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 队中有车兵、骑兵、步兵,又各有自己专用的兵器,阵的作用就是按照合理的配合,充分发挥各兵种和各类兵器的集体的战斗力。高明的将领,就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兵种、地势地形,料准敌方的阵战布置,恰当地投入自己的兵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兵种和兵器的战斗力。但是《三国演义》中除了马谡在镇守街亭时,有过营寨布置和少数战阵的影子外,多数战斗的模式是:两军相遇,大将拍马向前,互相通报姓名之后,刀来枪往。能者一刀砍落弱者,棋逢对手之时就要大战三百回合,有时不分胜负,各由压阵将领宣布鸣锣收兵。有时又要挑灯夜战!遇到一比一的战斗不胜,就有二战一或二战一的场面。刘备、关羽、张飞三战吕布就是一例。不管是西蜀的五虎上将,还是曹营的许褚、典韦、张辽,东吴的吕蒙、凌统、甘宁……这些有名的大将,都是在这些大比武式的会战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长坂坡的白袍银枪常山赵子龙是如此,须发苍然的老将黄忠依然是如此。正是《三国演义》的这些战斗的描写,才使他们的英名留芳千古,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情节,不少是用武打来描写的,这类武打的描写,很为近代武侠小说所借鉴。从金庸、古龙的作品中可见此类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却把杀打气氛造足造够的高明写法。

《西游记》尽管写的是神魔怪佛,暗中还隐藏着谜一般的隐喻,但真正 写到武打争斗时仍然是武术的路数。甚至招法名称亦与人间打斗无异。第三 十一回孙悟空与黄袍怪斗法一场就完全是凡人比武较量的路数:好猴王,双手举棍,使一个“高探马”的架子。那怪不知是计,见 有空儿,舞着宝刀,径奔下三路砍,被行者急转个“大中平”,挑开他 那口刀,又使个“叶底偷桃势”,往妖精头顶一棍,就打得他无影无踪。 那孙大圣与混世魔王的较量更为好笑,完全是市井武林的争斗,看不见 神魔妖怪的法术:

那魔.王伸手架住道:“你这般姓矮,我这般高长,你要使棒,我要 使刀,使刀就杀了你,也吃人笑,待我放下刀,与你使路拳看。”悟空 道:“说得是,好汉子,走来!”那魔王丢开架子便打,这悟空钻进去 相撞相迎

这里既有拳路,又看出孙悟空使的招数,乃是以体小力弱对高大汉子常 用的挨膀挤靠(相撞相迎),完全是武术套路。正是这些群众喜爱的武术技 法的描叙,才使这部驰幻入魔、上天入地的神魔武打小说让人感到亲切可 信,醒脾解颐。

《西游记》中描写的兵器,也都是人们熟悉的武术器械,孙悟空的“如 意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而且能大能小,看起来神妙异常,细究起 来,也不过是明代武场常用的棍而已。

《三国演义》以大将比武的方式,描写古代战争,背离了历史的真实,只 取艺术的真实。而以描绘宋代绿林好汉为内容的《水浒传》中,大量斗拳比 棒的场面,却是宋元以至明清时武林的真实写照。这部经过数百年民间流传 不断丰富而又经过深谙武学的作家施耐庵再创造的长篇巨著,不只塑造了千古 不朽的众多英雄形象,也保留了武术在民间传承的真实史料。虽然在武打场面 的描绘上,作者有夸大、渲染之词,但较真实地记录了许多有关武艺、兵制、 兵器与当时武林常用的术语,及当时军中和民间武术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对于 武术文化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正由于此,武术家马凤图说:“研究武术的人, 不能把《水浒传》当一般小说看待,它里面有真实可信的材料;《水浒传》之 于武术,其功绩不亚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这真是行家的真知灼见。《水浒传》中的拳脚功夫,如“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等,招招式式都经得起行家里手推敲,打得合情合理、有声有色。

“以拳打镇关西”为例。鲁提辖激怒恶霸郑屠之后,凶人恼羞成怒,“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 达”,这种有攻无防的笨 把势,焉能唬住艺高胆大 的鲁提辖,却“被这鲁提 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 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 地踢倒了在当街上”,跟 着踏住胸脯,一边骂,一 边“提着那醋钵儿大小拳 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眼眶眉梢,第三拳“太阳(穴) 上正着”。这三拳一打鼻,二打眼,三打耳。三拳的功架和攻击部位准确可信。

