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儒家“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理论,“学而时习之”,“毋意、毋必、毋 固、毋我”和“敬、紧、径、劲、切”的学习态度,“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的内外兼顾方式,以及“孔颜乐处”、进退自如的人生追求等,甚至还在一定 程度上被引入中国武术的内家拳拳诀之中。中国的武林德性和武林礼仪,虽然 因流入民间处于边缘地位而跟儒家文化的主流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儒家正统 思想强调纵向的忠和仁,而武林传统却突出横向的义和勇);但就整体上说,却 实在难以摆脱其宗法血缘整体框架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关于修己治人的“正身” 要求和致中和的“泛和谐”取向,甚至还进入了武术的技术规定当中。
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曾经是一门显学,它较多地反映了下层操作工匠的思 想、感情和百工技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它那尚力非命、强力疾作、赖力仗义、兼爱非攻、尚同持检以及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有民间自由结社以及重 义轻生、重人轻己和特别讲求信义承诺的行为方式,则通过侠性直接进入了武 术理论和武林行为方式。它从自身出发注重实际、讲求功利、依托经验、直接 践行的工匠性操作技巧,更给中国技艺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和支撑。不少学者 认为,墨家在文化精神上提倡兼爱非攻,但在行为方式上却是注重实力的真正“武 斗专家”;冯友兰先生指出,墨子出自“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墨 家论兵,注重武器。墨家非攻,就是现在所谓反侵略。”墨家人物的这种人生 态度和行为方式,跟后世挟技恃力的武林人物十分一致。张岱年先生认为,“墨 家的特点是尚'力'贵'用'。尚 这是一条力图通过自身努力 各种压迫和障碍,在斗争中
操作路线。墨家非攻“救守”的积极防御战略,也对武术的技击技巧有深刻的 影响。墨家学说中不信天命但迷信鬼神的处事态度,在武林群体中影响也很深,后 来还在民间信仰中跟武林行为形成某种相互为用的功能性关系。墨家人格中“不 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执着,更开启了武术修持精益求精的执着不懈追求。而 墨学中关于力学、光学、数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不 但为中国武术技术分析提供理论框架,还给中国人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文化和引 入自然科学奠定心理基础。但墨家文化的“小生产者意识”也给武林活动的帮 派倾向开了先河。
法家学说曾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代表,是古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学”和 “政治谋略学”,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它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上曾经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个学说对“人我关系”中利益矛盾冲突的清醒 认识和冷峻态度,对“法”、“术”、“势”三维操作方式的细致界定和熟练 把握,对各种客观实力的明确追求和等级秩序的管理方式,还有那注重“参验” 和实效的认识理论和“实用理性”追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武术的技术理论 和操作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益借鉴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动力。“万拳求一力,万 力求一功”,中国功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实力主义”倾向,以及它 总体布局下权谋机巧、复杂多变的操作战略、策略,都明显跟法家理论同构。至 于法家的政治权谋,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武林人物阴险霸蛮的行为方式也有着 潜在的负面影响。
浏览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