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三弯”?臂为一弯,腿为一弯,有人谓腰为一弯,非也!陈照瑞老师云: “低头弯腰,传授不高。”应为胸弯。胸如何能弯?二肩松垂向前抱,含胸而已。
心意门中称“势如背锅”即胸弯之谓也。保持胸弯如月,二肩胛骨势必贴于背而不张,在搏击中,背既可增强抗打击能力,又可预防肩胛骨骨折。所谓“三弯要套”即是在“随”之中“三弯”具备,完成一个“就”字,心意门中称之“就如蛋,去如箭”也。何为“三心”?百会穴,头心;身柱穴(督脉,第三胸椎下凹窝中),背心;涌泉穴,足心。亦有人不取身柱穴、背心而谓劳宫穴、手心,非也!手为梢节,此乃不明心意六合拳实为中节击人术,故也。“三心要实”即是在根节“追”之中,足心踏实,头心顶实,背心圆实。三心实则“追”得快,“追”得稳,浑圆劲整。所谓“浑身齐到无拦挡”之不传六耳也。每见俗手,动静俱不稳妥,究其病,实为不明三节:起无三尖照,随无三弯套,追无三心实之故也。陈照瑞老师曾告诫:“三尖不照,四梢难到;三弯不套,丹田难抱;三心不实,决劲难出。”正可谓“心意不明三节,举手投足即错”。若学者能依三尖照、三弯套、三心实之规矩,假以时日,细心体会,技艺上身,事半功倍。以此正身法,沿此矢状面,出七拳向敌,则劲整而力顺达,何患身之东倒西歪、长短曲直、参差俯仰?
次讲用。陈照瑞老师云:“梢节不明,失之踩拿;中节不明,浑身漏空;根节不明,多犯跌仆。”又云:“手见手,不让走!快进身,必定有!”形意拳练的就是“有触即应,其机自灵,其动自捷”。当手(梢节)剧知敌力之大小与方向,足(梢节)同时起,或进步,或让步,随之进身(中节),或用肩胯(根节)跌仆之,或用肘膝击顶之, 故又云心意六合拳实谓中节击人术。没有手足(梢节)之粘问,就不能有肘膝(中节)之破势,更不会有肩胯(根节)之排撞。心意门中“三打、三不打”之经验谈,正好为明三节作奠基:手肘(梢节)不粘不打,打人如亲嘴;头身(中节)不躜不打,打人如薅草;足膝(根节)不践不打,打人如走路。但是,英雄放对,好汉拼命之时, 又当别论。当敌稚嫩,犯了招架,我进手易;当敌老辣,我犯招架,则进手就不易 了 ;或者,敌我旗鼓相当,从防御的角度讲,则是“进手容易顾手难”。顾手在实战 中虽无具体一成不变之法则,只能随着敌进攻方法的不同而随之改变。如枪法 云:“他法行,随法中。”尽管如此,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中节不明,浑身漏空。” 明中节,顾中节,不失为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肘为梢节之中节,心(胃脘)为中节之中节,膝为根节之中节,头身为人体之中节。有效地使用和保护自己的中节,有效地防御和控制敌方之中节,即成为技击战术中的严肃课题。实际上,姬祖在构建心意六合拳伊始,就考虑到用中节和顾中节的问题。丹田功、十二势、 十形合一、六合大排撞等一系列训练,追求的就是中节击人术,就是由手足到全身肤发的“有触即应”。
再言伤。不明三节,不明起、随、追。行拳走架,不仅在敌我对搏中易致伤痛,在从事其他体育训练或舞蹈表演中易致伤痛,甚至在平素生活、工作中也极易受伤痛侵扰。踝膝乃负重关节,足起膝随,重心力线端正,三尖照,实为我体下肢运动之不变准则。膝尖在运动中,若不随足尖,或里或外偏离足尖,极易造成膝关节损伤。临床上尤以膝内侧韧带和内侧半月板损伤为常见。久而失治,或口生囊肿,或膝呈“O”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可小觑。尤其是此本系姿势不 正(三尖不照)引起之膝关节创伤性病变,却常常被一张X线片误诊为骨质增生症或未见异常,放弃有效之手法治疗而乱投针药,延误治疗之最佳时间,岂不悲哉!
