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暮年 回首当年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悲愤感慨的一首词。
辛弃疾不同其他爱剑咏侠的文人,只是纸上谈兵。他以自己一生的战斗 经历,以武林传奇的生活为题材,所以他的诗作,读来亲切感人,虽片言只 语,却有金戈铁马、刀啸剑鸣之声。
公元1154年和1157年,刚刚15岁和18岁的辛弃疾,两次腰横龙泉宝 剑,独身入金国的都城燕京,名为应试,实为考察金朝虚实。公元1161年 金国大将完颜亮率师南下,侵略南宋,22岁的辛弃疾为救故国,应时而起, 聚众两千人,扯起抗金复国的义旗。孤军奋战难成,他就率众投靠号称“太 平军节度使”、节制25万兵马的农民义军领袖耿京,并取得耿信任,当上了 执掌全军文墨印信的“掌书记”。攻莱芜、占泰安、克兖州,终进河南,占 据郑州,声势浩大。他在向南宋皇帝进表自叙中说:“中原人民屯聚蜂起,
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国恢复,共藉兵 二十万。”
辛弃疾在青年时代有两件盛传的英雄业绩,本身 即可为武侠故事。一是追杀叛僧义端。此僧本是辛弃疾 武友,辛视为亲信,但他却在关键时刻,窃得全军印信, 逃走投金,弃疾奋马持剑急追,终于斩义端于降金路上。
另一件则是义军叛徒张安国趁辛弃疾南归之际发 动内辽,杀了耿京降金,混了个知州官位。辛弃疾北归 闻讯,带领五十骑亲兵,闯入有五万大军的金营,手擒 张安国,同时让部下大喊:南宋十万大军到了。终使 被张裹挟入金的义军万余人,跟随辛弃疾南归,完成了 “挟安国马上,还朝以正典刑”,当时他还不过是个23 岁的青年,其壮怀其武艺,使人敬佩。
南宋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生爱剑。在他的 《剑南诗稿》中,可以看到不少他对剑之喜尚的诗句,这 一切直接影响了他的诗词的精神和气概。他“十年学剑 勇成癖”,“少携一剑行天下”,“负琴腰剑成三友”,把 宝剑视为与自身同样重要的至友。宋代其他诗人也是 “舞剑灯前”气“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斗” ®, “论诗 说剑”气国家兴亡之际“工文、善射、喜击剑”的文 士,一时甚多,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一种 崇剑尚剑的创作风格。南宋诗人刘克庄对《游侠列传》 中的人物,一一具名题咏,赞扬他们的高风亮节,这既 是对古代武侠的崇扬,又是对当代侠者精神的呼唤。
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话本”原是说书底本,有的是说书人自己在艺术实践 中不断丰富润色而创作的,有的是下层文人创作的。以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
事》和《全相平话五种》来看,不是描绘战乱时代的争斗,就是绿林好汉的英雄事迹。宋代两大京都汴梁、临安,都曾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都会。诸军武艺和民间拳社的发展,使武术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影响所至,宋 代说话中“朴刀”类和“杆棒”类成为除“公案”之外 "
最大门类。胡士莹先生的《话本小说概论》一书,记叙了一 朴刀些话本艺人和作者的史料,可以看出这些人都是喜欢演说武林故事的。
《王与之》条:宋张仲文《白獭髓》载:“绍兴间行都有三市井人,好谈 今古,谓戚彦、樊屠、尹昌也。戚彦乃皇城司快行,樊屠乃市肉,尹昌乃佣 书,有无名人赋诗曰:’戚快樊屠尹彦时,三人共坐说兵机。欲问此书出何 典,昔时曾看王与之。
胡先生引此笔记,只为介绍两宋说话人中有王与之氏,而从这位无名者 的诗中可以看出,王氏传出而又为三位职业不同的绍兴间行都人极爱演说的 话本,却是“兵机”。另一条《内诗纲》中,更可具体看到这些说书、编书 人直接从现世绿林争斗中选取素材创作的例证。
第八节明清小说中的武打艺术与侠者
《大宋宣和遗事》可以说是《水浒传》最早的底本,这部成书于宋末元 初的话本,其中着力叙写的都是武打较重的情节,如“杨志卖刀”、“智取生 辰纲”、“宋江杀惜”等。到元杂剧里,这些水浒故事中的武打片断,以短剧 形式大量出现,如《燕青射雁》、《燕青博鱼》、《武松打虎》、《病杨雄》、《一 丈青闹元霄》、《张顺水里报冤》、《鲁智深大闹黄花峪》等。关于黑旋风李逵 的戏目则更多:《李逵负荆》、《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大闹牡丹园》等,据
《录鬼簿》记载,有十多个之 多。元杂剧中,已把宋江三 十六人发展为~百零八将。 不少英雄人物较突出的个性 描绘,就是经过这些评话、 戏曲和书会才子的不断丰富 积累而由作家施耐庵的创作 的,最终成为千古不朽的名 著。《水浒传》的成书,自有 其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可 循,但一个重要的因素却往往为文学史学界所忽略:那就是武打艺术的发 展是《水浒传》独具异彩、是众多的梁山好汉活显起来的重要因素。
