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1.调身于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2.身体的动作,有 行、住、坐、卧四种威仪。3.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必须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 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人静。4.到人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 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人坐。5.身安心正、不偏不倚、吸清吐浊气。所以在坐前,应 预先把它调和,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身相调和。初入禅调息法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 时则鼻中出人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口, 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 守息则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 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 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 是调息相也方便行五夫修止观,须具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 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一切善法,欲 为其本二者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夜后夜,专精不费,譬如钻火为热,终不休息,是名 精进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间为欺诳可贱,念禅定为尊重可贵,若得禅定,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 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是为可贵。故名为念。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 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 是分别,故名巧慧。五者一心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定慧功德可尊可贵,尔时应当一心决定,修 行止观。心如金刚,天魔外道不能沮坏,设使空无所获,终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 先须知道通塞之相,然后决定一心涉路而进,故说巧慧一心。经云:“非智不禅,非禅不 智”,义在此也第六节修止观者有二种一者于坐中修,二者历缘对境修。
于坐中修止观者:于四威仪中亦乃皆得,然学道者坐为胜,故先约坐以明止观。略出 五意不同:一、对治初心粗乱修止观。所谓行者初作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观以除破 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故云对破初心粗乱修止观。今明修止观有二意:一者修止,止有三种:一者系缘守境止。所谓系心鼻端、脐间等 处,令心不散。故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着锁二者制心止。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弛散。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 故汝等当好止心。”此二种皆是事相,不须分别。三者体真止。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之皆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 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如经中云「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 门。”行者于初坐禅时,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念念不住,虽用如上体真止,而妄念不息,当反 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则无有心。 若无有心,则一切法皆无。行者虽观心不著,皆无所有,而非无刹那任运觉知念起。又观 此心念以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尘相对,故有识生;根尘未对,识本无生。观生如是,观 灭亦然,生灭名字,但是假立。生灭心灭,寂灭现前,了无所得,是所谓涅槃空寂之理,其心 自止。《起信论》云:“若心弛散,即当摄来往于正念°是正念者,当之唯心,无外境界。即 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J谓初心修学,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发狂。如学射法, 久习方中矣。
四者修观有二种:一者对治观。如不净观,对治贪欲。慈心观,对治瞋恚。界分别观, 对治著我。数息观,对治多寻思等,此不分别也。二者正观。观诸法无相,并是因缘所生, 因缘无性,即是实相。先了所观之境一切皆空,能观之心自然不起。如经偈中说:“诸法不 牢固,常在于念中,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其心暗塞无记瞪懵,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 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是则略说对治心沉浮病修 止观相。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随便宜修止观。行者于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沉,故修于观照,而心不明净,亦无法 利,尔时当试修止止之。若于止时,即觉身心安静,当知宜止,即应用止安心。若于坐禅 时,虽为对治心浮动故修止,而心不住,亦无法利,当试修观。若于观中,即觉心神明净,寂 然安隐,当知宜观,即当用观安心。是则略说随便宜修止观相。但须善约便宜修之,则心 神安隐,烦恼患息,证诸法门也。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所谓行者先用止观对破粗乱,乱心既息,即得人定,定心细 故,觉身空寂,受于快乐;或利便心发,能以细心取于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虚诳,必 生贪著。若生贪著,执以为实;若之虚诳不实,即爱见二烦恼不起,是为修止。虽复修止, 若心犹著爱见,结业不息,尔时应当修观,观于定中细心。若不见定中细心,即不执著定 见。若不执著定见,则爱见烦恼业悉皆摧灭,是名修观。此则略说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 相.分别止观方法。并同于前,但以破定见微细之失为异也。为均齐定慧修止观。行者于坐禅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观,而人禅定,虽得人定,而无 慧观,是为疑定,不能断结。或观慧微少,即不能发起真慧,断诸结使,发诸法门。尔时应 当修观破析,则定慧均等,能断结使,证诸法门。行者于坐禅时应修观故,而心豁然开悟, 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则动散,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不能出离生死。尔时应当复修于 止,以修止故,则得定心,如密室中灯,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则说均齐定慧二法修止观 也。行者若能如是于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观意,取舍不失其宜,当知是人善修 佛法,能善修故,必于一生不空过也。
第七节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诀端身常坐,乃为人道之胜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世缘,若随缘对境而不修习止观,是则 修心有间绝,结业触处而起,岂得疾与佛法相应。若于一切时中常修定慧方便,当知是 人必能通达一切佛法。云何名历缘修止观?所言缘者,谓六种缘:一行、二住、三坐、四卧、 五作作、六言语。云何明对境修止观?所言境者,谓六尘境:一眼对色、二耳对声、三鼻对 香、四舌对味、五身对触、六意对法。行者约此十二事中修止观故,名为历缘对境修止 观也。一、行者。若于行时,应做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行?为烦恼所使,及不善无记事行, 即不应行;若非烦恼所使,为善利益如法事,即应行J云何行中修止?若于行时,即知因 于行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 止。云何行中修观?应做是念:“由心动身,故有进趣,名之为行。因此行故,则有一切烦 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行心,不见相貌,当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二、住者。若于住时,应做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住?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住, 即不应住;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住。”云何住中修止?若于住时,即知因于住故,则有一切烦 恼善恶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观? 应做是念,由心驻身,故名为住,因此住故,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则当反观住心,不见相 貌,当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三、坐者。若于坐时,应做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坐?若为诸烦恼,及不善无记事等, 即不应坐;为善利益事,则应坐。”云何坐中修止?若于坐时,则当了知因于坐故,则有一切 烦恼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生,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观?应做是念:“由心 所念垒脚安身,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坐。”反观坐心,不见相貌,当知坐者,及坐 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四、卧者。于卧时应做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卧?若为不善放逸等事,则不应卧,若 为调和四大故卧,则应如师子王卧J云何卧中修止?若于寝息,则当了知因于卧故,则有 一切善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卧中修观?应做是念:“由于 劳乏,即便昏口,放纵六情,因此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即当反观卧心,不见相貌,当知 卧者、及卧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五、作者。若作时应做是念:“我今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为不善无记等事,即不应 作;若为善利益事,即应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于作时,即当了知因于作故,则有一切善 恶等法,而无一法可得,则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名作时修观?应作是念:“由心运于 身手造作诸事,因此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作。”反观作心,不见相貌,当知作者、及作 中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六、语者。若于语时,应做是念:“我今为何事欲语?若随诸烦恼,为论说不善无记等 事而语,即不应语;若为善利益事,即应语。”云何名语中修止?若于语时,即知因此语故, 则有一切烦恼善恶等法,了知语心、及语中一切烦恼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则妄念心息, 是名修止。云何语中修观?应做是念:“由心觉观鼓动气息,冲于咽喉唇舌齿颗,故出音声 语言,因此语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故名为语。”反观语心,不见相貌,当知语者及语中一 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修观。
浏览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