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以及后来发挥《易经》思想的《易传》等中国哲学与武术的关系最为密切。阴阳五 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用来作为拳理哲理的依据,浑圆的天、空漾无垠的天象都 反应在拳技理论中。各派拳论都开宗明义宣布自己拳派的依据,不少拳派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周易•系辞》 云:“著之德,圆而神。"《峨眉十二桩》、《天地桩台诀》称;“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 唯妙于心。"对圆的认识和运用,既是动作的必然,又是中华先民们骋目遥望所观测到的天的形 象。在这浩渺空冥的穹隆中,又得到空的感受,斗转星移、日升月降、风雨潮汐,此中又蕴涵 着多少玄妙奠测的奥秘和取之不尽的启示!人生于天与地之中,“求圆占中”的哲理,也是太极 拳、八卦掌等拳派遵循的技法运动原理。被视为少林秘典的《罗汉行功全谱》一书中写道:“彼夫和风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 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 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坎,既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 于行功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文事者也。”这里除以天地自然论证文武必须兼备外,则以山川 风雷等自然变化来做武术技击变化之依据,把《周易》释自然诸现象之卦理对应之,既体现了 “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叉显示了少林派以易理析拳理的宗旨。太极传人之一,宋代程 璐有《四性归原歌》,指出人、我、物、天四者相通,从“天人合一”说明太极原理,可谓清人 太极拳论的起始。中国武术以人体应宇宙,这是最大的象形取意,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 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即是此意。象形取意,其所象之范围至大至微,大可以是雷电

—34 —

山岳,小可以是飞禽虫蚁,甚至想象中的神佛异物。如龙,就在中国武术多种拳法和器械中被 用来象形取意。从古至今的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 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 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 不利于健康。以技击著称的泰拳手为例,其正规训练从15岁开始,异常艰苦、残忍,如以木棒及铅球击 打身体、用拳脚踢击树木等,因此常常打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尤其 是体弱之人。虽然技击上较一般格斗略高一筹,但其代价却过于惨重。泰拳手一到30岁,身体 机能便明显退化,而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与此相反,真正的中国武术首先从养生开始,将“天人合一”作为习武的最高境界。为了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时候的习武者常像天法地、顺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 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 武术。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的内涵更加博大精深。通观整个武术史,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以自然现象创编武术的,明末清初的王朗就是其中 的一个。王朗曾在少林寺学艺,学成以后,经常以武会友,每每挫败,仰天而长叹,终日寻思 破敌之法。一天黄昏,他来到一处高粱田旁,在树下休息片刻,忽看见一只大螳螂攀缘树叶而下,无 聊之中,王朗以草秆逗引,只见螳螂轻舒螳臂,进退有度,擒纵得法,似深寓武术技巧,王郎 顿有所悟。于是,他抓住螳螂,拿回去仔细观察。日复一日,他从螳螂的自然攻防动作中悟出 “拘”、“搂”、“采”、“挂”等力的发挥。此外,以自然现象阐发拳理的例子也为数不少。如:王宗岳说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 大海,滔滔不绝世”,不仅说明了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也表明了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 气腾然"的内心活动,皆是以江海之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 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 风",也是以12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12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取自然界的物 象来喻拳势。“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谐、重整体的崽维特点,表现在武术 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 “心与意台,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台”。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 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应该看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 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 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中同哲学主张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一致。张载 肯定“天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诚致明“诚”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 这种“诚”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技艺超群。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 武术家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术完美的原因。

—35 —

四、阴阳辩证观与武术

(一) 太极思想与武术

《周易•系辞上》一书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 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朱熹也 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最初由五代至宋初的道士陈捶 传出,原名叫《五极图》。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 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动状态,也象征人的 生命起源。太极图图面黑色为阴,白色为阳。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代表阳中有阴, 黑鱼白眼则代表“阴中有阳”。古人认为:阴阳互不相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由此产生了万 物。据史书记载:陈挎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 放又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 敦颐所传的。太极图中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以此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 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互为所用的;同时也指出事物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事 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此外,太极图也表示事物是不停运动的,或者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 长,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阴阳鱼的鱼眼又是一个小太极图,这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划分阴阳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后来,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 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形成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 式。由此,太极也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化的思想内涵在 武术中的最好体现。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武术套路,并逐渐衍化发展为中华传统文 化中的一朵奇葩。比照太极图来看,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太极图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的。太极拳的动作圆活,招招不离弧形,式式都像圆形,使 整套动作圆转连贯、一气呵成。太极图也是置于平面圆形中,而且双鱼环绕,恰如练习太极推手时,两人双搭手的形态。练习中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不断变化,你进我退,粘边黏随,正符合彼阴吾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道理。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身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 是太极,所以《太极十三式歌》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浏览1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