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对滇黔武术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拳种进行了个案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这几个拳种产生的历史源流、文化背景、文化特色,并对各拳种的技法体系、技击攻防以及个别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器械进行了文化解读。旨在探索在同在滇黔地域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拳种是否蕴含着相同的文化特色。

苗拳是指自古以来流传于苗族中的拳术。大凡苗民聚居之地,都有苗拳的流传及影响。由于苗族分布地域特别广泛,支系繁多,加之滇黔山高地险,交通闭塞,滇黔境内的苗拳也是支系繁杂,拳种众多。苗拳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苗族武功到底起源何时,何人创造,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很难考证。根据传说,许多苗拳都把苗族先祖“蚩尤”作为苗拳的创始人。不过,自唐宋而至明初,苗族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时,苗族武术套路日臻完备,一些流派逐渐形成,于是出现了 “张祖先师”之类的技击家。至清朝时,传承人渐渐明朗,有了确切的记载。套路及名称因地区或门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然其风格特点大体一致,寻根问底,同出一源。苗拳套路多以走“四门”,“工”字形或“八方”、“六合”为主。苗拳在民间流传广,流派和种类繁多。其中以拳术、棍术最为盛行,矛、刀、剑、耙次之,流星锤、鞭、铛等流行范围较窄。乂有竹条镖、棒棒烟等特有兵器。徒手乂分为粘功、拆手等几方面。苗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套路,如芦笙拳、芦笔刀等。由于苗拳分布区域广泛,种类繁多。本章以流传在凯里市的吴氏蚩尤拳作为个案进行分析。吴氏蚩尤拳是流传于贵州黔东南的一种古老的拳术。它源流清晰,风格独特,技术体系完备,技法特点突出,礼节及教门规矩上的文化内涵丰富,很好地体现出苗拳的技击特点与文化特色,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 从它的“两防一攻三变五合”立拳理念中也可以看出蚩尤拳防中有攻、先防后攻,防多于攻,体现了苗族人民机智、灵活、坚韧、勇敢的特性;反映了苗族在历史上长期受压迫,受歧视、不思扩张侵略,但求安身保命的民族心理特点。蚩 尤拳拳型奇特,兵器原始;动作干练,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发劲暴猛、出手狠绝。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性格刚强的民族特点。蚩尤拳动作弧度较小,多在身前和左右,小跳步也较多,一般是转身跳四方。这与苗区山地崎岖不平有关的。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深谷的地理特点。一些拳法也体现了苗族深受民族压迫,忍让对方而后反击的心态。蚩尤拳尤其注重桩功。高桩健身强体,矮桩强其武功,平桩适用断手实搏,这与历史上发生在苗区的械斗、格斗、战斗因地势影响,大都只能是短拳相交、短兵相接,因而其下盘必须稳当, 更多地利用上肢拳法的紧密来取胜有关。蚩尤拳的兵器别有特色,比较古老比较原始的兵器,器、械兼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古朴之风韵。

侗拳是指流传在侗族中的传统拳种。侗拳起于何时何人难以有个明确的记载。侗族先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入山采樵,都随身携带砍刀、杆担、镰刀、钉耙、锄头等工具,一旦遇敌临急时常随手操起农具为防御武器,后逐渐成为侗族武术中的棍、刀、钿等器械。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冲突与民族间的交流,丰富了侗拳技术体系的发展,并形成了月牙翼齿镖、侗族扫堂棍、勾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拳术和器械表现形式。总体说来,侗拳的风格特点是:步法以“四门”、 “田”字步为主,定势时沉静稳健,运动时招式连连;动作短促,快速有力;多 手法,少腿法;擅用桥手,腿不高发,暗腿为主。着重于T击成功,招招实用, 讲究后发制人,求准求狠,不重花架,要求灵活多变,手动足进,攻防兼顾,身法自如。整套动作短小紧凑,运动面较小,山地特色浓厚。桩功中马步桩为两步马步桩,拳型中的半握空拳、鹳鹰爪、锦鸡手,演练武术时的抱手礼也极具民族特色。侗拳月牙翼齿獴流传于黔东南州天柱县蓝田、芹香、老海等村寨,是道光年间贵州松桃侗族武术大师龙大正根据自己多年的习武经验,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狩猎习惯,为防敌、禽兽和健身创造了月牙镇。月牙翼齿键的造型独特,形似水牛角,是侗族勇武神力的象征,赋予武术师以奇异的神力。月牙键武术套路要求身械协调,动作威猛,刚劲有力,既准乂狠。表演时身械并用,呼呼生风, 似金箭离弦。月牙镇武术表演是老海玩龙队春节拜年活动的内容之一,深深地融入到百姓的风俗活动之中,成为节日庆典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月牙镇表演队走村串户、拜庙拜井水、钻家拜年、月牙镇表演、说唱吉语贺词、众人应声唱和等活动,实属以驱邪消灾为目的的傩仪活动的变异遗存。

