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腿部力量练习:为了提高腿部力量,腿上绑着沙袋在上坡和下坡上跑、 蛙跳、单腿跳或抱着小沙袋跳。
(5)灵敏练习:为了提高反应能力,采取躲避沙包的练习方法。方法是让伙伴用火柴盒大的沙包砸向练习者,随着反应能力的提高,被沙包打中的现象会大大减少。然后,即练躲闪乂练接收,再后练接收加还击。
(6)眼的练习:练武者,须三到,眼到、手到、脚到。眼到为先,眼调动手和身,所以练武者必须眼观六路。所以沙氏拳也特别注重眼的练习。练时用细线系棉球于梁上,高与口齐平。要做到用一个指头点打,要求练到一点即准。然后分别用刀、枪、佥k棍点之、刺之、崩之、打之,要出手准。练到一定程度后,再把核桃分别放到墙边、棋上、桌子脚上,用刀枪剑棍一点打即能碎。
(7)耳的练习:练武者还需耳听八方,听觉灵敏,随其响动而行动。方法是用细线拴住两枚方孔铜钱,悬于梁,高度与眼齐平,练习者站在中间,一枚铜钱在前面,一枚铜钱在背面。协助练习者用力击打前面的铜钱,要求练习者在铜钱从眼前荡过时,必须凝神注视,不许眨眼。协助者用力横击练习者背面的铜钱,练习者的头,随着铜钱的摆动一左一右轮换斜侧,让铜钱从耳边擦过,眼不眨,耳听其风。练到能听到铜钱来回摆荡,发出微弱风声,头就不必斜侧了。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心静、气稳、神凝(打斗时精神要集中)。
(8)下盘功夫的练习:沙氏拳特别注重下盘功夫。“身蹲者,其势必蓄;身立者,其势已张。”“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就是指要练好下盘功夫,手只管守,全凭脚攻。也就是脚下有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为了增加下盘功夫, 在高脚桌下面练功也是沙氏拳的特点。所以沙氏拳下盘极稳,以致在江湖上获得 “下盘沙”的美名。
3.技击理念
“与敌对打,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弓步前脚尖朝前内扣,防护档部。 要“上保咽喉下保肾,左右两胁中当心,手不离肘,肘不离胁,侧身对人,三尖对一,形成习惯,应对自如”;“要做到进退敏捷、起落有致、服务技击”。遇敌对打的总战术是:
你拳发,我拳拿,你拳不动我拳打。
来得紧,去得硬,不偏不架是个空。
中平本是拳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 高不拿,低不架,当中发拳敌人打。 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打人面, 四面八方都看见,拳本转腰练, 打蛇先伤头,打虎先伤爪, 急上又加急,打了还嫌慢。
拳对口中发,回来归肋下。
4.沙氏拳的创新
(1)以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博采众长为指导的思想体系
①拓新。拓新是沙氏拳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最鲜明的闪光点。
沙国政先生创拳之初,就不满足于传统武术的表现方式和内容,而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增益发展。其创新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既适合于现代竞技武术表演与符合比赛规则的要求,乂保留了传统武术的精华。集技击、健身、表演、竞赛为一体,使传统武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为传统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索了一条路子。①如1981年,他把数十年的习艺心得,根据形意拳传统的技术内容,按生勃制化、虚实刚柔等特点编创的一个对练套路,取名为“形意散手炮”。它的内容比较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这套拳较之传统的“五行炮”、“安身炮” 等对练套路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沙式通背拳在传统通背拳讲究放长击远、伸肩抡臂、大开大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寸劲短打的拳法和腿法,打人不见形,可以近身攻击,有很好的隐蔽性。通背散手对练,攻防转换编排构思奇巧,具有
(2)欧道生、郭振华:《沙氏武术的形成及特点》,载《搏击(武术科学)》,2011 (5),接近实战、生动活泼、意趣横生的特点。正是这种由于既开拓创新,乂保留了传统,使他的武术丰富而新颖,自成一格。具有造型美、健身效果好、竞技性水平高和技击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②博大。沙氏拳善于吸收各家各派的优点,特别是对内家拳融合再创作。形意拳的起式是集翟树珍、孙禄堂、姜容樵的三种起式为一体,别具匠心。传统的形意拳杂式捶只有六形,沙氏拳的杂式捶则在此基础上补全了十二形。①同时, 其拳术也融入了尚云祥尚式形意的内容。沙氏拳的八卦融合了吴峻山传人蒋勋培的八卦的内容。“拳法以应用为主旨。五行连环拳根据实战,握之为拳,伸之为掌,也就可以演变为连环掌,这是徒手演练或者搏击时应用。好比枪棍刀剑,都可以劈刺砍打,这是根据需要手势的变化而变化。简单地说,五行拳、相生拳、 相克拳、连环拳,都是形意之母拳。包括各种器械,它的变化无穷。从太极拳到形意拳,因为都是内家拳,有许多相通之处,谁克谁,全看习拳者是否刻苦,掌握拳术之真谛。”②沙氏拳的通背掌也是集修剑痴、刘智、刘光兴三家通背之长, 创编了葡萄满架六路串珠和通背七十二基本掌法。因而在内容、风格上有机的融合,形成了新的统一体。
