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该文章是梅花拳拳教和拳论的一篇重要著述。作者杨炳系直隶内 黄县(今属河南省)八里庄人,是梅花拳的第五代宗师。他生于清康熙十一年 ( 1672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天探花,被攫为御前侍卫。乾陵六年(1741 年)告老还乡,时年70岁。一年后写《习武序》,并在运河两岸广妆弟子,对传播 发扬梅花拳做出了章大责献。《习或序》一文,为作者与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路遥..在河北 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得到的。原文为河北邢台邢银昌家所珍藏J有谓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也。盖武可以百年不 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 入相。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者有之,武 而弗文者有之。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薄而期许者浅也。故孟子曰:待 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炳幸中探花,愧无全才之足录,幸有才长之堪信。每遇亲友,屡请 教授,恐为人之所患。若欲隐密,俱负师之所传。无可奈何,须俟尚志 好学之士,将管窥微技细细说。倘学者诚心习之,宝珍爱之,如君子深 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乐趣乎!时而 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 民于仁寿之域,诟曰小补之哉!时乾隆七年岁次壬戌春二月朝日,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 第杨炳虎文甫编著,儒学生员王端儒校阅。校字受业门人岳金梁擎 天、武登科镇远表侄周名久健蕾、男兆能梦叶。立教条目:拳堂中间立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上书:一贯之道设炉次第: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上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拘定,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 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拜师祖仪注: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 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诚敬为主。拳堂中徒拜师仪注: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两头再一揖。若在 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叩叩首亦无不可。历来相传武祖要言,如文子敬。孔子使人有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真性本于天生,教道成于 师传。上拜收元老祖。注解: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气,化生万 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次拜君天教主。注解:君天教主即帝王也。言一人立教,居中治 外,六合一家,故为君天教主。终拜东都护法。注解:东都护法即亲师也。言一生气肇东,生我 成我,恪遵王法,故曰东都护法。不可退前落后,切忌忘师背祖。然后 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如孔子曰:如所否者,天厌之。师 立于左边,学徒望上叩首,如前述的拜法。
【评注:此段文字系梅拳第子参拜祖师和人师学艺的规矩,指出为弟子者 必须心诚、恭敬.礼仪可以从简。】
习武规矩十二条
第一条: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并且入 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元士。
第二条:凡入教之时,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 以保身体。好勇斗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记。
第三条: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 不获臻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第四条: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 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 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评注:此条规矩讲修心养性之重要性,粗心浮气之人必须练性,而使其 安详恭敬.才能领略和体验到梅花桩拳法神妙莫测、细微濠奥之处J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 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评注:梅花拳弟子必须谦虚荏慎、戒骄戒躁,凡事要知进知退,能胜能败, 凡傲慢急躁之人,有先入之见,凡事总偏执一面,怎能知进退之中的妙着、趋避 之内的利害呢?】
第六条:凡出拳脚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当思何法可以破 他,何着得以胜他,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
第七条;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子之 辈,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 二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第八条;凡师弟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 着。每有乘师无备,偷剌暗打,最是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何师无 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 之毒手段,倘若轻施,第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 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蹬等也哉!
第九条:凡入教习武之士,谅其身之强弱、人之雅俗,如讲道书生 只缓授其进退之法、闪磕之术、步骑身势而已,断不宜拳打脚踢,与门 浑者一样看也。
第十条:凡拜师,于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礼,不必同君亲之 礼。何也,礼有隆杀,过犹不及,方免足恭之讥。切记.切记。
第十一条: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不然,仲弓不得列 德行之科,互乡鲜克有见圣之童。务使其改过自新,正见人才难得故 耳。
第十二条: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受匪人,败名丧德, 明有王法,暗有神鬼,可轻泄哉!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 两银,是待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银 万金,礼若涕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教者当如是耳。
武教条约立于前,因可取信于众。若不再设立或问数条,恐心有 神疑,习武不传。故再立或问之说,使人深服于心,再后武教可成。
或问日:叟年已七旬有一,正静养时也,犹斤斤以武艺为念,常常 讲说,毋乃非自重之道,延年益寿之方乎?答曰:贫当益坚,老当益壮。 窃思由泮水以登鹰扬,由鹰扬以升会武历至殿试。圣祖仁皇帝特授探 花二等侍卫,恩至重也。屡蒙皇赏,情至厚也。每与同朝比武较艺,侥 幸俱捷,名至美也。年虽老迈,犹欲得好学尚志之士,诚心习之,庶宿 学之。武长可继后生之玉成有期,予岂好劳哉,予不得已也。或问日:将者操旗鼓耳,一剑之力,非将任也,奚用技为?答日: 否,否,不然。盖为将者身先士卒。若技艺,士卒之勇怯不得知,行伍 之整乱不得明,赏罚之厚薄不得平。况处玉石不分之际,敌惟恐不获 将领为首功,武艺重乎不重乎。或问日:武艺者,兵丁之所先,士民之所缓,似为不急之务。答日: 否,否,不然.盖大夫生而志在四方。士居四民之首,自古士子出门, 每携琴剑书箱。夫琴者禁也,禁止邪妄,而妇中正为调养性情之具。至 于剑,语能使贼一见而即避,能于百步之外取人首者乎。今者腐儒每 笑武为鲁夫,宜为之邓弼肆酒而怒咤者乎。推之农工商贾,在所宜习.概可知矣。
【评注:上文第七条至第十二条习武规矩,皆讲师徒之理及为师之道、梅花 拳弟子之师徒关系诚敬爱护、至亲至•密,一者是由于东方文化传统所教.二者是 由于梅花桩灰功性质所要求,并非条文所强求,上述三条或问.讲教武,、习式的 重要性。】或问曰:何谓把势?何谓学活?答曰:把者握也,操也;势者.因利 而制权,以静而待动,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一发而入无补救之术,此 之谓也。学之为言效也,活者不拘上下左右前后,顾之严备之密,不露 破绽。设若二人比武,数人较技,要看他力从何处来,待旧力略过新力 未来而乘之,则无不胜也。或谓肘靠之法,先用虚着哄他进来,我之枪 棍侵入他二三尺急力拍开,务要以响为度。经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 失提防我便赢。至精至妙之诀也。
【评注:此或问讲出了把势即把握敌来势的真正含义,为此就必须懂得以 罅待动之理。学活捐出了顾法的重要性,技击中应先打顾法后打入J或问之日;武者粗迹也,文者细事也。分言一贯,予惑滋甚。日: 坐,吾明语子。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 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如天之无 不覆,如地之无不载。易曰: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其惟圣人乎!
浏览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