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它表演话动

近代广东除了省、县运动会的国术比赛外,还有地方政府或武术团体举办的武术比赛,如

19469月,佛山鸿胜馆组织过一次学术比赛,由胡云绰主持。

7月,广州市举行国术搏斗大会。这是广州的强 举.参加者极为踊跃,各武馆健儿纷纷报名,分拳斗、剑击和摔跤三项。结果,赵仁获拳斗第一名,胡源获击剑第一名,功达获摔跤第二名(第一名缺)

194767日,在广州市中华北路省分场举行国际拳羲,并邀请武术名师表演。林耀桂、胡云绰、黄啸侠、夏汉雄、邓镐涛等均参加了表演。

194899日,市国民体育会开会庆祝“九九”体育 节,举行国术、西洋拳、乒乓球表演赛。

六、江湖卖武

江湖艺人的墟市卖武,既是近代广东武术的特色之一,又是武术传播的一条途径.假据记载,我国很久以前就有了墟市卖武的形式。许多有武功的民间艺人为了谋生,常常带领全家穿州过省,走街串巷,在墟市热闹之处摆开卖武摊子,表演拳术、器械以及气功、硬项,其中,有的是武术表演,有的是为了卖药,有的和曲艺表演混在一起,多数是为了养家糊口,直到解放初期,广东的墟市卖武还相当盛行,随处可见这种卖武的江湖艺人把武术的种子撤到城乡各地,对普及武术有一定的作用。原广东武术队教练马志斌在回忆自己的武术生涯时 说:“1942年回到了沦陷的广州,那时街道上经常专卖武摊子。卖武的锣鼓声一响,便把我吸引了去,只要锣鼓声不竭, 我便绝不会离开。有时看得入迷,连吃饭也忘记,连家人交带做的事情也丢在脑后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江湖卖武的普遍性和它对一般人产生的影响。

广东的江湖拳师是不少的,比较著名的大概要算广东的陈斗了,几乎走遍了广东各地,还到过香港、澳门。他边走江湖边卖药,并传授武术,门徒众多,至今遑福国内外。

第五节打擂台

1、民间的打搞活勖

打擂台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比武形式。设擂者或为了炫耀自己,或为了选拔人才,或为了庆祝节日,或为了其它目的,擂主在公开场合摆上擂台,迎战上台打擂的拳客,来自各地的拳师,只要取得同意就可以上台比试武艺。这种比武形式方便简单,不用事先报名,观看比赛也不收任何费用,来去自由。打擂台的胜利者可以得到金银、马、牛、绸缎或其它奖品,有些还戴上大红花薨马游街,一打擂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比武形式,总是吸引了许多观众,近代广东打擂之风盛行,城当各地举办过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种擂台赛,据传鸿胜馆创始人张炎曾在江门擂台上打败了赵老虎。另据记载,广东武术冢林世荣、林耀桂、王观土都曾参加过擂台赛并获得胜利,本世纪40年代,广州为了筹款赈济水灾,举办过国术擂台赛,塔光国术社的马德昆获拳术冠军。

二、蝉场斗殴

清末年间,粤人喜斗蟋蟀,用气遍及城乡,且有蟀场设立。五羊城内的蟋蟀场,计有芳村、五仙观、泮塘、西村等地,有些喜爱斗蟀的拳师也混迹其间,赌斗输赢,偶有不合, 酿成打斗,这是常有的事。

一天,洪学名师谭敏,南海人士,个子矮细,而腿法凌厉,有“落地生根”之誉,他笼着一只“黑炭头”进入五仙观蜂场,开盘应战,连胜两场,以为无敌,未几,有人放出一只金狮,颜色金黄,与“黑炭头”相比,覆量不相上下, 而颜色大异其趣罢了,谭敏抬头望去,蟀主是高大,其人身材 魁梧,武举人,当过千总,掌大指粗,有武功,擅爪法他以往多欺负平民百姓,甚至把人从平地里抓起来以取乐,有 人当面称他为“高大人”,背地里却叫他“高大”,谭敏与高大平索相识,但不甚来往,如今见他前来挑战,自当接受,而高大提出,要下注10两,共赌输赢,谭敏思索了一下,亦点头同意,于是抽出10两银子,与高大的赌注合在一起,这时,众们都挤在一起,来看热闹了,两只蟋蟀放进一个盆子里,斗蟀开始了。

两蟀埋后,不到几个回合,“黑炭头”被“黄金帅” 一揪一扭,然被抛出盆外去了,这时,高大喜形于色,便把赌注攫走了。谭敏意外失败,心有不甘,看见“黄金帅”还在盆里振翅欢叫,自鸣得意,于是竟把手里的耳草神进盆里,把那“黄圣帅”撩拨了两下。高大见状,无名火起,他一手抓住谭敏的头顶,把臂往上一荡,谭敏两脚离地,悬在空间,这时, 高大洋洋得意,谭敏强忍着痛苦,说道:“是好汉的,敢把我放下地来?“高大一松手,把他放了下来。