不只《水浒传》是如此,与它同时出现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封 神演义》等一批长篇章回小说,书中都有大量的精彩的武打描写,而且各具 特色。这些当然不都属于严格意义的武侠小说,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和武 术文化有关,和自古以来武侠诗、文和传奇的发展影响有关,和中国武术至 明代得到飞跃发展有关。明代以来,中国拳种器械空前丰富,而且理论著作 之多,又是前所未有的。如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剑经》,郑若曾的 《江南经略》,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程宗猷的《少林棍 法阐宗》、《长枪法选》、《单刀法选》,茅元仪的《武备志》,汪伯言的《白打 要谱》,王余佑的《拳术》等。在这个时代,大量武术专著的出现和《水浒 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以武打艺术描写为特色的长篇小说的创作, 绝不是时间上的偶然巧合,而有其必然的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的连环计、七擒孟获的战斗事件、诸葛亮的料事如 神、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的壮举、关羽的英雄气概、张飞喝退百万曹兵和 芦花荡夜战马超的神采、赵云长坂坡单骑救幼主的勇冠三军这些浪漫主义的 传奇描写,许多英雄就不会像今天这样鲜明和生动。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廛战,三打白骨精的火眼金睛,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
武打描写,又独具神采,它成了中 国特有的科幻小说的先驱。
这三部长篇,其武打艺术都 有各自的规律,简单的说,《水浒 传》写草莽英雄,市井豪杰,武打 逼真,很多武术招法、力度被直接 运用。传说施耐庵武功甚高,写 《水浒传》时曾让人谱画一百零八 位好汉,既琢磨他们的性格禀性, 又探讨其武艺招数。此传说恐有一定根据。
《三国演义》写汉末魏、蜀、吴三国纷争,以谋略、设计为其战斗内涵, 具体招法术式并不细致,然而气氛的渲染、前文后续的铺垫都做得很足。作 品中主要人物,都是在战争或武打中展现其性格和精神风貌的。《三国演义》 是根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创作的历史小说。作为史书的《三国志》 描绘战争与武打都极简略,如赤壁之战的记载,在《三国志》中就很简单, 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有了长达八回的篇幅,把这场战争渲染得波澜壮 阔、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孙吴内部战和两派 之争,处处突出孔明的作用,强调谋略第一、攻心为上的兵家思想。在双方 备战阶段,又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要害,写周瑜与曹操隔江斗智,曹操两次 派蒋千渡江劝降刺探,都被周瑜识破并利用,而周瑜每设一计,皆被孔明识 破,从而突出诸葛亮之智慧。作者完全据史以陈,写周瑜、孔明之斗智则全 是想象,在这场大战争的铺写中,为后世武侠小说树立了 “徘徊在历史与想 象之中”的典范。
值得提及的是赤壁之战在写金戈飞镐、水陆交攻的大战中,还运用了许 多闲笔,以抒情的笔调点染了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 的插曲。使整个故事回旋曲折、山环水绕,情致非凡。显示了作者写战争的 独到匠心。
以战争写历史,以武打突出人物的性格,正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中华民族对武术的崇尚和喜爱,通过高超的武艺,塑造了关公、张飞、赵云、马超、 黄忠等五虎上将的形象,才使这部以现实手法创作的历史题材的小说,赢得 了亿万读者。
然而《三国演义》这部以描写数百次战争为中心的历史小说,在写战争 场面时却完全背离了战场的真实。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都是以阵法为主。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阵法已经非常讲究。
武术文化与修身
浏览1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