再如武松巧用“玉环步、鸳鸯腿”醉打蒋门神一段:

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在蒋门神脸上虚澎一澎,忽然转身便走。蒋门 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了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 便蹲下去。武松一建,典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奔蒋门神额角上, 踢着正中,往后便倒……

《水浒传》中关于器械武艺的描绘,更显示出作者武学修为的不凡。

如第五十七回所写的徐宁的“钩镰枪谱”:马上使枪,上中七路,三钩 四拨,一搠一分,共使九个变法;步行使枪,先使八步四拨,荡开门户;十 二步一变,十六步大转身,分钩镰搠缴;二十四步,挪上攒下,钩东拨西; 三十六步;浑身盖护,夺硬斗强。诗证:四拨三钩通七路,共分九变合神机, 二十四步挪前后,一十六翻大转围……这套枪谱如何演练出来,今已失传, 但从其对枪路、枪法和与之相应的步法、身法、进攻方向和部位的明确看, 绝非虚玄莫名的虚套。

《水浒传》对枪的使用的“拦、拿、扎”法,多次批讲,招招属实,可朴刀和棒是《水潸传》好汉常用的武器, 武松打虎用哨棒,李逵杀虎用朴刀。林冲棒打 洪教头,王庆棒打卖艺汉,都是真实可信又令 人回味无穷的武打艺术描写,而最令后世武 者与文人欣赏的是九纹龙史进与其师傅王进 较量的描写,对比武场上的战略战术要求和棍术技击技巧,都做了精致的描叙。

《三国演义》可谓表现大将风度的“长靠”

武打、马上征战的范例;《西游记》则属诙谐灵巧的“短打”;在《水浒传》则可说是兼长短打于一体,融马、步战于一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国演义》所宣 扬的桃园结义;《西游记》一再表现的师徒之义;《水浒传》的绿林豪杰之义, 影响了武术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也影响了后来的武侠文学。由于 这些名著对武技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和赞誉,对中国武术的丰富和发展、传播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拳派器械的丰富发展,也起了独特的催发作用。民 间传承如此,即是正统的军事家也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小说所描写的武艺和 兵刃,将其奉为“科学的记录”,这实在是文艺作品感化作用的一件奇闻。明 代军事家何良臣在他的《阵记》中谈到各种武术技法时云:“剑用则有术也, 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十氏焉,惟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 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 庸或有传,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刘备的武艺,《三国志》中仅 有寥寥几笔简略记载,而《三国演义》中有几处描写他马上舞双剑的情节, 但是也没显出他有什么高明的招法。根据前文所叙兵器演变的历史,剑在汉 末已渐为环首刀所代替,更何况马上征战,短剑很难施展。但到何良臣的时 代,刘先主竟成了剑法一派的创始人,何氏之言,显有确据,明代托名刘先 主所传的“顾应法”剑术,显然有一定的地位,才被何氏表明为千古剑法中 五大家之一。创造顾应法剑术的武术家,可能是受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托刘备之名传自己之艺。

更为有趣的是,至今仍在武术表演中常用的关羽的大刀,它不只是一种 流传数百载的专名武器,而且有多种套路。如西南地区流传的《关公十八 刀》、山东流传的《春秋定汉刀》,中国人谈起来,差不多都知道关老爷耍大 刀的故事。“青龙偃月刀”或称“偃月刀”是关羽的兵器,在古今武术著作 中已成定论,而且奉为“大刀之祖”。明人王圻《三才图绘》中说:“关公偃 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天启元年(1621), 茅元仪费时十五年写成的《武备志》也说:“刀见于五经者八种,今所用惟 刀 钩镰刀。”最近出版的《中国武术大辞典》在 称:“世传为三国蜀汉名将关羽所用。《庶物共名疏》:’关壮缨,青龙偃月刀,一名冷艳锯。’《三 国演义》第五回:’云长一见,把马一拍,舞八 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浏览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