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日久,可觉丹田发热,有时沸烫,及脐下腹部有微动,也有剧烈震动,渐渐地自然 可得到通三关(尾闾、夹脊关、玉枕关)的功效。练功至相当程度时(约三个月)一股热气 即冲出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后随即到夹脊关。倘有耐心练功不间断,再经半年可 冲开玉枕关。这样一股热气从后上转,盘旋头顶而下,由颜面至鼻,分二路而下,至喉咙会 合,由胸下至丹田。此时任督二脉已通,乃由后至前,循环流转,在练功时有明显的感觉, 有此现象时,应该稍停工作,听其流传,不久自停(约1至2分钟),即再继续工作。除此二 脉外,还有带脉(腰)练到一定程度时,它会依腰围而旋转,譬如左转三十六,右转亦必三 十六,很有规律。还有冲脉起于脐下,略于任脉并行,至胸间会合任督二脉,散布全身尚有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古称奇经八脉,这八脉平常闭而不通,只有练功的人能打通之。待 八脉全通,即四通八达,全身气血流行无滞,疾病就无从发生。至于练功日久,出现震动现象,为腹力充实之征。其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 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在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动力,自尾 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 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 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蒋维乔《气功静坐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瘗。“ 他总结有九种方法:系心脐中像豆子那么大,能治诸病,也能发生诸禅,因为息从脐出,还人至脐。又人 托胎之时,带系在脐,是肠胃的根源。诸如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脐下冷、上热下冷、阴 阳不和以及气嗽等,可以用意守丹田的方法治疗。因为“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如 果止心丹田仍觉痛切,可以移心足三里穴。若还不能止,则可以移心两脚大拇指甲的横纹 上,以愈为度。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疱疹、腹猝痛、两耳聋、颈项强等 七种病。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因为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多,“气强冲腑脏,翻破成 病”,心如缘下,则五脏顺而消化力增强,众病自愈。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不出三日、都能痊愈。不以病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悦,也能治病。偏用出息,可治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痰饮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 偏用人 息,可治憎寒壮热、支节皆痛、身体虚悬、肺闭胀急、呕逆气急等病。吹、呼、嘻、呵、嘘、咽六种息(或作气)治五脏诸病。六种息与脏腑的关系为“心配属 呵肾属吹,脾呼肺哂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J (俗称六字诀)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减坏息散诸阴 膜,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症结肿毒,持息治战动不安,和息通治四大(地 水火风)不和,补息补虚乏。善用此十二息,可以遍治众患。
禅修功法基础备六项备六项是进行禅定修习前的基础。这六项是——持戒清净、衣食俱足、闲居静处、断 诸杂务、人欲知足、近善知识。分述如下:持戒清净:戒者,禅门的道德规范及修习者应遵守的戒律。归纳起来就是四个方 面: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衣食俱足:修习禅定,必须是衣食无忧,这样才能安心修禅,不为生活所发愁,当然 出家的和尚要有衣食供养。闲居静处:修习禅定的地方,最好是昼无人、夜无声之安静之处,最好是要远离野兽 虫蛇、怨家仇人,疾病瘟疫,同时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当然,所谓“大隐隐于市”,只要 心静意诚,在闹市区同样也能修习禅定。断诸杂务:修习禅定,必须要心静,修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断掉一些不必要的繁杂 事物,尽量将当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完,了结杂务心事,使心净意纯,专心修禅,这样才能很 好地入定。人欲知足:修习禅定,不可多欲、事事不完足,这是修禅的一大障碍。知足常乐,是 修禅的最佳心态。近善知识:修习禅定,最终目的是生“慧”,而要使人获得大智大慧,就必须亲近有道 德有知识的人士。
调五事修禅之初,调“五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调五事是——调饮食、调睡眠、调息、 调心、调身,分述如下。调饮食,修习禅定,在饮食上必须做到不过饥过饱,不食不干净、不宜食之物。“食 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闷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调睡眠,初修禅定,不可放纵贪睡,但又不可刻意减睡,而是适量而睡,睡醒即起。.调身,修习禅定,要保证有充足的体力,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伤 身。在坐禅之时,姿势要安好,不可过度紧张,亦不可过于松弛。调息,修习禅定,须将呼吸调练到“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 情抱悦豫”的境界,佛教称此种呼吸为“息相” 调心,修习禅定,入定前心要做到“不沉不浮”,即坐禅时意念不要飘逸浮动,这样会 引起身体不安;也不要昏暗无知,头脑低垂,这样身无生气。人定之后心要做到“不急不 宽”,即入定后不要摄心太猛,这样会出现头痛、胸痛。若是发生此症状,便要放宽心,意想 身中之气流向下身;也不要任心过度,这样会由于意志散漫而出现倾倚曲屡、口中流涎或 者是心暗晦不明之症状,若是发生此症状,使要敛身提念,令心住一缘。
弃五盖五盖者,修禅之障碍也,进行禅修必须将之弃掉。这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 盖、掉悔盖、疑盖。分述如下:欲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贪求食、色、名利、权位等念头。瞋恚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由于别人有负于自己而产生的愤恨、恼怒、报复等念头。眠盖: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睡欲。悔盖:掉有三种:身掉——不喜修禅,想游走戏耍;口掉——谈天说地,歌吟辩论;心 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悔有两种:一是知道生“掉”之后而懊恼不安;二是心理负担 沉重而悔恨怖畏,负疚悔罪。盖:疑盖有三种,第一疑己——怀疑自身素质低劣而非修禅之人;第二疑师—— 怀疑。业师无功而不堪教徒;第三疑业——怀疑禅修不行而见异思迁。破出四相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执当下不究竟之我。人相:认为自己是独立体。众生相:人我界限截然分别,无慈悲心。寿者相:执寿命、贪爱命。此四相皆是修习功法的究竟障碍:成、住、坏、空无不是梦幻泡影般的变化着,勿忘生 活中的借假修真。五眼肉眼肉眼为先天之肉身之眼。能见的视觉距离、范围相当有限,太过黑暗或强烈的光度, 过遥过微都非肉眼所能适应。《涅槃经》云:“天眼通非凝,肉眼凝非通「《法华经》云: “清净肉眼,乃以受持法华经修行之功德而得,故能遍见三千大千世界也如果能得此中 功德之眼,便能于物质世界中自在地观察,而不受距离、体积、光度的限制天眼《大智度论》云:“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 天眼有两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涅槃经》云:“天眼通非凝,肉眼凝非通。”所谓天 眼的功能,是指通过修炼达到一般肉眼所不能见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离、明暗的限制 外,也不受遮隔隐藏或通透显露的限制,它不需通过光影的反映,而是精神力的反射或折 射作用。
慧眼慧眼具有照见诸法实相,空有不二之智慧。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缚,离五蕴、出三界。 而罗汉所具的慧眼是无我、无执的。《无量慧经》:“慧眼见真能度彼岸。”法眼法眼为能见万法的本性——法性,亲证诸佛法身之一分,乃至多分,略解佛法者也称 具有法眼。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它非色、非无色,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 相;《无量寿经》:“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无我有,离法我执,证法身,得法眼,不为生死所 困,称为法眼。佛眼至于佛眼,具足前面四种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体,也就是大圆镜智的本身,又 称为大圆觉,也称为无上菩提。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 相。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六通六通是指六种超越物质障碍,自由无碍之能力。即:1.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 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2.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 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3.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 之音声4.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5.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 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6.漏尽通,断尽世间一切见烦恼,不受生死束缚,来去 自如,故名漏尽通。四誓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 转法轮、七者诸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因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求忏悔。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 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浏览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