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汕头精武会
汕头精武会成立于1923年。是由广东精武会的组织者、易霸神技熊长卿和吴应彬、张快夫三位拳师到汕头创立的,会址设在金山街张公馆(现五福路小学)内当时曾举行了一次由本地名拳师参加的联谊会,意在破除樊篱,日后好做事,座谈会开得还算融洽,席上熊长卿表演技艺。吴应彬年近五十,精逋各种拳械,张快夫三十出头,擅长醉八仙拳术和八仙剑。后又聘黄爵珊当助理教练,他精通七星螳螂、六路合战等套路。
该会以武术为主,十分注重武德教育,井附设音乐、舞蹈、戏剧等活动项目。会员成份为工商界、职员、学生等,前后达万余人。武术授以精武会规定的一种套路。广州潮汕男、女校的分会,曾骋请教练到校教授潭腿和功力拳。后又成立澄海县东溪分会,由潮汕精武会派黄爵珊当负贡人。
1927年春,由于经费不足,吴应彬,张怏夫相继离会,由黄爵珊代理会务。同年夏天,黄爵珊收缩会务,赴上海精武会述职后出任广东中山精武分会教练,再回汕头定居。
六、几经透折的夏汉雄体育会
夏汉雄体育会创始于1924年,金初以“粤胜体育会”命名。会址设于广州市六二三诏及皮栏桥5—7号。门人多为工商界及青年学生。该会以锻炼身体、作育英才、阐扬国术为宗旨。由于求学者日众,乃增设分馆于惑爱中路壬癸坊6—8号,并更各“珠江国术社”。
1938年8月,广州沦陷,创始人夏汉雄(广东高明人) 阂开广州前宅香港,设馆于鸭巴甸街28号地下,沿用珠江国术社名义,令门教授柔功门国术。其间他曾挫败当地名师叶某, 此后声誉日隆,桃李益众。
年末,香港沦陷。爱汶雄结束社务,返回故乡。途经广州时,敌宪兵诱使他为日本人服务。夏汉雄宁死不屈,坚决拒绝,后得友人援救,才逃脱敌人魔掌,化险为夷。当时日本南侵,高明人民纷纷起来,以游击战与敌人周旋。夏汉雄向门人晓以大义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国机会,此其时矣”该会门人为保卫祖国贡献了力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夏汉雄返回广州,恢彩珠江国术社, 重新登记社员,报到者近千人。
1949年,夏汉雄去香港行医,授徒工作由他的儿子夏国璋继承,夏国璋尽得家传,创设夏汉雄体育会九龙分会。
1962年,夏汉雄在香港去世。由夏国璋掌理门户,并先后更名为“夏汉雄健身院”和“更汉雄体育会”。该会门人遍及台湾、杳港、澳门及美洲、澳洲等地。
七、顾汝蠢创办国术社
广州国术社成立于1929年6月。社长顾汝章,副社长王少周。教员有任生魁、刘景春、杨英侠(王少周夫人)等。馆址在广州市惠福东路国民体育会内。
1929年6月,两广国术馆被解散。广州热心武术的人士在惋惜之余,相与集资挽留顾汝章等北派名师,并呈请市政厅批准立案,成立广州国术社,推顾汝章为社长。原两广国术馆的大部分学员及机关团体之特别班一律照常上课,入社学习者达 300余人。女学员由杨英侠女士教授。该社每日从上午7时至下午7时分班上课。教授内容有六合掌、形意拳、八卦拳、少林拳、查拳、太极拳、蛉螂拳等各种拳术及刀、剑、戟等器械。 1936年,广东省体育会在广州市东郊公共体育场举办国术表演赛,广州国术社以技艺出众而获特别奖。
八,赖成己的珠光国术社
珠光国术社创建于1938年左右,馆址设在合浦(原属广东省,今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廉州。创始人为赖成己。
赖成己是合浦人,自幼酷爱武术,少年时学家传南拳,后随张茂廷专攻李家举、李家双刀、棍、把,兼习骨科。苦练多年,武艺大进,到广州仓边街开设医务所,在工作之余练功不懈。后又在李济深的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任医富及国术教师。 1930年曾专程往香港,为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治愈腿伤,从此声名大噪。当时广加国术活动十分活跃,荟萃了全国不少武林名师,其中包括“北方五虎”和“南方五虎”等。赖成己常与这些南北拳师相互切磋,期采众家,创编出“南蛇过洞”象形拳。这种拳意气神合一,气得手聚,刚柔相济,重意不重力,运动中处处带弧形,并运用圆圈劲、提劲、沉劲、弹劲、 崩劲等突发劲,犹如大蟒似动非劭,像静非静的状态。动作 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具药实战价值。
籁成己事师至诚,将师傅张茂廷接至广州供养。师徒两人常在中山公园、岭南大学及其它公众场合表演武术,甚获好评。
