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广东古代武术的发展与传播

第一节广东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时代,“武与人俱始”。那时候,人与兽斗, 兽多人少,弱肉强食。人们凭着自卫的本能,运用智慧,战胜凶禽猛兽,成为大地的主人。在奴隶社会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彼此互相争夺掳掠,斗争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从人与兽斗转为人与人斗了,为了抗敌,为了生存,非武不克,非武不足以自保。武勇就是生命,武勇就是生存,武勇就是生活。不过“武术”这个词,当时还未见之于史籍。

秦汉统一时期,战争相对减少,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角抵和手搏之戏开始出现.据《古今图书集成•闺奇部列传》载“关索妻王氏,名桃,汉宋时人,有臂力,精通诸家武艺”,《三国志・刘封传》亦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 可见在汉代已开始使用“武艺”这个名词了,此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武艺的普及与发展,“手搏”、“相扑”、”角力”、“武艺”等名词则相继出现了。 *

唐武则天堂政,教民学武艺。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创 设武举科,考试项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简射、马 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公元13—15世纪,是中国宋、辽、西夏、金、政权宪后并立的时代,民族矛盾与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烽火迭起。宋朝承袭后周遗制,设置乡兵。“习武技”是乡兵活动的特点.此时,大量的拳术和器械开始涌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器的名舜都是在宋朝出现的。当时宋朝的边患此起彼伏,广大农村的老百姓“各居山寨,屯聚自保” @ 。为社为寨,抗击外侵的现象非常普遍,产生了具有民间武术团社性质的社寨组织。

据《宋史•兵志》叙述:“天禧间,广南东、西(路)有枪手。”这就是说,广东在公元1017年已有武艺高强、善用长椅的枪手了,到了公元1076年,“广、惠、循,潮、南、恩六 郡的枪手人数为14000人"。公元109年宋神宗下诏:“广、 惠、潮、封、廉、端、南恩七州,可依西路保甲,教习武艺“” 可见当时广东,广西的乡民都由枪手教习武艺的。

明朝建立后,出现了 “洪武之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武艺的勃兴。阮氏《广东通志》记载:在明朝初年“设武学教授生徒”这是官办的武术学校,目的是培养武备人才,学成之后,拨归地方任用,领取朝廷俸禄。这就是通过办武学的形式,为各地培养武备骨干。

明朝时,倭寇(日本海盗)为患,广东沿海,均受其害。 明朝建立不久,派朱亮祖出镇广东,在广州组织蛋户万人为水军,一方面抗击倭寇,一方面保护生产“《明史•兵志》有载“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粤东集蛋民习长牌,砍刀,而新会、东莞之产强卒。“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倭寇在潮州沿海登陆,劫撩民财,揭阳许多身怀绝技的武林豪杰., 组织乡党中的精壮者,抗亳倭寇,保卫冢乡。翌年,总兵向大 猷及广克巡抚使用粤东义军以击破三集于潮州及海丰一带的倭寇,当时揭阳许多武林义士都参加了这次平倭战斗。

清初的统治者为了防范汉人的反抗,曾多次下令制止艮间的练武活动,并派人纵火焚烧藏匿有明朝遗臣的寺院,对寺僧采取赶尽杀绝的措施,迫使许多身怀绝技的武僧流落四方。他们在民间传授武艺,结果反而使武艺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不及的。当时的民间武师无法公开教拳,便在暗中授艺;白天不能教拳,便在夜间传技。许多有志于反清复明的义士,更组织起秘密会社,如天地会、三合会、洪门会等. 它们都以传授武艺为手段,以推翻清朝为目的,时隐时现,对清王朝构成了严不的威胁。

闽浙总督常青的奏摺说;天地会“起会的根源,是广东有个姓洪的和尚,叫洪二房,同一个姓朱的人起的”,还要“务期不动声色,密查办理”云云。勤 清廷的缉捕令像雪片一样纷纷飞向四面八方。而天地会等秘密组织却如星星之火, 遍地燃烧。人民练武反清复明的行动,.是清廷所禁止不了的。

清朝初叶,广州的海幢寺有“广东少林寺”之称。其时住 持为函罡和尚。他原为番禺富家子弟,俗名曾起萃,明亡后遁迹空门,削发力僧。函罡和尚年青时曾走江湖拜师,精逋搏击之术,为了抗清复明,便在海幢寺广收门徒,日夕练武,并掩护反清志士进行活动。清军肃下两广时,函罡暗中派遣僧徒与反清志士联合抵抗清军,杀死清兵无数。清军统领一怒之 下,便欲火烧海憧寺,函悭获知后,只身乘夜把清军统领刺死,割其首级,悬于双门底(今北京路财厅前)的城墙上。

