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摩渡江的众多说法中,关于水上飞行的功夫都是轻功一类的功夫,但是从佛教内 部的修证功夫上来看,应该是比轻功更深一层的圣者修习禅定所得的脱俗本领。而这种 本事是依靠不断地修习八圣道、八解脱分等所得的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 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神足通可分身自在往来、行事的特异功能,意生身、阴神阳神等 出窍也是一种神足通梵语mano-maya-kaya。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凉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 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 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中记载道:大慧又问道:“什么是意生身呢?”佛接着说:“所谓意 生身者,譬如人们心意识的作用,当它产生幻想时,立刻可以生起,自在无碍,所以名为意 生。当它变化时,自由去来,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但人们的意识,为什么能够如 此自由呢?因为以前的经验,变成了记忆,这一记忆在心中,就相续流注不绝,可以生起幻 想。意识本来是无形无质,不为身体的形相所囿,而为一身主宰的源泉。大慧啊!菩萨得 到意生身的境界,也是如此,在弹指之间,就可以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所谓如幻三昧之力, 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境变化等身,也都同时俱生。犹如人们的意识作用,外界一切都不 能障碍它。所以得了意生身的菩萨们,可以随着自己本来愿力所忆念的境界,而普度成就 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道的得自觉圣智善乐’大慧啊!修菩萨道的人,能得到这种无生 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而舍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的境界,得到了意生身, 达到‘得自觉圣智善乐这才是菩萨修行大方便的四法,你们应当努力求学意生身虽然佛说得很清楚了,但没有经过修行的普通人依然是无法体验到的,这其实 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当修到菩萨界时,肉体已经与精神相分离,精神独立地存在于宇宙 之中,就像老百姓心中所想像的神那样,化作人形,却可以穿墙而过,腾云驾雾,不受时空 的约束,来去自如,瞬息万变,下界救苦难,普度众生,但这时的菩萨依然还不是佛,佛是无 为而无不为的,而菩萨是有为的,因此菩萨还需要进一步修炼才能成佛,因此,菩萨界没有 脱离意想,还保持着人的思维,只是没有了肉身,脱离了生死,精神行走在宇宙间没有了障 碍而已。
第二节陈那论师的境界说陈那论师在《因明正理论》颂中说到:“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 无别。”陈那随顺世间哲理的基本观点,认为外在的境界是相似于影子的所量境,它之所以 产生是由于自体认识所得.陈那在能量和所量的基础上提出量果的说法,量果是所量所 推度出来的结果,也就是第三分自证分。这个理论依据是由没有外在的实境的相分经过 见分自体的所缘经第三分推度所得。而这个推度就是自证分,它能够识别见分所缘相分 的境,在三分说上依然没有提到外在的境界是实有的说法,而是更加细致的说明了心识 的活动范围,这对建立唯识学的三界唯心观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能量、所量和量果都是 实在的识体,它们相互之间依所量的境次第而生,由心识缘所量的境界经过自证分的推度 产生量果,它们之间是有生灭次第的。在凡夫对境的认识和圣者对境的认识比较中发现, 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区别的。凡夫对事物的认识有迷执,就如所缘的达摩渡江境是有邪 执的虚妄分别法,认识不到当下的那一刹那是分别心所得,所以才有了达摩渡江是外有的 境之说。而胜义菩萨已经认识到依他起的缘生法是没有自性的,是心意识的分别所得,是 故在认识量果的时候断除了依他起的遍计所执,认识到法界真如的实相,从而真正的得到 达摩渡江是心识所生的真实一分境界观,这归功于自证分的认识作用。
第三节 难陀论师的境界说难陀论师依据《摄大乘论》的“唯二依他性”而立见相二分。难陀认为我人唯有见分 和相分相互之间依赖而生。唯二依他说的是唯有见分依相分而生起,除此之外别无外在 的余物。从二分说的理论依据认识境的有无,见分的角度所要剖析的是心识是主观的能 认识外境的心识,它所认识的相分就是所要讨论的达摩渡江境界的有无,从依他的角度上 来说,所谓的达摩渡江境界是没有的,只有我人在缘外境的相分上所显示的一个达摩影 子,而这影子却是见分所缘才得以生起的,如果没有见分,那么所缘的达摩身体的相分也 没有主观所认识的对象。见分是依相分而起的,相分是依识体本生所变现的,这俩法都是 虚假的,不同于实有的识体法。《摄大乘论》说:“故有依他有体的境,而能缘心才生起;这 能缘的心体名见分,所缘的境名相分;二分俱是依他法。”这是见分和相分之间的关系,而 在二分说上所要阐述的是识是如何生起的,因为在二分的观点上没有提到还有其他的存 在,那么这见分缘达摩色身的相分的境的那一刹那是从何生起的呢?这是就要提到种子 的问题,唯识家认为一切见相分的生成和消亡都存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第八识具有 能藏和所藏的功能业用。二分说的观点相当于二元论的物质和人我的相互对立统一的思 想理路,有主观的能认识和客观的所认识的两个载体,是相互依赖的存亡关系,唯识家的 二分说提倡的观点虽然没有一个实在的外境存在,却指出了相分这一说法,是区分我人和 外在物质实在自体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四节达摩禅修境界菩提达摩所修的禅法基本特点是理行双运、定慧兼修,结合如来藏和般若思想,以道 德修养为主旨;以修心为核心方法。达摩的禅学思想具有理行双运、定慧兼修的特点。达 摩对佛教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谈。第一,达摩比天台宗人更早地提 出禅理和禅行统一观°从中国佛教一般的特点来看,北方重禅修,重定,南方重义理,重 慧。所以北方多出定学高僧,南方多出义学高僧。在佛教宗派史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天台 宗将南北方的两种不同传统整合起来,以止观双修统一南北方佛教°但达摩的禅学中,已 经实行了两者的统一。在理论上统一定慧的,达摩要比天台宗人早第二,慧能的定慧合 一,本质上是对达摩理行双运的发展。慧能强调定慧等,其禅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定慧等 学。定慧等的基本精神,不再把定慧看作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视为完全 等一的统一体,体一不二。具体可以表达为: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 即定之时慧在定。不是由慧发定,慧先定后,也不是从定发慧,定先慧后。这在达摩的观 点上更推进一步。第三,和中国哲学知行观的互动.中国哲学传统中有知行问题,经常争 论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等问题。达摩的理行观,在中国哲学的范畴中,也就是知行观, 但达摩的思路对于传统的知行观念来说是全新的。慧能的定慧等学之后,在王阳明思想 中形成知行合一的观点,这种知行合一论的遥远的启发,可以追溯到达摩,达摩经慧能而 影响到王阳明。
浏览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