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武术的分类与基本特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破阵子》

在中国并非所有的武术都是用于“攻击”和“杀人”的。大致而言,中国的武 术可分为两大种类:一是“能力素质”,二是“格斗击杀术'这两者类似现代军 队中,士兵战斗素质训练和实战中的具体战术运用3

“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养生健身术;二是搏击技术。后 者也叫“以武会友”或“擂台比武”等,它展示武术家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主 要表现为力量、速度和准确性三个方面,在现代称为“散打”或“自由搏击”,并成 为体育竞技活动。根据武学理论可以分为“外家”和“内家”两个学派。

“格斗击杀”术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徒手格斗,二是武器格斗。徒手格斗按 其运用方式,可分为拳法、腿法、掌法、爪法、指法等,武器格斗又可分为手执短杆武 器(如短剑,匕首等),手执长杆武器(如枪、棍、戈、戟等),软兵器(如绳镖、流星锤 等),投射武器(如箭、镖、暗器等),以及一些奇门武器(如双截棍、七节鞭等)。

这两个方面的格斗术都是由“招式”或“套路”来体现。这是中国武学的基 本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分类结构。我们以下作一个专门的叙述。

 

“武艺”与“功夫”的缘起

武术缘起于狩猎和战争,在搏斗格杀中提炼了攻防技术,然而武术的发展脉 络有两条:军事中的实战技术逐渐总结提炼为“临阵武艺”,民间流传的拳法逐 渐演变为名目繁多的“日常武艺”。今天的武术大多是后种武艺的延续,技击性 虽然仍是它的本质属性,但它的演练技巧(技法)则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武术套 路运动的技艺特性在于,从攻防中提炼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把 格斗技术进行了再创造和升华。军事训练和实际战场上的搏斗格杀,在理论上 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一大流派——兵家。用现在 的话说,兵家就是一个国家从事军事国防专业研究的机构。

战争离不开专业人士,因此兵家在当时占有显赫地位。这一流派从名称就 可以看出其专注于军事方面,其他范围不仅包括对战略战术的研究,也包括日常 军事训练。它的代表人物——战国时代的吴起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训练了杰 出精锐步兵“魏武卒”,对其的要求几乎和考核“铁人三项”一样严格:手执长矛、 背负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携带重量达五十余斤的军粮,连续急行军一百 里后仍然能保持体力并立即投入战斗的士兵,才能够成为武卒并享受优厚待遇。

兵家中包括了武术家,他们由于拥有专业的作战技巧和格斗术,在公元1世 纪被东汉时代的班固称为“兵技巧家”。较早记录武术技法的书籍是东汉班固 所著《汉书》。《汉书•艺文志》中的《兵技巧》中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 其中《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蒲苴子弋法四篇》是对汉代武艺的专门介绍。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专著原文都已失散,仅有篇目名称。但从标题来看,可以明 确判断是较早的武术技巧专著。

商周时期冶金技术成熟,金属兵器战具大量出现,包括戟在内的五种长兵器是 当时军队配备的常规武器。兴兵打仗也开始采用车战方式,这对士兵的武艺提出 了新的要求。首先从弓箭手发起进攻,待双方逼近,则挥舞矛戈殳戟近距离搏杀。 因此,驾车射箭技术,使用长兵器的力量和技巧都是士兵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进人春秋战国时期,武术渐渐脱离纯粹的军事范畴,被赋予更多道德教化内 容,成为一门“技艺”或“武艺”。

战国时代的山东曲阜县城一所学校的门口,一群学生正在练习射箭。当他 们的老师走出大门拿起弓箭时,立即引来许多百姓围观。这位身材高大的教师 就是孔子。孔子的学堂开设科目很是特别,不仅重视诗文写作,也注重武艺和艺 术教育,学校里教授六个科目,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其 中有两项属于军事武艺内容:“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

古代文献记载或许会改变人们心中通常的孔子形象。司马迁《史记•孔子 世家》里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以西周的计算单位换 算,孔子的身高至少在190厘米以上。而孔子的膂力更是惊人,《列子•说符》 记载孔子的力量能举起都城大门的门闩。有人估计,大概相当于两三百斤的重 量。而孔子的射箭技术之高超也是完全有资格教导学生的,据说孔子的射术能 准确命中空中飞鸟。因此,当他给学生演示射箭技巧时,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 层,水泄不通。

在孔子看来,射箭不仅是武艺,还是培养礼仪品德的重要内容。《论语》里 孔子曾经说:“君子不会轻率与人争斗,如果一定要争个高下的话,那就射箭比 武吧。”双方先对立行礼,表示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无论输赢结果如何,比赛结 束后两人对饮一杯酒以示礼貌。

孔子认为,君子之争,输得起比贏更重要,应始终保持人文礼仪和君子风度。 孔子寓礼于武的教育思想是汉字“武”的最佳阐释:因此说汉字“武”是会意字, 有“止”“戈”两部分组成,它的含义是停止争斗。

