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儒家“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理论,“学而时习之”,“毋意、毋必、固、毋我”和“敬、紧、径、劲、切”的学习态度,“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的内外兼顾方式,以及“孔颜乐处”、进退自如的人生追求等,甚至还在一定 程度上被引入中国武术的内家拳拳诀之中。中国的武林德性和武林礼仪,虽然 因流入民间处于边缘地位而跟儒家文化的主流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儒家正统 思想强调纵向的忠和仁,而武林传统却突出横向的义和勇);但就整体上说,却 实在难以摆脱其宗法血缘整体框架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关于修己治人的“正身” 要求和致中和的“泛和谐”取向,甚至还进入了武术的技术规定当中。

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曾经是一门显学,它较多地反映了下层操作工匠的思 想、感情和百工技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它那尚力非命、强力疾作、赖力仗义、兼爱非攻、尚同持检以及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有民间自由结社以及重 义轻生、重人轻己和特别讲求信义承诺的行为方式,则通过侠性直接进入了武 术理论和武林行为方式。它从自身出发注重实际、讲求功利、依托经验、直接 践行的工匠性操作技巧,更给中国技艺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和支撑。不少学者 认为,墨家在文化精神上提倡兼爱非攻,但在行为方式上却是注重实力的真正“武 斗专家”;冯友兰先生指出,墨子出自“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墨 家论兵,注重武器。墨家非攻,就是现在所谓反侵略。”墨家人物的这种人生 态度和行为方式,跟后世挟技恃力的武林人物十分一致。张岱年先生认为,“墨 家的特点是尚'力'贵'用'。尚 这是一条力图通过自身努力 各种压迫和障碍,在斗争中
操作路线。墨家非攻“救守”的积极防御战略,也对武术的技击技巧有深刻的 影响。墨家学说中不信天命但迷信鬼神的处事态度,在武林群体中影响也很深,后 来还在民间信仰中跟武林行为形成某种相互为用的功能性关系。墨家人格中“不 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执着,更开启了武术修持精益求精的执着不懈追求。而 墨学中关于力学、光学、数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不 但为中国武术技术分析提供理论框架,还给中国人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文化和引 入自然科学奠定心理基础。但墨家文化的“小生产者意识”也给武林活动的帮 派倾向开了先河。

法家学说曾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代表,是古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学”和 “政治谋略学”,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它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上曾经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个学说对“人我关系”中利益矛盾冲突的清醒 认识和冷峻态度,对“法”、“术”、“势”三维操作方式的细致界定和熟练 把握,对各种客观实力的明确追求和等级秩序的管理方式,还有那注重“参验” 和实效的认识理论和“实用理性”追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武术的技术理论 和操作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益借鉴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动力。“万拳求一力,万 力求一功”,中国功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实力主义”倾向,以及它 总体布局下权谋机巧、复杂多变的操作战略、策略,都明显跟法家理论同构。至 于法家的政治权谋,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武林人物阴险霸蛮的行为方式也有着 潜在的负面影响。


  1. 汉代经学

  2. 这是先秦儒家跟道、法、名、杂、阴阳、纵横诸家的合流,为新兴的统一 大帝国提供理论论证,其“神学目的论”之味道极为浓厚,而且还保留有不少 神秘主义的原始思维,过去人们对此评价并不太高。但它那“通天人之际”、“察 古今之变”和“融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巨大气概,却为中华民族“大 一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并渗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那“天 人感应”的宇宙论演化图式,“阴阳五行”的系统论控制机理模型,具有极为 明显的“实用理性”色彩,是所有中国式自然、社会和技术、人文学科的基本造型设计,就是从天人感应的宇宙演化图式里来的;而它对内部的动作操作控 制和对外部的敌我关系态势分析,则又完全依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系统论控 制模型。中国武术文化中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不但跟其社会边缘的活动条件 和迂回曲折的路径选择相关,而且■还跟汉代经学的正统理论走向相关。基于当 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这套理论的具体解释虽然充满了 “极不科学”的牵强附会,实 际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特别热衷于利用这些东西来装神弄鬼,然而其背后方法论 的合理因素却在当今的非线性复杂科学中凸现出来。


