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精神活动与物质功能的统一。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刺激可以导致脏 腑功能的变化,诸如喜(惊)伤心、怒伤肝、忧(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等,反之,脏腑病变也会引起人的精神活动异常。根据上述中医整体观和综合 观理论,古代医家进一步提出“精、气、神”人体“三宝”的观点,并认为三 者一体,相互依存。这些理论与观点在几千年医疗及养生实践中显示了广泛的 有效性。对于武术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而言,我认为主要解决的是武术医学中的 经络理论体系。武术经络学说是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医学理论 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灵 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就 是说,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经,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 动经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延缓衰老的 作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如八卦掌的 “行桩”练习,以活动下肢经脉而达到增强健康的目的。点穴术,通过对患者病 伤部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将真气输入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 到治疗的目的。总之,武术与中医长期相互融合,中医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 术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
5.3武术生物力学理论创新
武术生物力学是研究武术运动中人体机制规律的一门学科。武术生物力学
是武术运动中重要的基础自然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武术运动中 的力学特征,确定武术运动的技术原理,为武术运动的技术动作提供必要的力 学理论知识,同时也提供改进武术技术动作中必不可少的力学依据。武术运动,无论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竞技武术都离不开人体自身的活动, 都是在自身的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完成的,都必须遵守力学运动的客观规律。 在武术套路中有“动、静、起、落、站、立、转、折、缓、快、轻、重”等技 术要求,可以看出在武术套路中对人体的力量、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 这些动作都必须遵循生物力学的要求去完成。如武术运动中讲究的“劲力顺 达” “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这正是武术动作运用力学 原理的具体体现。就武术生物力学理论创新而言,首先要解决武术运动训练或教学中如何把 握每一个动作的力学原理,并能理解或讲解清楚。武术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 是一种“以巧斗力”的运动。所谓的“巧”就是要善于动作力学的基本原理与 方法,特别是在训练或教学中单纯的模仿动作,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 不行的。因此我们要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要领, 并理解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知识,就会很快掌握动作,少走弯路。可以说虽然 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有部分被运用到运动训练和教学当中,但是运用还远远不 够,我们现代许多教材中对每个技术动作的攻防含意还无法用生物力学知识来 解释清楚。因此在武术科学研究中,在运动选材方面充分运用生物力学原理, 对于武术运动的科学化、规范化都将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其次,武术生物力学理论创新要充分运用生物力学基本原理来研究武术动 作和技术。武术运动的技术和动作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因此, 对武术技术和动作充分运用生物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 间的特征来描述运动员的身体或各个环节的状态变化,并利用各种方法测出武 术运动员身体或各环节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各种运动参数, 研究其规律,为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武术生物力学理论创新要注意运用生物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 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记录动作特征和进行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对于武 术技术和动作而言记录每一个技术动作显得极为重要,这不但是研究武术技术 动作的根本,而且也是完善武术技术动作的根据。我们通常运用直接观察动作 法、直接测量动作法和光学仪器记录动作法。而对于记录或测量到的数据而言处理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数据处理 就是把收集到的许多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便找出它们的规律性和相关 性。为了便于工作或者分析比较,甚至于要把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绘制成各种 图表。
5.4武术心理学理论创新
武术心理是研究武术运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运动心理学的一 个分支。主要任务是剖析和研究在进行武术运动中人的心理过程的规律,如感 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注意、意志、情感的特点和它们在武术运动中 的作用,并进而研究武术运动中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还要研究武术教学、 训练、竞赛、继承、发展中的心理学问题。武术的套路运动成千上万,技击技巧与击法也是千变万化,技击理论也是 源远流长,要高质量地完成一套武术竞赛套路或者自如运用某种击法,没有器 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高度的协调性和准确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套路和对抗的各类 动作要做到手、眼、身法、步法和识、胆、气、劲、神的内外结合,均需要在 动作的方向、幅度、速度、劲力和时间上的恰到好处,达到心、意、气、力、 形的高度统一;系统从事武术训练,能发展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提高完成各类动作的精确估量。因此.武术运动无论在教学活动还是训练活动 中都要培养修炼者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运动者的想象力、智力和心理反 应能力。武术运动员经常伴有鲜明的情绪体验.在武术活动过程中,由于学习目 的、组织教学形式、内容难度要求、运动负荷大小以及当时运动员的生理、心 理状态的不同,均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及其复杂的情绪变化。这种体验和 变化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的好坏。由于武术高难动作的成功可使人精神振奋产 生增力的情感,由于“演练状态”中武术意识的充实,得到表扬,这不但町以 增强演练者的心理愉悦程度,而且也可以减缓疲惫感。这些盛情体验有利于运 动训练效果的提高,同时也增强演练者的心理耐力。武术运动中只有加强运动 负荷,充分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 发展。武术运动中对心理要求较高。特别是对记忆力的要求更高,这与武术项 目的种类有着很大联系,要掌握各种技术动作,只有在正确识记的基础上才可 以谈提高和改进。只有了解了动作的技术特点和动作要素才有可能谈到改进技 术动作,提高技术动作。记忆力是从教练员或示范者的讲解示范中初步形成表 象开始的,经过实践模仿,随着练习次数的累积,动作表象逐渐形成,记忆范 围也随之扩大,这时,记忆动作不仅是路线的掌握,而且更强调的是动作的劲 道、节奏、精神、风格的理解和体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才能 获得,运动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就是武术运动中特有的“器械感”。运动员在演练器械时必须要有器 械感,这是一种专门化的心理品质。优秀武术运动员对器械的长短、轻重、运 行过程中的速度和劲道均有精确的反应能力,能够做到内外合一,身械合一, 动作协调,使动作达到一种升华,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这种心理因素是长期 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也是一种心理定式。此外,形成准确而清晰的时间和空间知觉对武术运动员也很重要。在完成 各类武术套路动作过程中,运动员完成种类动作必须凭借视觉、动觉和辨别自 身在场地上空间位置和自身移动的方向,从而调节动作幅度和步法;要判断本 身动作的节奏,有赖于运动员精确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它们是种分析器, 特别是视觉、动觉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武术心理学理论创新首先要考虑到武术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的建立。武术 动作的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武术动作的表象是指对已 经学过的武术动作形象在头脑中再现。概念是反映对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武 术动作概念是对武术动作本质属性的概括。武术动作表象和概念是学生技能训 练中的活动定向,它是对活动方式“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 一种反映。在武术技能训练中,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和动 作概念是形成武术技能的首要环节。同时,武术动作的表象是通过视觉表象进 行的。在武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示范者的示范动作就是视觉表象形成的基本 途径和首要条件。同时也可以说学员在掌握武术动作概念的过程,示范者对动 作的示范讲解的影响下通过肌肉活动领会和通过大脑的调节来掌握的,是随着 训练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精确起来的。
浏览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