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李小龙用自己的见解去解释振藩截拳道的标志。阴阳标志:截拳道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之上,二者相辅相成又是相互作用 的统一体,而且二者间相互作用是永恒的。在图附3-1中,阴阳相互联结的 “统一体”,同时又相互掣肘。从语源学的观点看,阴和阳分别代表黑暗和光 明。古代的阴,即圆的黑色部分是山及云的形状。阴代表的意义很广,可代表 负面的、消极的、柔软的、对内的、虚幻的、女性的、月亮、黑暗、夜晚等 等。太极图的其余部分即为阳。古代常用下面的部分代表斜射的阳光,而上面 附 的部分则代表太阳。阳代表正面事物,如积极的、坚硬的、对外的、实质性 的、男性的、朝气的、光明的、白天等等。大多数武学家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阴阳分成软硬两类,其实二者是从不断相 互作用的活动中而产生的力量,又同时共有一个统一体。他们并不是因果关 系,而应被当做声音与回响,或是有像(有形)与无像(无形)的关系。如果 这个“统一体”被看成两个独立的实体,截拳道就不会永存。事实上,事物总 是“一体”的,不能被分割成两部分。当一个人因热而出汗时,热和汗只是一 个共存的过程,没有一个,另一个也就不会存在。如果某人骑车去某地,他不 可能双脚同时踏板或停止,前进是要依赖左右脚相互交替,所以任何移动或前 进需要靠左右脚的配合“统一”,左脚离开的结果便是右脚踏上,反之亦然,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存在。在阴阳标志中,黑的部分有一白点,白的部分有一 《j 黑点,这是为了表明事物的平衡,物极必反,纯阴(柔软的)或纯阳(坚硬 ;的)都是不可取的。要明白最坚硬的树木最容易折断,竹子和柳树则不然,会 随风摆动。在截拳道中阴(柔软的)阳(坚硬的)又是相通的,阴中带阳,阳 — 中带阴,而人应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做到刚柔相济。根据伊鲁山度先生所说,李小龙在太极图中加了两个箭头,强调截拳道搏击技巧必须包含阴阳的和谐相互作用,阴(柔软及灵活)阳(坚硬及肯定)两 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周而复始。太极图的两旁有两句名言——“以无法为有法”及“以无限为有限”,第一 句名言是说明一个人在搏击时没有固定招式,而只是在临场时做出实时反应, 这样,武术家才可应付各类对手和各种情况的出血,他没有预备特定招式去面对对手。“空无”是指人的无意识或尚未意识的状态,实质上这是一个难以期 求的境界,但这却是人们追求的境界。另外,人们一直想像水一样,达到“无 形”之境,可是,人们所见到的水,会随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这说明水可适应 各种条件变化。“以无限为有限”,亦指人们总想不断超越现有的境界,打破传统、种族及 个人喜好。李小龙认为振藩截拳道学者只能利用双手、双脚,自由探索及研究 各种武学,其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最大限度(无限)地利用手脚的功用。而且李小龙还提倡加强对自我的研究,以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不只是依赖 各种教学方式和老师指导,只要了解自身的优劣之后,人们才能扬长避短。李 小龙说:“知识是无限的,指的就是自我的认知。”人们可用自己喜爱的任何 方式自由选择以提高自己的境界,人们也可以真实地表达自我。标志的左下角是李小龙的个人印章,这是一枚中国传统的印章。3000年 前中国就用印章来投递文书,并用于签署或成为象征权力的官印。在中国古 代,印章极为重要,甚至皇帝也用它来密封重要文书。如果文书没有皇帝的印 章,授权者就将成为被怀疑的对象。印章的读法是从右至左、从上到下,这枚 印章上刻的名字是“李振藩”。标志右下角的“龙”字是李小龙的个人中文签署。李小龙于龙年出生,所 以有“小龙”的别号、,依中国人的说法,龙是热情、诚实、勇敢、慈悲的化 身,也有顽强、健康、活力充沛之意,其中寓含智能及完美主义者之意。以上三种基本元素的解释包括个人印章及签署,能象征振藩截拳道是李小 龙的个人武术。振藩截拳道是李小龙在武学上的个人成果,亦是其他人无法替 代的,他是这一门功夫的创造者。元素构图的编排以图章的形式编排的印章,是振藩截拳道总会的正式印信,这个组织致力 永远保存及发扬李小龙的武学。而且这个长方形的图章也包含了武术基础之意 义,并以此根基来锻炼武术,将之代代相传下去。印章和签署列在标志之下,象征建立在李小龙遗下的东西之下,振藩截拳 道离不开李小龙及他的武学成长理论。没有李小龙,这一武学也将失去其根 基,难免面临瓦解的命运。图章和签署表明了武学传统方式向个人化的转变,正如李小龙从春拳到 结构更简单的振藩国术,直至发展到后来的无形之形——截拳道。总括而言, 我们要学习李小龙在武学和生活中的进取精神,同时我们要保存振藩截拳道的 武学精神,以达至个人释放的境界。振藩截拳道的核心主题是保存及推广李小龙的武学精神,为后人提供物理 和技术上的训练和哲学思想,以及历史上的背景。