时光之轮向前运转,越过了战火频繁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和短暂的隋朝,直至 大唐盛世。通过这一时期石刻造像、兵器甲胄等出土文物,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武 艺已得到长足发展。但令人遗憾的是,也许由于没有受到重视的缘故,导致武术 文献专著丧失无存,无迹可寻。

中国武术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项:一曰套路,二 曰技法(或招法),三曰功夫。

套路有拳术、器械、对练。技法则是搏击术、擒拿术。功夫,狭义单指“内 功”“外功”“软功”“硬功”等。功夫似乎是民间武术的专利,军事武术是不大重 视练这类功夫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

一般武术门派在传习程序上,大都先教套路,再传技法,最后传功夫,或称练“私功夫”。在练习指导方面,则依仗功理功法,循序渐进。

与套路、技法相较,功夫是高层次的,但从武术积极作用来讲,三者又是绝对 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区别如下。

套路的作用在古代便已明了,它的作用是“活动手足,勤惯肢体,此为初学 入艺之门”。因此“学拳要身法灵活,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 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当知 斜闪”,最后达到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增强气力、体力,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的 目的。但套路终究是不实用的,因为它想事先安排好固定结构,动作要求规范到 位,弓是弓,马是马,拳是拳,掌是掌,或舒展或紧凑,或徐缓或快疾,一切按要求 演练。然而,实战中一切照搬套路中的动作,只会是挨打的架势。单纯把练拳式 套路当成武术之根本,那无疑是陷人武术认的误区。

技法(招术),是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方法,是搏击擒拿的技能技巧。无论哪 门哪派,无论是拆解套路还是单练散打,都是在传授这一技能技巧。武术的 “术”指的就是技法,武术的实用价值也就体现于此。有的门派根本没有套路, 从其本意来讲,则是为了更突出技法。

可是技法再有利于搏击,终究不能代替功夫。因为技法不精,交手时难以用 巧,岂不要受制于人?而功夫是练就的超人实力,既已练就,必定超过常人,即使 技法不巧,实力惊人,也便有了胜算。

功夫没有门派,只有种类的区别,并且各有侧重、大同小异而已。尤其是提 高个人能力素质的筑基功,诸如“桩功” “鼎功”“卷棒功” “沙袋功”“举石担”“抛 石锁” “抓坛子”“拧筷子”“踢木桩” “踢石墩”等,都差不多,都是为了锻炼指力、 腕力、臂力、腰力、腿力、膝力、脚力。拳家谓之“操手脚”,即指这类功夫。

上乘的专门功夫有软、硬、内、外四种。软功练柔劲阴功,硬功练刚劲阳功, 内功主练气,外功主练力。四种功夫又归为两类,一为自卫功夫,也就是抗击打 功夫,如“金钟罩” “铁布衫”“铁牛功”“蛤蟆功”。谓之“未学武艺,先学挨打”。 另一种为制人功夫,就是打人的功夫,如“ 一指金刚法” “铁臂功”“铁砂掌”“铁 扫帚功”等,讲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功夫种类极多,《少林七十二艺》就记载了七十二种专门功夫,实际上,还远 不止这些。各门各派多选择突出本门特点的功夫操练,像少林正宗的“一指禅”

“朱砂掌”,“戳脚翻子”的“铁腿功”,鹰爪门的“鹰爪功”,峨眉派的“功力掌”“童 子功”,武当派的“九宫粧”,梅花门的“梅花粧”,福建南拳的“铁头功”,自然门 的“提千斤”,三皇功门的“揭帝宫”,黑虎门的“夜行步”等。于内功也各有所重, 如少林的“易筋经”,“翻子”的“运掌八法”,“八极”的“行功法”。

“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就是中国武术家为什么非常重视“功夫”练 习的原因。功夫中的“气功”,更是被各门各派的武术宗师所看重。气功和武术 的渊源很深,练武者大多习练气功。因为他在学习前,要有一个调气的方式方法 来运气。在武术技艺的成长过程中,正确和科学地使用气,对一个习武者的技艺 和功力的增加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又有了“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之说。外练筋骨皮是前文所说的一 些硬功夫,如铁砂掌、金钟罩、铁头功等,种种令人炫目的抗击打功夫都在挑战习 武者身体的承受极限。

而“内练一口气”说的是中国武术无处不在的气,有形的气在呼吸,听得到, 看得见;无形的气则需要一点想象力,人们常说的意守丹田更形象的说法是用 “丹田”呼吸。许多习武者对于丹田呼吸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意存丹田, 实际作用是收紧小腹,采用胸腹式呼吸增加呼吸深度。长期使用胸腹式呼吸可 以有效增加肺活量。此外,许多习武者认为意存丹田还能培养元气,调整情绪, 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但是中国武术的气又远远不止是呼吸,气、穴位、经络是 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体的独特认识,武术的功法理论体系由此建构。虽然人们看 不见、摸不到,然而修炼和掌握“气”却被公认为武术魅力的源泉。

浏览9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