(2)以结构严谨、体用结合、丰富多彩、完美统一为表现的技术体系
①奇巧。沙氏拳的精华在于:内外和一、神形兼备;奇巧多变、层出不穷; 连环不断、气势磅礴;刚柔相间、精妙灵活。它大气恢弘,很有韵味。如沙氏通背拳身法灵活美妙、手法、拿法细腻多变;下盘功夫稳固;腿法丰富;时而臂软如鞭的抖弹劲、时而排山倒海的爆发力、时而乂变为缠丝劲的劲力变化;随处可以看到八卦、形意、太极功夫的体现。③
②武用沙氏。武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养生、健身,二是技击对抗。 沙氏武术技击和健身二者兼备,既能用于实战性,乂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强调“学时有定规,用时无定法”。突出“后发先至”、“先发制人”、“快手连击” 等实战技击的特点;注重动作招式的快速变化、攻防转换及组合连接。因此,沙氏拳集太极之以柔克刚、通臂之凶狠泼辣、八卦之灵巧与形意之刚猛为一体,是一种集长击的腿法与寸劲短打的拳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实战技术。这种实战技术是不管是太极拳、通臂拳的技法,还是形意拳、八卦掌的技法,只要得机得势,都能最大极致地发挥自己的技术与实力。“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变无
① 欧道生、郭振华:《沙氏武术的形成及特点》,载《搏而(武术科学)》2011 (5)。
② 郭明忠:《武术大师沙国政传奇》,251页,载《滇公文丛第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③ 欧道生、郭振华:《沙氏武术的形成及特点》,载《搏击(武术科学)》,2011 (5)。
定势”。①
(3)以去伪存真、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来研究沙氏武术形成的理论体系
①沙氏拳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充实而严谨,是一门学问——沙氏 武学。
沙国政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武术理论家。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运用到拳理拳法的研究中去,对历代武术家的笔记、心得与中华武术古老的武术理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继承,并以现代科学的态度指导实践、 总结经验。
沙氏拳符合人体科学、美学、技击法则等,如沙式通背拳很注重下盘训练, 引进了形意拳三体式步、半马步等步形步法,将形意拳下盘稳固及爆发力强的长处与通背拳的上肢快捷灵活及抖弹劲有机结合,手到脚到、上下配合、劲力顺畅,克服了其所短,发扬了其所长。而“健身益气法”就是一个杰作。沙氏拳的每个套路都力求用心理科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力学和运动生理学去进行研究,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可谓是一呼一吸均符合人体科学,举手投足无不含有技击功能。②
②沙氏拳中注入了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注重修养、礼仪的传承和提高。
“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是沙氏拳创始人沙国政先生常说的一句话。他酷爱“四书五经”,并摘引“满招损,谦受益”告诫自己:要虚心;他写 “救困扶危、惜老怜贫”要求自己:尽量帮助别人;以“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提醒自己:要“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与朋友交,言必有信”,“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用这堂箴言督促自己诚实、守信、正直、淡薄功名利禄。
他学以致用,把先贤的智慧运用到武术中去。把“温故而知新”作如下注解:“武术基本功练不好,动作不正确,一切套路刀枪各兵器,均没有优美的风格、过硬的本领,不好看,不能用。”他摘引“熟能生巧”这句话说:“练器械时,初学顾了手、顾不了脚,顾器械更谈不到,身械协调更不懂,相反的,受器械的别扭气,如果熟练了,可以利用器械带动你。各种器械动起来有规律,有节奏,让各种器械能听你使用,达到此步,非功夫熟练不可。”
他明确提出:“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最可耻。”他引用“静坐多思己过,
①(明)唐顺之:《武编》,9页,转自邱丕相等编,《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② 欧道生,郭振华:《沙氏武术的形成及特点》,载《搏击(武术科学)》,2011 (5)。
闲谈少论人非”这句话,同时用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作为注解。他说:“人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不羡趋炎附势能攀的常青藤,要做悬岸傲然屹立的迎客松”。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