三、形意拳养生技法要领之“四梢齐”
所谓四梢,《拳论》云:“发为血梢,甲为筋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四梢齐到,内劲出。”四梢要齐,旨在行气。然,行气之说有二:一日养气,二日练气。一 般认为,养气为道家功夫,练气为拳家功夫。形意拳的练气,就是要达到“专气致柔,能婴儿呼”的境界。何为“婴儿呼”? “婴儿呼”即心意门中之四梢行气法。试观襁褓之婴儿,母乳中饱,仰卧入梦,莫不以腹之鼓荡为呼吸。此即养气、练气之大法。养气,静而得之,中气足而内功深;练气,动而储之,四梢齐而内劲出。清代医家陆定圃在《冷庐医话-保生》中云:“因气不得法,反足为害。”清代文人朱锡绶亦云:“物随息生,故数息可以致寿;物随气灭,故任气可以致天。”(《花不可以无蝶-幽梦续影》)试观世问一些名拳练家,方知天命,即英年逝早。究其因, 无不以任气(憋气鼓劲)为练气,求功力却轻养生,本末倒置而自损之,痛哉,惜 哉。形意门中耄年寿翁居多,实获益于四梢行气法。心意门中四梢行气法,历来秘不示人。陈照瑞先生曾以“食饱松腰”四字诀,昭然天机。其法曰:纳新,顺项悬顶,下须自然内收,勿僵,百会穴似有向上之力谓“发欲冲冠”,又谓“天几舂在 上”;舌尖轻抵上齿龈问谓“舌欲催齿”;鼻司进气,上下齿合谓“牙欲断筋”,戏称为“食”。气贯丹田,两臀夹紧托收谷道而少腹鼓,戏之曰“饱”。吐放,齿轻启,唇开一隙,气从唇齿问呼出,少腹渐收,同时,松腰、松胯、松谷道。意与气合由丹田出会阴,经二股内侧过内踝而出涌泉,入地三尺然。同时两踵微提,全身之重量皆落在五趾(甲)与涌泉间之跖掌上,谓“甲欲透骨”,又谓“地几舂在下”;一吸一呼为一息,绵绵然,深深然。吸短呼长,量力而数之。随数息日久,中气渐足,内功弥深也。中气足,内功深,并非无迹可寻,丹田活泼,少腹鼓而继平,硬而后软。 能知其中三味者,唯依上法历练者得之。到那时,丹田处自然有物,“物随息生”, 日日行功,日日长功,非虚语也。法贵真而功贵深,自然能“心一战(颤)而内动,气自丹田生”。
无论是“提气”“沉气”,还是“任气”,均属“行气”之范畴。至于如何正确“行气”,古代养生家早在2400年前就有过准确之阐述,并将该方法镌刻在十二面体的玉佩上,这就是著名的《行气玉佩铭》。郭沫若先生对《行气玉佩铭》做过释文 和诠释。释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明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先生诠释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最,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至绝顶。这样,天几便上动,地几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奴隶制时代》)
这里提出一个“行气”的径路问题。径路问题是一个“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的重要问题!南北朝之医家陶弘景开创了养气练呼之先河。他在其撰著的《养性延命录•服气诊病》一书中言:“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之,微而引 之。”形意门四梢行气法宗其说,“以鼻纳气”,“缘督以为径”(《庄子-养生主》),气贯丹田,完成“婴儿吸”后,“气自丹田生”,“以口吐之”完成“婴儿呼”。 “气自丹田生”可理解为“气自丹田升”。当年陈照瑞老师云:“丹田吃住劲儿” 是关键。为“婴儿呼”之要害处。丹田如何吃住劲儿?少腹收紧,如婴儿吃奶之使劲状。此即意与气合“微而引之”之意也。这就是形意门四梢行气法之径路:鼻纳,缘督脉而贯入丹田,丹田吃住劲儿曰“固”,然后缘任脉而退进,口呼之。形意拳诀曰:“力注五趾合涌泉,意作落地生根然。上提下坠中束炼,妙术尽在吐纳问。”
四、形意拳养生技法要领之“合五行”
形意拳大师王芗斋曾说:“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四体百骸,无处不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迹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发手若炸弹之爆裂,忽动如火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 火力。周身圆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凡一举一动皆有如是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一。 如是方能得周身,浑兀力也。”(《意拳正轨-五行合一》)根据《灵枢-脉度篇》云:“五脏常内阅于上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无味;肝气通于 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因此,形意拳练的就是有触即应,一动即灵。练的就是五种感官能力的敏捷与增进。
浏览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