日寇沦陷广州前夕,赖成己全家离开广州返回故乡合浦, 在廉州开设诊所,以行医为业。他十分关心当地的武术活动, 经常邀集各门派拳师及武术爱好者座谈,交流拳艺。在他的大力提倡下,成立了合浦地区笫一个群众性武术团体"珠光国术社;积极开展武术活动。羟常组织人员到合浦、北海等地农村巡回表演,利用所福资金,免费开办了南拳、太极拳、剑, 刀、棍等国术班,为普及武术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40年至 1945年,珠光国术社受有关部门委托,连续6年举办了戴手套技击、徒手搏击和套路表演赛。
赖成己武德高尚,待人谦恭。他对门徒要求很严格,一贯强调“未学功夫先学德,德重于艺”,习武的目的是弼身自卫。与人比武,也以技折服而止,从不轻易伤人。他对广州和合浦地区的武术事业花费了很大精力,培养了不少人才。
九、傅振嵩建立广东太极联谊社
广东太极联谊社创建于1947年春,社址在广州市忠福西路 温良里毕公巷29号。社长是著名的内家拳大师傅振嵩。社 内设研究组、出版组,交际组、总务组和福利组。每天早晨授谭和操练,还出版太极书刊。该社成立不到一年,社员使发展到300人,在省、港、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广东造就了一批太极英才。螯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林朝珍、广州市武术协会的马日清、香港的孙宝刚都曾是该社社员,傅振嵩的儿子傅永辉更是一脉相承。广东太极联谊社对太极拳在岭南的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
该社常在节日或社团作庆时,派社员到广州青年会、民教馆、惠爱路、中山大学等她公开表演,很受各界欢迎。由于联谊社的努力,各种内家拳、太极剑、八卦剑等套路逐渐为南粤人士所了解、熟悉。广东太极联谊社在广州解放时结束社务。
十、回民塔光国术社
塔光国术社成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附设于广州怀圣光塔寺内。
光塔寺建于唐朝贡观年间,是伊斯兰教教友聚礼学经和回民习武练功匐处所。强身卫教是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所倡。回民在旧中国受大汉族主义者欺凌,更有自强、自卫、自尊的迫切感,因而尚武之风十分盛行。北派诸种拳术中排列首位的查拳,相传便是明末回民查密尔所创,在回族中广泛流传。
光塔寺的回民练武历史,远的已不可考。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先有来自河南的回民武师马锡福在寺授武,他擅长查拳与醉剑,来从学的回民子弟很多。著名的回民武师王少周于20年代末来广州,任教于两广国术馆和广州国术社,他也常来光塔寺传授查拳等武技。抗日战争前,回民武师马仰之、马惠泉(家林)等常到该寺礼拜和教拳。在广州作短暂逗留的过往因教教胞中也不乏武术精湛的高手,他们常会在此交流武术。 西时白发练武的回民为数不少,但没有正规组织。
抗战胜利后,热爱武圣的回民马惠泉、杨孔德、马明、保功达等人提议正式建立“塔光社”,并由马惠泉任拳术教授, 保功达、保少民、马展鹏任助教,免费教授有志习武的回族青年。参加者十分踊跃,居住在光塔路附近的一些汉族青年也要求学习,社员很快发展到100多人,其中回族同胞约占90%, 其余是汉族青年。塔光国术社除了授武以外,对团结回,汉两族青年起了一定的作用。
塔光国术社以武术为主,除了传习查拳套路、十路谭腿等基本功外,教授从谭三等名师处学来的南拳,如洪家伏虎拳、蔡李佛拳的十字扣打等。
塔光国术社还设有摔跤、拳击、举重、单杠等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厚逢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或其它重大节日,塔光国术社都举行国术晚会,表演拳械套路、对练、气功、硬功、拳术对拆、器械对拆、摔跤等项目。对普及武术和加强回民团结起了良好的作用。此外还有单杠表演,由已故的前广州市体委副主任马德光表演“连续大车轮”(直臂回环),这在当时是高难动作,堪称一绝,观者无不拍手称快。1946年,该社还参加过广州市国术协会成立大会的国术表演。
塔光国术社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1947年,广东严重水灾,该社参加了赈济筹款义演。在广州市国术搏斗大会的拳术擂台赛中,社员马德昆以绝对优势夺冠。
解放初期,由于助教人员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兼顾,练拳者日益减少,培光国术社便在无形中解散。该社不少成员及传人在解放后的全国各级武术比赛中取得莪好名次,成绩斐然。
浏览1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