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畿状元排穗铺和黄仁黑
林德褊,字白庵,揭阳县人,自小天资豪爽,馆力过人.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考中了武状元,授二等侍卫,曾保护皇帝御驾热河行猎。
黄仁勇,海阳县人(今潮州、褐阳附近),嘉庆元年(公元196年)考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四、五聚武状元李威薨
李城光,字作根,广东嘉应长乐《今五华县)黄埔村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卒于嘉庆元年丙辰(公元1735—1796年)。
他身材高大,体格魁梧,力气之大,超乎常人。自小喜欢攻书习武,长成后文武双全,才华出众,精通经史,斫写的诗文;网格洒脱,气韵俊秀,颇受当时彦硕的好评口。
李域光考中秀才。他认为,大丈夫不仅要懂得文 事,也要恒得武备。所以他在攻读书史之余,从师习技,矢志练武。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很快懂得了武艺的精髓。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25岁的李威光考中了思科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02年),37岁的李威光应壬辰恩学会试,在试场中手提量达百斤的大关刀,使出浑身解数, 舞得上下翻飞,技法精妙,动人心魄,令观试者赞不绝口。在其它项目的考试中,他也取得优异成绩,结果高中了武进士。
殿试之日,天下武坛英杰荟萃于一庭。李威光武艺出众, 技惊四座.以至殿前赞叹、喝采之声,不绝于耳。在必试的刀、弓、石三个项目中,刀、弓两项已过,李威光名列前茅。 第三个项目是掇石。石重三百斤,要按规定的动作舞弄、举放。李威光把石举起后,不慎手一滑,巨石坠下。如果石头落堆,评分是要大打折扣的。他情急智生,出尽平生力气用腿向石身一顶,竟把那巨石顶了开去。这疾如雷霆的一脚,动作利落,气势不凡,御前评审认为是绝招,属于创新,并被钦定命名为“狮子滚球”。这一脚功力深厚,群英佩服,一直在乡梓传为美谈,至今不哀。李威光在笔试策论兵卷中又成绩突出,最后被钦点为该科武状元。
李威光中状元后,随即在帝都北京接受御赐甲胄等物,并被授予"头等侍卫,銮仪行走”之职,居宿于宫禁,作皇帝的近身保卫人员。后任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再调浙江黄严标水师中充当游击官,继而积功升迁福建省烽火门参将。其时东海沿岸地区,常受倭寇浪人的侵扰,李威光率勇清则,劲旅所至, 倭寇闻风胆丧,相率潜逃。马祖、澎湖诸岛及闽浙沿岸的百姓又得以复安。㉗
五、姚大宁高中武状元
蹴大宁是广东南海人氏,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幼年在私塾念书时即聪慧过人。与儿辈玩游戏,敏捷超众,练习武艺,日久功深,素为同辈所拥氯。23岁那年, 由武生参加乡试,得中武举29岁参加会试,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殿试,高中状元。他在考试时,马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都名列前茅。在笔试《武经》时,特了一篇对策, 不仅书法遒劲,而且文理通畅,词藻华美,寓意深远。他在试卷中写道,“慎固封守者,先事之防,教宁武功者,保邦之大”,宋后,他抒发了自己的心愿“惟愿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舞千羽于两阶,垂体嘉於奕祺。永怀士德,时叙九功", 对武略有卓越见识,名列第一甲第一名。一时传为美谈.
六,阳春榜眼李惟扬
清康熙壬辰年(公元112年),在北京武科殿试举行愚不久,一道黄榜在霆耳的锣豉声伴随下送到广东阳春县城,为李惟扬高中中式榜眼报喜,当时殿试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李惟扬高中榜眼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轰动了阳春,也传遍了广东各地。
李惟扬号修光,是阳春县岗尾堡乡人(今岗尾区龙岗大队)。从小爱读书,喜练武,对拳术器械勤练不辍,身体壮实, 力大如牛,胆识过人,不畏虎豹。箭术尤有独到之处。一天, 他看见一只花头鸭在远处的水田觅食,便弯弓搭箭,朝它射去,花头鸭应声倒地,众皆佩服.他的拳械表演极为人们所称道,李惟扬在28岁那年参加乡试,取得中式武举第一名(解 元),第二年参加会试,取得中式第一甲第二名一榜眼,季惟扬高中后,先在宫W当黄旗侍卫。后任福建延平城守别将,沔迁飘澎湖水师别将,最后升广东左右翼总兵官。
李惟扬去世巳经20。多年了,但至今其后代子孙仍保留他 当年练功的武器。据刘鸿健《关于阳春的体育文物》一文介绍,计有石弹丸三个,大关刀一把。大关刀重一百斤,是用生铁铸造而成的。
七、能文能战的馀庆解
徐庆超是广东花龄人氏。汰小劭练武,爰读书,"丰质伟岸,神采焕发“,乂智力过人,才思敏捷。少年时曾出游姑 苏,本拟回乡应试文场,因误归期,“文场报罢,乃试武场”. 比试时,晚弓射雕,扛举石鼎,轻巧利索,武经韬略,对箸如浣,取神武举的衔头.
