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简称青龙 刀。《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普净仰面睇视, 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普净认 得是关公。’”在同一辞典中,又设《偃月刀》条 释曰“大刀名。……称关羽所用的刀名青龙偃 月刀,简称’青龙刀‘、‘关刀'等等。世传青龙偃月刀刀体阔大,造型甚雄伟,常见于武术表演中,但这种刀并无临阵实用之价值。明茅 元仪《武备志》卷-百三《军资乘•器械》:
'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亦写作’掩月刀'这后一条注释认为这种刀“并无临阵实用之价值”,但又如何解释前一 条中两次引用的关羽手提八十二斤偃月刀上阵的事实呢?其实,历史上的关 羽并不使刀,《三国志•蜀志》写他斩名将颜良时是“刺良于万众之中”,可 证当时关羽使用的兵器是矛或戟,而非大刀。事实上从三国出土的文物中, 从来没有发现过供骑兵使用的大刀,而最常见的是步兵使用、替代了宝剑的
环首刀。是小说家和说书人的艺术创造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o《三国演义》 在描绘五虎上将的兵器时,显然是做了艺术的夸张和虚构。这种虚构,才造 成了伪托的“关羽刀法”的历代传承,而且在武势,砍、拦、扎、藏、探,多是实用招数;“武松血溅刀”显然是从武松血 溅鸳鸯楼的回目中,附会而来,动作招数刚健猛烈,翻身穿跳滚翻,极重实 效,颇能展示武二郎对贪官污吏、恶霸豪强的愤恨。以水浒人物命名的刀术, 还有善使刀的石秀,名曰“石秀成刀”。
受《水浒传》影响的拳法最有名的是“燕青拳”。据说当时为避开祖师 之名讳,又称“秘宗拳”。“燕青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有如猿猴腾跃, 故又称“猊猴拳”。这个拳种流传甚广而且多有异名。清末民初静海人、被 称为“津门大侠”的武术家霍元甲,就是专习此派,他称之为“迷踪艺”。浪 子燕青在《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中,地位并不高,出身不过是卢大员外 的亲随,但武艺极高,拳脚、相扑皆精。《水浒传》第六十一回说燕青“一 身本事,无人比的……棍棒参差,It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 领袖,浪子燕青”。该门套路甚多,有“燕青十八番”、“二路十字燕青”、“燕 青霸黑”等分支。正宗所传套路,徒手有“秘宗母拳”、“练手拳”、“大小五 虎拳”、“秘宗长拳”、“燕青架”、“燕青掌”、“三步架”、“八打拳”、“四路奔打”等。实战中讲究借势顺力,出其不意,拳诀云:“见刚而回手,回手入 偷手,偷手而采手,采手入搂手。”器械套路有“燕青刀”、“燕青拐”、“明 堂刀”、“青龙剑”、“二郎棍”等,对拆散手有“燕青三打”、“燕青十打”、“燕 青十四手”、“五花绵掌”、“半避风短打”、“里外战”、“迎面对”等;另外还 传有轻功、硬功、保健功等。
把一派纷繁多姿的拳派,托名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实在是 中国武术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在拳派传承中,还说得煞有介事。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所宣扬的精神与描绘战争的 谋略、兵学,更被江湖武林和农民起义军领袖奉为楷模和经典。效仿“桃园 结义”是旧时拳派内部团结的重要形式,武林有句套话“要学桃园三结义, 莫学孙膑与庞涓”。《水浒传》的侠义精神,更为后世所推崇,明末起义军领 袖李自成和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都打起“奉天倡义”、“替天行道”的旗 帜。洪门把他们的香堂聚义场所直称梁山泊大厅的堂名“忠义堂”。他们不的谋略,还常常立奏功效。清人刘銮《五石瓠》中说, 张献忠“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 皆效之”。张德坚《贼情汇纂》称:太平天国的计谋,多 “采稗官野史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 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清末 醒醉生之《庄谐杂录》转述胡林翼的话说,草莽英雄的 奇谋秘策,“全以《水浒传》为师资”。
