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广东功夫名扬海外
海外同胞和喜爱中国武术的外国人士,都把中国武术叫做 “Ksyfn” 《功夫》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过去广东人把武术称为“功夫,他们飘洋过海,也把武术和“功夫”这个名岁胃到岛外。天氏日久,辗转相传,“功夫” 一词便不胫用走,在海外广为流传。
广东功夫何时开始传出国外,至今还缺乏考证。但照之史籍,还有蛛丝可还可寻。据《水经注•浪水》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番禺成为吴国造船和对外贸易基地。谖闻,权就武五年(公元四6年),交州(今封开)剌史吴岱派宣化从事朱应、 中郎康举出使扶南(今埔寨等诸国)。广州在唐朝时成为全国四大港口(广州、泉州、扬州、宁波)之一。末代在广州光塔街设置了番坊,宥些外国人携眷前来落户。边,明初治海居民町门由出港,前往各同进行贸易。清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 八月,“中国皇后号”商骑由美国开到黄捅港逗留四个月,进行贸易活动.
多年来我国与海外的交通来往和长时间的贸易活动,促进 了中外的文化交流。据史书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武术家陈元黄东渡日本,在保国寺传授武艺;戚继光著的《卷经》也传到日本,对日本开展武术起了先导作用。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已有人在海外传授武艺。据《海录》 和《息力大山等国》记载:“乾隆中,・有粤人期方伯者贸步于论(昆旬国,即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西北部的翊甸)。其人蒙侠,善技击,颜得人心。是时,尝有土番窃发,商贾不安其生,方伯屡率众平之。”说的是广东人罗方伯到了,昆甸国之后,一方面进行贸易,一方面保护贸易。他本人武艺高强,还向别人传授功夫。碰上歹徒和捣乱分子,便率领众人把他们打败“他的任侠精神和高超的武艺对当地无疑是有深远影响的。
到了清代,由于海运方便,广东人到海外贸易、谋生和传授武艺者日益众多.广东与海外武艺的交流也有了,些一步的发展。
第二篇广东近代武术史
(公元 1841—1949 年)
1841年英国殖民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存幕。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武术运动也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总的说来,它具有五个特点:1.广东武术开始向民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广东拳种流派继续增多。2.民间的武术组织自由发展,遍及城乡。3.武术活动比较经常,武术竞赛有了初步开展,大多采用自由组合、自由活动的方式进行。4.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武术起了积极的作用。5. 逋过武术活动,涌现出一批对武术运动作出贲献的杰出人物。
广东人民群众通过上述种种活动,谱写出一曲广东近代武术运动的历史篇章.
第一章武术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也是广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一百多年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由由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重斗争。 仅在广东一地,就爆发了多次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和反侵略斗争。在这些频繁而大规模的斗争中,民间武术起了得力的助手作用。
武术历来被人民群众视为锻练胡骨、强身比暴、保家卫国的一种手段,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也成为革命人民赖以战斗的一种武器。众所周知,无论是三元里抗英、寸金桥抗法,还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反清志士七十二烈士血洒黄花岗,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之际,还是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拿起刀枪干革命之时,武术都是革命者的得力助手,许多革命组织直接采用了民间的武术组织形式来积聚和训练革命力量,有些民间武术社团成了革命活动的场所。在短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反侵略斗争中,在枪械短缺的情况下,革命人民只用长矛大刀,甚至赤手空拳对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他们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诗。
第一节三元里吼声震天地
