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林梦在茶楂品茗时遇见白鹤派宗师吴肇钟及其得意门徒陈克夫和黄威凤。在谈论中彼此分析了白鹤拳的精华及其与太极拳的异同。座中有人提出想试试太极门的厉害,黄威凤认为陈克夫是白鹤派与太极门比武的最合适人选。第二天,林梦叉把葭威凤这番话在报上披露出来,太极门人方面颇有反应。 有人认为这场切磋如能实现,将是一件轰动武林的大事,于是为此极力奔走,但是香港法例严禁比武,澳门富商何贤获悉此事后,表示愿意一力担承,玉成其事,出面在澳门组织这次比武活动。所有门票收入,全部拨充善举。
吴、陈双方同慧比武后,何贤便出代表吴为华到香港, 在新光酒店与两派门人商讨有关比赛事宜,太极门方面出席的有吴公仪及其儿子吴大揆,另有太极门高手多人,白鹤派方面,吴肇钟没有出席,与会的是李剑琴、陈克夫及白鹤高手多人。会议由德蒿望重的鹰爪派掌门人刘法孟主持,吴公仪表示 为善最乐,把这场较量答应下来,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 最后拟定了比赛的人员、地点、日期、方式及有关规程。决定由太极门的吴公仪与白鹤派的陈克夫比武,采用自由搏击法, 招式不限,但不许挖眼与撩阴。一共比赛5个回合,每回合5分钟。如有意外,各安天命。
吴、陈比武确定以后,香港的大小报章均以头条地位刊出,成为轰动港九的新闻和市民的热门话题,太极拳和白鹤争的许多招式名称也成了市民的口头禅,当时的市民达到了“耳有听,圻吴陈;目有视,视吴陈,口有道,道吴陈”的狂热程度。比武双方投入了紧张的备战。陈克夫由陈月法当教练,每天在嘉路连南华会练跑步、打沙包、跳绳、游泳、练白鹤招 式;吴公仪则深居简出,除了每天练太极拳外,还请了一位精通白鹤拳的人回家,每天打几遍白鹤拳给他蕾,以期做到知己知彼,有制胜的把握。
比武前一个月,港澳两堆已开始为门票奔忙,都想一睹为快,但作力比武场地的澳门新花园游泳场却只能容1000人左右。比武前几天,痍门商店、客栈全部客满,来往港澳的数艘大船亦频频加班,疏导乘客。
吴、陈比武之后,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期。是日,澳门万人空巷,新花园外穿水马龙,热闹情形为数十年来所仅见。 为丁噗全见,插台搭在济冰池中央,富两层,四面环水,仅有一木拼通到台上,比武者登白便将跳板抽去。擂台底散布着。多个荷楂实弹的演门峦探,另外还有何贤的私人侦孤,保安工作十分产密。比武前先由著各艺人马师曾、红线女、新马仔、芳艳芬、梁醒波、同非凡等义唱,然后总裁判何贤升座。 钟声响,比赛开始。不久,陈克夫觑得个机会,一拳打在吴公仪的肩勺转之间,吴公仪连退数步,扑冏拦绳,并借拦绳反弹之势,一扑而出,起单党下,泳克夫闪避不及,给劈在鼻旁,立即海鼻两人交了一招后,立理转为游斗,不久第一回合给束。第二回合元始,双方互相起脚,但都踢不着,对手,在台上游斗了一会,台下忽然一阵大乱,原来是“花旦,工芳威芬看到紧张之处,突然晕厥,大家忙把她扶到休息室。总裁判何贤亦于此时鸣钟,宣布奏事结束,但没席宣布谯胜谁负,酝酿达8个月之久的“吴陈比武”至此告一段落。此后,白鹤派在中国酒家宴请吴公仪及太极派若干名人,白鹤派掌门人吴^钟亲自出面主持,吴公仪及其儿子昊大揆赴宴,杯酒言欢,气氛融洽。
由于何贤的慎重处理,严格说来,吴、陈两人只是各使了一招,一拳一掌,便结束了赛事,两派功夫均未尽量施展。虽然美中不足,但由于报刊大事宣传,引起了各阶层人士对武术浓厚的兴趣,对广东、香港、澳门的武术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等一大批新派武侠小说也应运而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第四章 广东武术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广东武术的来源
广东武术运动,源远流长,由来已久。由于中原文化不断南移与宋室南迁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广东的武术运动也相应得到不断的孙 充。据调查,梅县地耳的刁家教是从江西传来的,昆仑拳是从山东传来的,韶关地区的少林拳、七步拳是从河南少林寺传来的,广州的侠拳是从四川峨啊山传来的汕头地区的南枝拳和佛山地区的咏春拳是从福建传来的……