傣拳是指流行在傣族中的古老拳种,是傣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武术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傣拳流行很广,几乎遍及云南整个傣族聚居区。傣族武术内容丰富,相传,傣拳有130多套。从派别来分有本地派(主要耍拳),汉族传来派(主要耍棒),缅甸传来派(主要耍刀),泰国传来派(主要耍短刀)等每一种派别都有其突出的特点及严格的程式,固定的动作图形和判断欣赏的标准。在西双版纳本地派中,乂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从实战来分可分为“花拳”和“武拳”两大类。花拳专供节日或庆典表演,武拳用于实战。 傣族武术技术特点突出。在演练武术时,几乎都配有乐器,武舞同练。把健身、 习武与娱乐融为一体。且多仿生拳术,象形取义。

沙氏拳是山东荣成人沙国政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通背拳、八卦掌、形意拳以及太极拳等拳法的基础上荟萃精华,在云南昆明创立的一种新拳法。拓新是沙氏拳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其闪光点。沙氏拳善于吸收各派各家技术的优点,特别是对内家拳的融合再创作。其精华在于:内外和一、神形兼备;奇巧多变、大气恢弘,很有韵味。沙氏拳中注入了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注重修养、礼仪的传承和提高。它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充实而严谨,已形成 一门学问一一沙氏武学。

总之,滇黔拳种山地特色浓厚,重下盘、少腿法,且多艺术色彩,创新拳种沙氏拳因受地域特色的影响也体现了这一特色。

第八章馆盛武兴:近现代滇黔武术社团及其武术的发展与传播

第一节近现代滇黔武术社团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军队与西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使中国有识之士看到骑射已远远不能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于是“请停弓马刀石武试考”①,称“今日练兵,非实由西学之必不可耳"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当时所提倡的“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③和“洋体育”的思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强种保国”的意识形态下,在“土洋体育”之争的交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民族的技击内容和尚武精神与兵式体操训练相结合起来, 既引进了西方的兵式体操,兴办了军事学校,又反对了那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于是,从1912年至1927年,一大批武术社团先后创立,构成当时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处于祖国边陲的滇黔地区同样沐浴着这股春风。

1918年,滇西首先成立国术研究社,并聘请了当时天津著名武术家韩慕侠的弟子王俊臣(也为当时知名的武术家)任教导主任。1919年,时任教育部总长的傅增湘咨请云南省省长:“窃查我国拳术,以国术技能之兴趣,引人人胜, 锻炼身体能使全体内外身心二者平均发育,为最好之运动方法。前经本部通知, 各校列为课外运动在案。本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暨召集各校长会议,多有请将中国旧有武术,列入学校正科者……原拟定之武术教材,简要易行,与体育要旨既不相背,于生理卫生亦无抵触,堪供学校体育参考之用。”力图将国术列入学校正

① 康有为:《请停弓马力石武试改设兵校折》,转自广东省南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海文史资料(第22辑)》,69页,1993。

②严复著,周振甫选注:《严复选集》,5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③ 孙文:《精武本纪序》,46页,转自《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17辑》,1992。

科中,并附有武术教材。武术活动积极开展。

浏览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