贯串、圆活畅、生动活泼、连贯完整的整 发的运动准备。所谓一静无有不静者,就是指全身各处都调整好了,达到浑然 一体、周身一家、蓄势待发的状态。也只有这种“静”,才能产生使对方不战 自怯的威慑力量。由此可见,武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变化过程中人对动静的调 节控制,而不是孤立的动静形态本身。这种对身体动作加速或制动的动,是有 节制的动,即静中之动或以动求静。它在本质上是倾向静而不是倾向于动的。

有的拳家把武术操作上的“虚领顶劲”,解释为拳理上的“虚灵定静”,特 别强调“中定”即自我调控在“进、退、顾、盼、定”这五方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这 应是有眼光的。宋代程明道先生《答横渠先生书》云:“所谓定者,动亦定、静 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就这样,动静内外都在“定”的操作中统一了起来。人 们常说武术行功时要“心静体松”或“神舒体静”,事实上都是一回事。无论“心 静”还是“体静”,都是强调行功时的身心自我调控。只不过前者强调意念调控,后 者强调动作调控,或者说前者强调操作方式,后者强调综合效果罢了。

2.关于开合

开合亦称分合。这同样是用以标示事物运动基本状态和运行轨迹的一对范 畴,是我们前述动静范畴的直接体现和运用。在人的身体动作中,它表现为通 过肌肉和韧带的收缩和舒张,形成肢体空间具体位移。这是一种以自身为中心 的肢体内聚和离散的空间运动状态。从身体形态的角度来看,任何拳术所产生 的效应,皆赖肢体动作的屈伸、进退、俯仰、起落、往来、反复等等空间位移 而实现的。一般地说,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扩大;所谓合,则是 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这里背后的本质,则是人体活动中肢体的空间配 置(姿势怎样摆),以及它背后力量的运行配置(劲路怎么用)。其意义则在 于完成动作以达到某种操作目的。

例如《太极拳论》有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开合是动静的结 果和表现,同时也说明动静开合的形态特征和相应的组合原则。从理论上看,这 对范畴是跟周易推演那阴阳相推、刚柔相荡、消息盈虚、阖辟成变、往来不穷、生 生不已的运动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文化中,气有聚散、人有离合、物有 成毁、兵可分合,一直到整个天下大势,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老子》 动,人体自当不能例外。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模型是分阴阳的,而开合则概括了 太极阴阳和合、循环往复的基本状态。太极图形取圆,其平面是圆、立体是球: 在这有限的运动演化过程中,阳动外向为开,阴静内向为合。根据天人合一的 原则,它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武术空间运动体伸势开和体缩势合两种基本状态。

武术的开合可以有多重的含义,因而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例如,就其外 在和基本的层次来看,开合是指身体动作时空运动的屈伸、起落、进退、往来 以及相应的节奏连贯;其内在和核心的层次,是指对应于外力作用条件下操作 主体的用力方式和力量运行配置;其升华后的文化意象和解释,则是指整个阴 阳虚实变换的分化和统一。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在体称开合,在性为阴阳,养 生讲顺逆,呼吸呈吐纳,神意谓舒敛,技击叫蓄发。或从其整体功能来看,外 向应敌也可称之为开,内向自养也可称之为合。此外,武术的开合还有个层次 的问题;不仅全身整体有开合,一臂一手和一腿一足的局部也有开合,如此等 等。而这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开合,又有赖于整个人体生理生化和生物物理各个 方面运动的整合,是内不动、外不发的。于是人们对武术运动开合的研究,也 就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展开:有的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的着眼于内劲的 收放,有的着眼于阴阳动静的变换,有的着眼于呼吸的吐纳;由于人们在探讨 武术的开合时,注重的方面(外形、内劲、缠丝、呼吸等等)各自不同,区分 开合的标准也各有所异,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总起来说,又都从不同 的方面来描述操作者肢体在空间往来迭运的运动状态。

从其背后的实际功能来看,武术有“体”有“用”,其体是以开合来吐故 纳新、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平秘阴阳;其用则是以开合来蓄我之势、解彼之 力、发我之劲、还彼之身。开合充之于拳的始末,贯之于拳的体用。所以陈鑫说“一 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太极拳之道,开 合二字尽之。”而这里的操作要领,用徐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动静在心,分 合在形,心能宰制其形,则一心主政,百骸从令。作止蓄发,无不如志。”由 此产生了肢体动作的形神体用等主体特征。徐震先生准确地说明了动静所强调 的是人在动作中对加速和制动的调控,而开合所强调的则是受人体机能调节的 身体动作形态特征。

浏览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