清代是中国武术全面发展成熟的时代,不管南拳 北腿、内家外家、软硬气功,大多在近二百年来创立门 户。各派创立,又大多有些传说故事,而每一拳派的发 扬光大,总要有一两个卓越人物行侠于世。正如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 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历七百年而再兴者也。”蒲松龄 的《侠女》、《王者》,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三侠五
义》之类传世杰作相继产生,当然也有些单纯宣扬封建忠义伦理,格调低下, 套着那些“剿山”、“破案”、“平寇”、“拿贼”的公式,文字粗鄙,不堪卒读 的末流之作。不管人们如何说,不容置疑,武侠文艺对崇武尚义的民族气质 起了陶琢熏喧作用。自幼学击剑、喜任侠的戊戌变法主将谭嗣同和自称鉴湖 女侠的辛亥革命前驱、女英雄秋瑾等先烈,所以能慷慨赴义,以一腔热血唤 醒华夏子孙的凛然正气,不能不说有舍身取义的侠者精神的闪烁。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学运动兴起。新文学史注意了主旋律的论述,但对近 世武侠小说的兴衰因果,却极少论及,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20世纪30年代,武侠小说成为通俗文学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类型之一。 研究一下当时武侠小说发展轨迹,则会发现它的发展,一是受武术流派的影 响;二是由市民欣赏需要;三与当时提倡的“国术救国”的思想有关。
30年代初期,两位评书艺人,大师兄张杰鑫根据晚清武戏流传的剧情和漕运线上的绿林豪杰、镖师们的故事,编创演说 了描写黄天霸之父黄三太及其师父胜英的侠义故事《三侠南方民间怪异传说的较虚幻的作品外,其余多是记 八卦拳创始人董海川叙近世武术名家的故事,如《侠义英雄传》就写了霍元甲、大刀王五等人的 事迹,宣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广泛接触武林人物,研究武术拳法,并 有《拳术新传》、《拳师言行录》、《剑经、拳经、长枪、牌宪》等专著向世。
根据向氏的《江湖奇侠传》改编的多本电影《火烧红莲寺》,可说是中 国第一部有影响的武打片,武侠文学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电影结 缘,更增加了它的感染力量。由明星电影公司改编摄制的这部《火烧红莲 寺》,发挥了向氏之书的怪诞不经之蔽,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这种粗 制滥造的作品,确实无甚进步作用,因此它素被左翼文人斥责,但正像舞蹈 史学研究者对黎锦辉氏创建明月歌舞社的贡献做出公允的评价一样,从武侠 文艺史学的研究角度看,这部影片当时备受欢迎的状况,不能不说与国术运 动勃兴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呼应作用。沈雁冰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中 记述过这部影片对小市民的魅力:“《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 大,只要你一到上映这部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鼓掌在那些影 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 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如同作战一般……如果说国产影片对于 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了。”沈氏作为新文学 运动的主将之一,对此片在民众中的影响做 了公允客观的介绍,民众较兴奋的是剑侠斗 剑的武打艺术。中国电影艺术是以1905年 北京琉璃厂内丰泰照像馆为京剧名老生谭鑫 培拍摄的《定军山》“耍刀”片断为开始的, 随后是名武生与名旦朱文英合拍的《青石 山》的“对刀”。这些片子当年都在大观楼 上映,实际上都是戏曲武术片,而以1928年 明星厂拍摄的《火烧红莲寺》影响较强烈。
新中国建立以后,武侠片被扫出了银 幕,直到80年代,由香港导演在大陆拍摄 '的《少林寺》为开端,武打影视才重新在中 国观众中获得地位。
武术与杂技、舞蹈和戏曲、曲艺、木偶、皮影等动态艺术的关系更为密 切,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滋养,真可以说是亲同手足。
第一节武术与杂技
杂技是一种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是从人类在与自然争斗 中显示自身力量和技能的由自娱到娱人的原始艺术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它 与自卫本能升华、攻防技术积累而产生的武术同时出现在中华大地。
浏览1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