据上所述,广东武术有不少是从邻近各省传来的,传来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又由于广东地理、气候、人民性格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便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 例如,梅县地区有刁家教、岳家教、李家教、钟家教、朱家教等拳械,汕头地区有薛江仔派、刘凤山派、两仪派、罗浮山派等拳械,湛江地区有洪拳、儒拳,蔡拳等;惠阳地区有莫家拳、龙形拳、白眉拳等,佛山推区有蔡李佛、咏春、洪拳等,蟹庆地区有佛家拳、蔡李佛、咏春、洪拳等,韶关地区有少林拳、得家拳、洪家拳等,广州市是广东省会的所在地,历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除“洪、刘、蔡,李,莫“五大名家外,还有蔡李佛拳、侠学、龙形拳、脉春拳,等等。广州市是武术的加工场和集散地,有许多拳械套路都是从这里加工而传播出去的。
按照广东近代的拳种而论,大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广东土生土长的或经过长期实践和改造加工而成的,如 “洪,刘、蔡、李、莫”及蔡李确拳、龙形拳、白眉拳等, 第二部分是外来拳或名为“客家拳”的,如刁家教、朱家教、 岳家教、李家教、钟家教和昆仑拳;第三部分是“北派”拳朴如太极举、出举、躅小学、甦常等、八盘冷、华拳等。
广东五大名卷的产生,大概始于清初,形成于清朝中叶。 洪举的产生较早,它是由沃门会的秘密绢织为了反清复明所挖行的一种拳术。根烟陈铁笙的《少林宗法》所载: “吾宗之练 习拳术《洪拳》,乃爱丐岫怛存乎其司,诚话的肉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故吾人夙夜孜孜,以俟机会。”李家拳为新会李友山所创的一种拳术, 佛家奉则为新会陈远护所传。这两种拳术郑曷沸朝道光年间。
(约在公元18融年》所流行的,亦为蔡李代宗师陈享幼年师喜爱的拳术。龙形举、白鸟拳大概形成于清末,客冢拳和潮汕所流行的拳术,大概形成干清朝中叶。
民明初年,由于广阳李佩弦、郭子硕、黄爵珊等投身上海精武体育会学习,回粤后便推行了他们所学的鹰爪拳、螳螂拳、谭腿、功力拳、少林合战拳、少林五战、行拳十路、连拳五十路等精武会旌广的拳术套路。1919年广东精武会成立,聘请了许多上海精武会的名师,引进了不少外来拳种。1929年由于万籁声、傅振嵩、李先五、顾汝章、王少周等五人南下广州,开办两广国术馆,使罗汉门、八卦掌、太极拳、查拳、螳螂学等拳术得以在广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节 练武的阶层和练武的目的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是重文轻武的,武术被视为“三教九流”之列,一素为文人所不齿。在各地《县志》里,对中了文状元的人绘影绘声、应有尽有,对中了武状元的却轻描淡写,甚至只字不提,其轻武的情形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但当时练习武艺的仍然大不乏人。
在一般城里练武的人,以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居多。例如机器仔、三行仔、飞发仔、茶居仔、码头仔、黄包车仔(广州俗称:即指机械工业者、泥水、土木工人、理发业、茶楼服务人员、码头搬运工人、人力车夫)等等。他们练武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练得武艺,增强体力,找到靠山。因为逋过练武,可以结识不少人,职业上发生困难,可以靠拳友代为荐引,生活上发生困难,可以靠拳友暂且维持,住宿有困难,可借武馆暂为栖身之处。加入了武馆,好像有了个集体,不易放入欺侮。 在这些习武的人看来,武馆是靠山,拳友是生活的伙伴,他们把练武看成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在农村里练习武术的,以弱族、弱房者居多。他们受尽了大族、大房的欺压,想逋过练习武艺增强力量,借以攫脱大族和大房的欺压。但大族和大房的子弟,唯恐他们练武之后,强大起来,可能会采取报复行动,于是也聘请武术教头,日夜操练,以防不测。这样一来,在一姓之内,一'村之中,或村与村之间,往往形成对峙势不两立,一触即发。彼此常因争水利、争山地、争风水、争拼梁、争道路而造成矛盾激化,引起械斗,或伤或死,在所难免。所以许多村、族的长老都把武术视为异端,或严令禁止。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和氏族长老对子弟的练武并不制止,而是采取严加管教、提倡崇尚武德的积极态度,克服以邻为壑、好勇斗狠的不良风气,使一些地方的: 武术运动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
浏览1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