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术救国”的口号下,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官方和民间开办的国术社团组织纷纷成立,较为著名的有1931年成立的振武社、1933年成立的云南国术团及文山民间开办的“崇武”、“竞武”两家国术社、1934年成立的英武社和昆明市国术团、1936年成立的昭通国术社、1937年文山商会成立的“励武国术社”①、1940年成立的太极拳研究社等。
这些武术社团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 才、如1933年文山民间开办“崇武”、“竞武”两家国术社②,招收徒弟。竞武社,规模较大,场正面石墙上大书“练就钢筋铁骨,誓与倭奴拼命”的大标语。 教官为昆明人段蛟伯。备有各式刀、剑、棍等武器,练臂力的石锁、梅花坠、石哑铃、沙包等以及训练对打、对刺的器械。向社会公开招生,每期40〜50人, 学半年,每月交费滇币15元。共办了6期,先后有300多人参加。教学内容为: 首练基本功,有踢腿、挥拳、击掌、骑马当、弓箭当、运肘,循序渐进地传授各路拳法和器械术。拳法有三十手、十二路弹腿、小洪拳、八卦拳、练步拳、猴拳、六合拳、黑虎拳、插手、太极拳、八段锦等;器械术有棍、棒、宝剑、大刀、梅花单刀、梅花双刀、断眉单刀、断眉双刀、板凳等;还教双人和多人对打二对刺等战术。民国二十五年,段蛟伯传人李永松又于民众教育馆招生授徒。
1933年云南教育厅设立云南国术团,任命陈玉泉为团长兼教官,蒋勋培、 蔡荣森、张静和、窦府泽、马永亮、朱帽等武师也先后来此执教,为云南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
1936年,彭勤等人组建昭通国术研究社③,下设特别、专修、普通3个班共 170余人,特别班有50多名军人;专修班有各界人士、青年学生50余人;普通 班有70多名小学生。聘请朱理轩、高有华等人教授武术。民国二十七年,彭勤和特别班多数人参加抗日战争,在台儿庄一战,特别班学员大部分壮烈牺牲,彭勤负伤返乡。民国三十一年创办昭通县国术小学,彭勤任校长,聘高有华、孙泽波等为国术教师。
由此可见,当时国民办武术馆校、习武练武的热情之高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34年10月2日,《国术周刊》126期刊载云南人罗兰森、窦云溪的《读云南国术的鸟瞰》和陈正启的《云南国术现况的评议》,两文,中说:
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编:《文小壮族苗族臼治州志》第五卷,40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②文山县志编裳委员会编:《文山县志》,73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③ 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昭通地区志》下卷,308页,昆明,石南人民出版社,1999。
“云南人民,对国术之兴趣,非常浓厚……云南过去之国术表演会,往观者动辄千人,后至者几无立足之地。他如体育类比赛,则观者寥寥,数人至数人而已。……今者中央设馆,努力提倡,四海风从,皆知奋起,吾滇人士,自应追迹全国,一致猛省,作鸡鸣起舞之决心,习健身强种之宝艺,以为他日国家之后盾,雪除民族耻辱之工具,始不负中央倡导之苦心,发扬国术之真谛。”
193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至昆明更为滇黔武术史上的大事。在此前后,一大批内地武术家人滇,其中有陈玉泉、张金龄、买祝三、吴志清、王少舟、吴峻山、范之正、张方、杨英侠、张云雷、吴子荣、何福生、魏壮犹、关福全、刘峻山、张文广、王献忠、尹作圣、李元智、沙国政、马鸿志、朱建文、许水章等,为滇黔武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中央国术馆教务处处长,八卦掌名家吴峻山先生在昆明居住两年多,跟随其学习武功者人数众多。蒋勋培先生可谓得其真传者。遵循吴峻山将所学拳艺广传云南的嘱托,自20世纪40年代末期起,蒋勋培先生便开始收徒传授八卦掌。经过六十余年的辛勤耕耘, 弟子遍及国内外。正是由于云南国术活动开展的非常活跃,1939年,国民党政府正式批准云南为“国术训练模范省”。
与此同时,贵州的武术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民国元年(1912年)至1949 年,省外知名国术教官来黔教学,全省各地成立体育会、民教馆,均有国术教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颁布的《贵州省国民体育实施方案(草案)》正式提出:国术为国民体育之主要内容。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贵州省政府批 准成立贵州省国术馆,并修改了《贵州省国术馆组织大纲》,以提倡国术增进民众健康为宗旨,聘请国术专家、体育专家,教授国术,管理全省国术事宜。贵州 省国术馆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25日在贵阳市正式成立。同年10月修正颁布《贵州省国术馆组织大纲》、《贵州省国术馆办事细则草案》、《贵州省国术馆董事会会议规则草案》等发到全省各县。贵州省国术馆由省主席吴鼎昌兼任馆长,副馆长刘桂初,教官主任孙亚唐(中央国术馆毕业),教官有陈世华 (中央国术馆女生班教员)、桂俊杰(四川军官教育团毕业)、孔祥英(中央国术馆毕业)、郭青山(54师军官大队毕业)。贵州省国术馆自成立初每月拨经费142元5角。办有专修班、研究班、普通班、妇女班、儿童班,学生共计300余 人。贵州省国术馆成立后,先后在县以上建分馆63个,但大部分国术馆在几年间自行撤销。民国三十年(1941年),基督教青年会创办国术研究班一、二班, 聘请周本谓担任国术教师,教授太极拳、八段锦三十二功及刀、枪、剑、棍等国术套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滇黔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调研中,据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石天敬教授讲,武术馆校1958—1997年,仅云南省共建立武术馆、武校、辅导站、俱乐部等45所,培训各类人 员30万人。至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境内大小武术馆校近二百家。贵州 境内情况与此略同。规模较大的武术饵、校有沙国政武术馆、云南鸿志国术研究社、贵阳兴甫武术学校、昭通武术馆、滇南武校、石林武校、个旧鸡街育杰文武学校、民革中山武术院、昆明青龙文武学校、曲靖精武武术馆等。这些武术馆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沙国政武术馆、云南鸿志国术研究会、昭通武术馆等为代表的以业余训练为主的武术馆或武术团体。
沙国政武术饵是由誉满海内外的著名武术大师沙国政先生于1992年8月1日亲自创办的。其宗旨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优秀传统;传播沙国政先生精心开创的沙氏武术;崇尚武德、团结同仁、扩大交流、不断发展创新,促进中华武术推向世界;响应国家“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号召,利用武术运动为全民健身作出积极贡献。为满足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对中华武术及沙式武术的渴求,武术馆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武术培训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交流、表演,通过“沙国政拳法研究会”进行沙式武术的学术研究,提供各种武术教学的教材、文章、影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从各个层面来传授、普及中华武术及沙式武术。武术馆自开办以来,已辅导、培训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数万人次。在防病健身、自卫防身、提高武术德艺修养等方面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武术馆还多次接待来访的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塞尔维亚、泰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武术代表团或个人,互相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及研讨。武术馆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武术交流、表演、比赛大会,武馆历年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共获得的奖项有:第一名或一等奖30多次;第二名或二等奖15次;第二名6 次;第四名3次。集体太极拳获云南省老年比赛2001、2004、2005、2006、2007 年第一名。通过比赛既和武林同仁切磋了技艺,提高了水平,乂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浏览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