正当谭敏一脚着地的时候,他立即飞起一脚,朝高大的肋部踢去,高大獐不及防,立即向后仆倒于丈把之外,腰部剧痛,当他进入医院检查时,肋骨折断三支了。

三、罐、郎斗粕

民国初年,广州时兴棍法,尤以单头棍、双头棍、六点半棍和八卦棍醇较为流行,八卦棍中有两派一派是以西村戚光为首的大圈点棍法,一派是以邓龙为首的小圈点棍法。其不同点,是以棍端圈点的大小而别,但戚派认为圈点大则活动范围大,以气势猛烈称著邓派认为圈点小则刁钻善变,以灵活机智见长,为此,各争长短,议论不休。

当时有好事者某甲,存心看热闹,便有意挑动他们斗棍。 英甲首先对戚光说:“邓龙说他的八卦棍技法要比你的好,还根同你比试比试,可不知您敢不敢奉陪罢了。”是时,戚光在西村张皇庙开设武馆,门徒众多,亦颇有声望,他不明底蕴, 更不知是骗局,若不应战,就会失威。他说道:“邓龙这小子如此无礼,竟敢向老夫挑战,老夫有何不敢,只要他有胆量, 那就放马过来吧。”某甲既然得到戚光的同意,他便跑到邓龙的武馆那边去,对邓龙说道:“戚光师傅很想请你到他的武馆一叙,谈论一下棍法,但不知您肯否屈就? 邓龙是个心怀豁达的人,说道本人和戚师傅既是老相识,又是老相好,两相叙旧,共同研究,真是机会难得啊,经过某甲的一番撮合,都同意了,日期也确定下来了。其实,这种不知底细的 “相叙”,完全是由于某甲的挑拨和唆摆而成的,两位师傅有如堕入五里雾中。

约会的日期已到,这是5月天气,邓身穿蓝布长衫,手摇 摺纸扇,由一首徒扛着一根单头棍跟在后边,他踱田陇望着张里庙而来。这时,戚馆门人见状,便向戚师傅报告了。感光走出馆门,看见邓龙缓步而来,认为他确有胆量,两人相见时,互相拱手为礼,然后延入大厅,饮茶相叙,在茶叙时少不了谈论起棍法的长短,谈了一会儿,某甲急于想看热闹,他撤去粕凳,便请两位师傅比试了。

邓龙约50岁出头,身材高大,他本着研究棍法为目的, 不虞有他,便站起身来,脱去蓝布长衫,露出一套唐装衫裤, 端起一支单头棍。戚光师傅中弟身材60开外了,论气力不及邓龙,但他棍法娴熟,且德高望重,不便于轻易上阵,他只好一边吮着一根长杆谓斗,一边叫他儿子—戚松出场,戚松操起一根单头棍便上阵了。

比试开始了。戚松是个年青人,对棍法颇有心得,邓龙根法老练,交锋后,池用小圈点棍法取攻势,咄咄逼人,直把戚松逼到墙鱼那边去,使他陷于困境。戚光见状,极为不满,认为邓龙在他门徒众多前面竟不留一点面子,他一时气忿?竟把池手里的那支竹杆烟斗朝邓龙的头上敲去,邓龙遭此一击,火诈烧,想要发作,但他回头一想,身在戚馆,门徒环立,火拼起来,非死即伤,两无好处“为此抑压心中怒火,反而自觉迫人太甚,实不应当,于是立即放下单头棍,向戚光拱手旅礼,表示抱歉。戚光见状,自觉失礼,亦抱拳还礼,表示敬 意。此事就此收场了。

事后,当戚光和邓龙查明底邃,觉惜过来之后,大呼上当!想要找某甲算帐,而某甲已避而不见了。

四、轰动港澳稽的吴、陈比武

吴、陈比武是近代武术的盛事,也是一次由门派挑战的播台赛,至今仍为武林中老一辈人士所津津乐道.

本世纪40年代末期,香港《中声晚报》的一位记者林梦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太极拳的报道,除了描述太极拳的功法之外,并附带说了一句,“太极拳的掌门人吴公仪,欢迎与武林人士切磋”这篇报道见报后,立刻引起香港武坛的强烈反应。若干门派的武林人士纷纷致函报社,希望能与吴公仪较量一番。事后吴公仪否认说过“欢迎与武林人士切磋”的话,并要求报社作了更正。不料报社更正以后,反而在香港引起轩熬大波。舆论界都认为这是太极门人胆怯的表现。有几位武师还投函于另一报馆,向吴公仪挑战,也有人打电话到吴公仪府上,直接要求切磋。林梦虽再次撰文阐明吴公仪的本意,但在报刊上提出向吴公仪挑战者有增无减。吴公仪虚怀若谷,未予理会。

浏览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