第二节 广东古代拳械套路的流传

到了明朝,我国武术有较大发展。拳术门派林立,各种器械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喊继光《纪效新书》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西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之拿,干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少林寺之根与青田棍法相兼,榻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容者。”由此可见,明朝的拳种和套路已成各家各派,名目 繁多。

其时,在南方也有不少拳械套路。据《小知录》记载: “使拳之家:日赵家拳,南拳、西渗、温家钩挂拳、张飞神拳、霜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拳、九滚十八跌、打挝拳,又有眼张短打破法、九内红大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一百三十教师相传,永臻妙际。”可见,南北拳的发展,到了明代已是鼎盛时期了。

广东五大名学一洪拳,刘拳、蔡拳、李拳和莫拳一的 产生和形成,大约始于清初和清朝中叶之间。与此同时,外省也有不少拳种传进了广东。比如,咏春拳与南枝拳是从福建传来的;刁家教是从江西传来的;少林拳是从河南传来的,揭阳刘氏拳是由安徽刘辉雄传来的;侠拳是从四川传来的:昆仑拳是由山东传来的。传进来后,经过多年演变,又因地理环境、 气候和居民性格的不同,产生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拳械来。

第三节南粤武林英豪

明清以来,南粤武林英豪见于史籍者大不乏人,以数拳为业者亦比比皆是。现列举数例分述如下:

张禊:字穆之,广东东莞人。好养啻,能诗善画,精技击,熟兵法.青年时代处于明末举恒动乱之秋。曾游历大江南北。明朝灭亡后,隐居于罗浮山铁桥峰,自号张山人,又名张铁桥。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南游广东岁浮山,曾与他有诗文唱和。张铁桥同岭南三大家、名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道兰均有交往。屈大均在罗浮山时曾赠诗曰:“……十五精骑射, 功名志沙漠。轴中发强矢,纷纷如雨雹章句耻不力,孙吴 (兵书)时间学. ”由此可见张穆的武艺是非常高超的。他精骑射,能发强而有力箭矢,又学习孙膑、吴起的兵书,是个有心报国的则血男儿。张穆有诗云:“……相逢少林他,剑法相传子。绕身若电光,声如风雨至。良丐名铜龙,雄鸡悍无比 (铜龙和雄鸡,均坦张嵌桥官养的马名》慷慨少年场,报仇兼雪耻。丈夫荀能军,市人亦可使。何听命于人,自损英雄志!立功良有命,英雄思战没。可借沙场中,少君一白骨。” 从这首诗中,可隐约看出他对明朝大将、兵部尚书哀累焕(广东东莞人)被崇祯皇帝冤杀无比悲愤。张穆曾在南方参加抗 清,兵败后而归隐。著有《铁桥山人稿》及《羊城醉赋》传世。©

季友山一说李有山(约1784—1844年),广东新会人。自幼练习拳僻。壮年云游四海,寻师访友。在河南居住了几年, 学习少林拳法,颇有心得。一天,有位拳师要与他比武。拳师挽的是一-限馔迎杖,李发山碇佑“一氾药木娓,苦斗之后,脸加干不以山后工那,李六味,深为人们斫效用。

上山中不时工新:应广家乡,壮馆片徒。跟辿习武的达几百人之多,一天,适值乡中赛神演戏,李友山偕一帮徒弟前往观看。这大,人群拥挤,水泄不通,徒弟们在前面为师傅开路*道时,乡人都尊称李友山为“李师傅”凡师傅过处,人们都自觉为他让路。但外来人是不懂得这条规赳的,是时,有个衣着华美、神采焕发的年青人带着一位十四岁的随从也来看热闹。那年看人看见李友山师徒一群人迎面而来,不懂得让路,因而遭到李友山的徒弟的吆喝。青年人感到纳闷,以为是来了大官,那蛀徒弟又喝道:"李师傅来了你还不让路,难道瞎了眼睛不成”青年人的随从忍无可忍,气愤地嚷道:“你们真是欺人太基!主人能够忍让,我却忍不下这口气,于是与李友山内徒众交起手来,主仆二人身手非凡,竟把几个徒弟推出去数十步外。李友山在旁看得一清二楚,不得不亲自上阵。彼此拳来脚往,过了两三招后,那年青人觉得李友山的拳法和自己的同出一撤,急忙跳出圈外,拱手说道:“住手!请问师傅,您是少林派的吧,尊师高姓大名?” 李友山把师傅的名字告诉他。那青年人高兴地说:“瘴来咱们都是同门出来的!”说着,他搭起衫袖,露出一行金刺宗。李友山看见后,知道他是同门的师兄弟。异地相逢,感到说不出的悲兴!

浏览1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