翌年《乾隆六十年一公元1095年),徐庆超参加乙卯科会试,高中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嘉庆五年(公元180年)晋升为闽浙督标右营守备道光十一年(公元年)擢升为福建建宁总兵。
徐庆超历任军职4年,在戌马隹德之余,不辍文翰,锅 文章,善书法,广交游,振后进,力辨正通俗三体字,著《字 林便览》一书传世。在也晚年时,有一位叫贾晓楼的名士,给他画了一幅《春波洗砚图》,形象逼真,同工精美,远近流传,名噪一时。当时名士,争相题咏,积成一本朦厚的诗集。 有位诗人称赞徐庆超文武双全,写道:“人生学剑难学书,君其兼擅绰有余“。还有一首诗这样称赞他,
将军桓桓见英武,将军好武最好文,挥毫作势势飞动,奔良扶石追前踪,手林强弓射雕虎,摩更大岁空其辞,压纸还万钧宣,快戟长北鼓余翦。
徐庆超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去世,大约活了60 岁。
八、一代武风
1982年以来,饶平县通过文物普查,先后在地处山区的般洋区、建饶区、浮山区和沿海的海山区、东界区发现16块清代的练武石。大的重达250公斤左右,小的也有100公斤左右练武石两侧都有直径10厘米至11厘米的半圆凹形手孤石孔;有 的练武石精工磨制,表面光滑,且雕刻有凸卷云纹图案。
饶洋区刘大楼村的练武石是清代雍正年间武进士刘大力练武用的,它是半圆凹形手抓石孔的练武石。建饶区饶东乡和里洞村的两块练武石,是清代光绪年间武秀才江兴《字登山)习武用的练武石,浮山区东宫乡的四块练武石,是清代传眇、侍卫王二命、王三重、王三锡兄弟三人所用的练武石。
练武石是当时人们习武、练臂力和身体用的大石。练习办法:一种是人站八字马步,开始用两手抓住练武石的手抓石孔,在胯下来回摆动,然后顺势向头上方推举,使两手伸直托住练武石;一种是人站丁字弓马步,两手抓住石孔,用力提到前弓步大腿上,然后利用大腿助力向头上方推举,同样两手伸直托住练武石。可以锻炼气力和意志。
从饶洋区刘大楼村的族谱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祯善公十二世孙各大力,清雍正已酉科中式第八名武举人,癸丑科中式第五名进士,十三世孙名士煌,乾隆己亥思科由拔贡中式第四十九名举人,任安徽蒙城县知县署凤阳府同知,十三世孙名廷祯,乾隆辛卯科中式第六十五名举人,十四世孙名国标, 影隆壬子科中式第八名武举人;十五世孙名映春,乳名裁桃, 嘉庆庆午稗中式第六十名岁人,任贵州普安、安平、安南等知县,十五世孙名映华,乳名育李,嘉庆戌午科中立笫二名举人,道光壬午科中式第一百二十一名进士,任广州府儒学教授。按春、华二公同胞双生兄弟,又同科,亦一盛事也。
浮山区东宫乡清代王家三兄弟王三命、王三重、王三锡习武用功,后官至一金殿传胪二御前侍卫,朝廷表彰三兄弟功绩,特赐叫块匾额曰“兄弟同科”、“金殿传胪”、“御前侍卫”、“盛世英才”。可以看到,虽然先辈们摆是为考举人中进士而习武,但说明当时练武已相当盛行,真可谓一代武风了。沿袭至今,全县各区习武者仍比比皆是。
九、武科推动了武术的开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考试制度。由丁开设武科,大大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开展,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武术人才。在历代武试中式的大有人在。有关资料表明,从清同治十 年到光绪二十一年,广东中式武进士共166人,其中榜眼、探花落一人。
从《新兴县志》可知,新兴县在清朝共有武进士工人,武举人78入。揭阳县武科在清代十分盛行,从康熙五年至光绪十一年的220年间,该县考中武进士的有14人,考中武举人的有91人。这仅仅是两个县的情况,若全省计算,武进士、武 举人的人数则达数千以上,而武秀才很可能有数万人以上。 再就是民间的习武者,影响所及,更要远远越过这个数 字,由此可见,武科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浏览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