1841年5月30日在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人民武装抗英斗争, 是中国人民反帝的先声。这是一场“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的战斗,也是一场用冷武器战胜蒸武器的战斗.在这场惊天动地的斗争中,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5月29日,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到三元里抢劫行凶, 调戏妇女,当地群众立即奋起抗击,打死英兵数入。并联络附近各乡代表集会,决定联合起来对付敌人。30日凌晨,三元里附近103乡约5000义军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进攻。英军除少数留守炮台外,1000多人倾巢而出,战斗在三元里北面的牛栏岗展开,手持刀矛锄耙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不呼而集者数万人”。在栈斗的紧张关头,适值雷雨交加,英军火药被淋遍,枪械无法使用,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英国侵略军被打得鬼哭狼嚎,尸横遍督,这一位毙敌少校军官一人,士兵200余人,生俘20余人,缴获许多战利品,31日,三元里一 带人民将四方炮台团四围住,旌旗唳日,刀矛如林,杀声震天,英军胆战心惊,龟缩在炮台里束手待毙,英军代表义律派出奸细跑去广州官府求救,广州知府余保纯用欺骗威胁手段迫令群众解散,英军才侥幸脱出重围。三元里人民这次武装斗争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也充分体现了武术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斗争的领导人之一林福洋说:“夷兵俱有火枪大炮,而乡党只用长棍短刀,又何尝见夷兵之可怕,又何尝见夷兵之利害……” @ 他对三元里人民“长棍短刀”的威力和,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示赞赏和歌硕。
三元里人民向喜爱武术,早在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 前,就成立了很多“社学”,“团练”等组织。“社学”原是 “学人课艺”、“绅士讲睦”和“御盗贼”的处所。“课艺” 和“御盗贼”说明这种组织具有讲武的性质,是有武术活动内容的。鸦片战争时期,“社学”和“团练”编练义勇参加抗英斗争,在群众自发的反侵略壮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取得了半合法的地位。广州附近如番禺、南海、 从化、花县、增城等地陆续出现了许多反侵略的新“社学”。 十几万人参加团练。©其中以广州附近的升平、东平、南平、 隆平等社学较为著名。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广州东北郊及花县、增城一带240余乡农民,建立了东平公社,以进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它的任务是“……习戒备……农隙讲武” 即让农民利用农闲时间训练武艺,以备不虞。在反侵略的号召下,群众练武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武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当时广州纺织工人的武术活动也很活跃,有武馆几十间, 他们和打石工人一起,配合三元里农民给予英军沉重的打击.
在三元里武装抗英的领导人中,有不少是精通武术的拳研,其中较有名的是韦绍光。他以种菜为生,兼看山管墓,身高力大,擅技击,常在村中武馆与乡人练功。1841年5月29日, 英军窜扰三元里时,对正在祭社的韦光绍妻子李喜姿意调戏,韦绍光怒击英兵,村民群起相助,杀死英兵11人,其余狼狈逃窜。韦又召集衬民于三元古庙并联络各乡农民,于5月30日在 牛栏岗痛歼进犯之英军。另一位首领颜浩长,绰号“定拳长”,“以种田为生,身躯轩伟,目光炯炯有神……习武艺”。三元里酸役中他组织义军参加战斗,用长矛刺死英军少校军官毕魂。事后不愿为清政府效力,说:“生不到衙门,死不到地狱”,仍旧回乡种田,还有一位义军首领周春,武艺也十分高超?常穿铁锁鞋练功,他的妻子阿凤,幼年时便学得多种武艺,尤其善使飞铉,人们称她为“飞坨凤”。在三元里作战中,她手舞飞钻如流星闪电,打得敌人头破血流。又惯舞双刀,”法“双飞捌蝶”和“草上飞”,曾在当地流传。
综上所述,三元里人民平时就有类似武术组织形式的机构,经常练功和参加武术活动,而且是在武术师傅指导下进行锻炼的。练武术是讲忠勇、重义气的,当英国侵略者窃据广州,窜到三元里胡作非为时,当地人民群众激于义战,在当地拳师韦绍光、颜浩长等举起三星旗振臂一呼时,群起响应白纷纷拿起钩枪、大刀、二叉、锄头、藤牌等作武器与英国侵略者作殊死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如今在三元古庙里还留下这样的诗句:
三元里前声若雷,因义生愤愤生勇,家室田园须保卫,妇女齐心亦健儿,千众万众同时来,乡民合力强徒摧,不待蚊声群作气。犁锄在手皆兵器……“犁锄在手皆兵器”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三元里人民的顶天立地的革命精神,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他们同心同德地同侵略者作拼死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获胜的原因,当然首先取决于具有敢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先进思想和勇于保卫家室田的决心,而当地人民平时练 习武术、提高技艺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浏览1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