振藩截拳道标志已正式注册,未经允许严禁私自使用。截拳也是20世纪的武术拳种——纪念李小龙逝世29周年中国《精武》杂志2002年第四期的“论剑篇”上,登载了胡红权先生讨 论截拳道归宗的“‘同祖’为何不能‘同宗之文章,认为“‘同祖’应该 ‘归宗’!"我们深有同感,在武术圈内确实存在截拳道与传统拳种是否同一祖 j 宗的疑惑,这可能牵涉到传统拳种有关纯洁性的问题,因为截拳道确实是20 世纪东西方武术文化碰撞与交融之产物。中国作家王蒙先生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问题提出了前瞻性的观 5 点,他认为:“所有活的文化都是充分利用开放和杂交的优势,在和异质文化 的融合和碰撞当中发展的。语言文学也是如此,语言文字本来是最固定的,最 富有民族性的,但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不知道吸收了多少的外来词语和外来 登 的修辞方式。我认为纯洁性的提法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提法。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发展的态度来打开传统的武术文化 立 和武术拳种所谓纯洁性的禁区,不再避谈有关截拳道是20世纪武术拳种的问 题,因为在20世纪的大陆两岸,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武术协会和台湾国术总会 都曾承认截拳道是武术(国术)的拳种,就是根据它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 风格独特和自成体系,只不过很多人都不清楚曾有此事实,因此今日有必要重 提往事,以供参考。李小龙要认祖归宗,不崇洋媚外,他对截拳道的观点,以及两岸的武术(国术)组织对截拳道的肯定,给予综介如下: 李小龙在1972年6月期间,接受一份台湾报纸访问,他曾清楚肯定截拳道是中国武术,而他自己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人。 1981年3月27日,台湾的国术总会正式确认振藩国术和截拳道为合法和 三 承认的国术拳种,如同太极拳等一样。 至于确定截拳道是中国武术拳种也很早,例如9年前已经在中国文化部所 属的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武术分会主编和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 《武术文化知识手册》中加以肯定。在第342条答问有“李小龙所创截拳道,「 自称是‘无形之形;无式之式’;其宗旨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又在第410条答问有“李小龙从小便习练广东一带流行的^春拳,这为他以后创立截拳道打下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再在手册的“中国武术史大事年表”中, 提到民国时期的1940年“李小龙出生,习^春拳等武技后,创编‘截拳道 此手册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徐才,常务委员是康戈武,委员是习云太、王培 银、刘峻骥、江百龙、昌沧、张修林、郭志禹、夏柏华、程大力,都是武术界各方面知名人士。1998年11月,在中国武协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中,计划进行的《武术 博览》提到了截拳道与太极拳、少林拳等并列为精选的中国拳种(在一百多个 拳种中精选出19个)。在庆祝大会上还颁奖予李小龙,这是国内首次肯定了李 小龙和截拳道在国际和中国的地位。根据《武术文化知识手册》和中国武协的《中华武术图典》,作为中国武 术的拳种,必须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因此截拳 附 道亦必须自成体系,其观点已由李小龙本人清晰阐述,至于有关理论的具体内 容,则须另外专题讨论了。李小龙认为截拳道自成体系的原文如下:截拳道;丫是另外一种武术。若要代表及教, 一个人必须以丫的道理来训练弟子。同样地,任何有资格及授权可代表X的人亦应采取相同态度。将及丫强行混合在一起时,只是将丫否定的同时,但仍然叫这种武术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人,应忠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一块玫瑰园地只能种出玫瑰花,正如一块紫罗兰园地亦只能种出紫罗兰 花。回顾20世纪,李小龙是将中国武术文化推向世界的先驱,也是融合东西 武术文化加以创新的先驱,他的辉煌贡献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展望21世纪,李小龙思想仍是无限光辉,因此特撰此文作为李小龙逝世 29周年的纪念

浏览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