(3)佛教理论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其教义有着强烈的出世、禁欲、苦行和不伤生、非暴 力等内涵,这些东西不仅和当时的中国文化环境格格不入,也和一切战争、杀 戮、争斗、伤害、侵犯等暴力行为水火不容,从而跟武术本身宗旨和基本价值 相对立。佛教文化关于“四大皆空”、“五蕴为幻”、“人生是苦”、“缘起 性空”,而人的身体则不外是个毫无价值的“臭皮囊”之“解脱”理论,跟武 术强身袪病的身体锻炼和防身护体的技击技术方向,就价值指向方面在很大程 度上也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佛教学说本质上其实并未能真正和完全地进入武术 理论深层。但中国式佛教禅宗的世俗化走向,却给武术提供了社会性的宽容和 保护,以至后来竟然演变成“天下功夫出少林”状态。而佛禅“明心见性、净 性自悟”的“佛性”追求和渐悟、顿悟的修持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给武术的 身心锻炼提供了极为有益的深层参照和方法借鉴(例如佛家戒、定、慧三学,就 完全可以拿过来对武术的着熟、懂劲、神明进行解释和发挥)。佛家理论对意 识层次的深入细致分析,特别是它对主体意识的自我觉悟,事实上还潜在地推 动了内家拳类“用意不用力”的独特走向。它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人 无我、法无我”的信念,深化了内家拳类关于“守空、用虚”的理解。还有所谓“菩 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文化对因果关系的思考探究,帮助中国人破除操作 中的“过程享受”和“目标诉求”这两端空幻名相的痴迷执着,从而走出自我 中心而进入真正的大化流行。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以来,若干归国的留日学生把 进入了曰本武士道的“拳禅合一”精神,“出口转内销”地又带回了中国,使 内涵。民国年间融形意、太 大成拳),就是个禅味十足 尊名教、道法自然、释重心
性,佛家勘破生死、勇猛精进的大雄精神,可以构成武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支柱。佛 家对佛性孜孜不倦的探求,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佛禅对武术文 化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类意识分辨和心性修持操作 方式的潜在影响,应是不能忽视的。

(4)道教理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里面包含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秘密。它发源于远古 的巫术,融汇了道家、阴阳家和神仙方术一类传统学术和民间信仰,又借鉴了 佛教的宗教仪轨和宗教组织等操作方式,并通过民俗深深地渗入中国人的曰常 生活之中。这是一种“重生恶死”留恋人间的“济世”独特信仰体系,有“天 人合一”的环境观、“身心并重”的健康观和“济世利物”的宗教生活,把延 年益寿“长生久视”作为自己的基本教义和信仰追求。它属于一种执着现实、爱 护生命,讲求“即世间而出世间”的逍遥自在、肉体成仙的奇特宗教;因而从 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宗教否定现实、灵肉分离、追求来世、寄望天国的基本取向。道 教理论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以及“顺则生人”、“逆则修仙”的宇宙演化 图式,道在养生、肉体成仙、性命双修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追求和信念,跟 奠基于农业自然经济小生产的中华武术基本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完全融摄在 一起的。它一方面发展出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基本象征符号的技击技术理

论体系,而另一方面则发展出以道教内功修持为核心的体知和体能训练系统。道 教文化养气守静的内丹技术和性命双修的人生追求,后来还成了所有武术的基 本理论前提。金元道教全真派的内丹心性学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又一个高峰,到 了清代则被全面融入到武术理论和操作实践当中。现在流传的太极、形意、八 卦等内家拳系,在一定意义和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融摄了道教文化的产物。例 如道教关于心理养生的清静(以静制躁、无为(顺应自然)、寡欲(见素抱朴)、不 争(为善制怒)等原则,就全部被吸收为内家拳的操作原则。民间流传宋之武 当丹士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创编了内家拳。

浏览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