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傣拳的拳派体系及风格

傣拳内容丰富,相传傣拳有130多套。从派别来分有本地派(主要耍拳), 汉族传来派(主要耍棒),缅甸传来派(主要耍刀),泰国传来派(主要耍短刀)。短刀传入的时间不长,加之耍刀时短刀要紧贴着身子转,容易伤人,已少

①江应棵:《傣族史》,312〜327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②黄宗羲:《永历纪年》,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崇祯长编》,266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2

@郭振华、用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姬变,《半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6)。

④ 郭振华、川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娘变呵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6)。

见。每一种派别都有其突出的特点、严格的程式、固定的动作图形和判断欣赏的标准。在西双版纳本地派中,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如大初的有力、干脆、 硬、快,勘腊的柔顺、优美,景洪的则比较缓慢流畅。①但整个来说,西双版纳的“烦整”,因其历史悠久,经过了千百年来傣族人民智慧地创造,具有比其他傣族地区较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特点,加之乂能多方引进,兼收并蓄,因此,套路内容充实、技巧高超、套路布局匀称、有攻有防,并具有浓郁的傣族风格特色。

从实战来分可分为,“花拳”和“武拳”两大类。花拳专供节日或庆典表 演,武拳用于实战。

从形式上分为徒手类、器械类和象形类3种。

徒手类由手拳、脚术拳组成。手拳类有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 十二坑式②、四门拳、大六合拳、小六合拳、手拐拳、摔拳、长袖拳、左扑右扑拳、滴水拉线拳、破四门、小红拳③、四方拳、梅花拳、五步拳、少爷拳、四方转身拳、八仙掌、五步跳、卜步跳、拍地拳④、大练拳、圆拳、花把、小钻子拳、扫地拳、合拳、对口拳、大红拳、美人拳、25掌梅花拳、卧式翻桩拳、木桩拳等;脚术拳有跳拳、左踢拳、右踢拳、步拳、二步拳、转脚拳、跺脚拳等。

傣拳多象形拳术。象形拳有孔雀拳、白龙泰拳、牛角拳、平行拳、三动拳、 喜鹊拳、象牙拳、马鹿拳、老虎抓腰拳、老鹰哂翅拳、龙掌拳、猴拳、鸡斗拳、 鸭形拳、公鸡拳、鹤鹰拳、大象拳、白象拳、扫地拳、牛拳、马拳、苍鹰搓脚拳、二龙抢珠拳、猫拳、卧虎翻桩拳、青蛙拳、蛇拳、鹭鹭拳⑤、老虎撩尾拳、 螃蟹拳、美人拳、鹰爪拳、打狗拳等等。马拳中乂有跳马刀、跳飞马、换马等。 模仿动物行为和人的劳作构成了武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图形和基本要求,体现了傣族武术的基本内容、布局、攻防特点和风格等几个方面。如模仿纺线动作使武术布局像乱线一样,要像猪尾巴那样绕8字的摆动,像风吹芭蕉林那样左右摆动,并要求脚快、手快、眼快。乂从老象牙的上戳下戳中学习动作和要求,从鸡

①刘金吾、刀永明:《傣族的武术》,见《体育史料》(增补本),20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2。

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下册,36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③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盈江县志》,746页,昆明,与南民族出版社,1997。

④临沧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沧地区志》,276 - 277 ,昆明,云南人民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4。

⑤ 郭振华、川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媲变与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6)。

斗中学攻防等。①演练起来,时而像小鹿逗趣,时而像大象鼻战,时而乂像野牛斗,别有风趣。②在这些象形拳中,孔雀拳是武林的一枝奇葩,外柔内刚、手法飘逸、脚步轻灵,练者强调身法的柔韧,尤重眼神的配合和四肢百节的韵律。

器械类有枪、刀、棍、叉等。棍类有:淘头棍、泰棍、合棍、携虎跳龙门、 长棒、短棍、两节棍、三节棍、梨花滴水、四门兜底、参花棍、单刀十字棍、七门棍、折叠棍、小红棍、大红棍、三节棍、双门棍、四门棍、七门棍等种类。乂可分为集体棍术、双人棍术和个人棍术三种形式。棍子多用实心竹做成,质地坚硬柔韧,长度与眉齐。四门棍是诸种棍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流传时间悠久, 流行范围较广。棍术遵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攻守,故名四门棍。大四门棍有五十余招式,小四门棍有三十一余招式,棍法主要有点、劈、扫、缠、带、挑、抖、 崩、戳、拉、扣等,招式精奇,技法严密。③

刀剑类有:傣族单刀、双刀、扑刀、斩马刀、扎马刀、二十五步傣族武术 刀、三角单双刀、象牙刀、三把刀、四把刀、贯线式、傣族单剑及傣族双剑等。 杂乓类有:钉耙、铁铳、铁齿、铜夹、链夹、勾镰、铁尺、匕首、矛、节链、铁爪、铜矛、三肢叉、牛角叉、飞镖、标术(似花枪)等。

对练套路也丰富多彩。徒手对练,叫对手拳;双刀对练,叫象牙拳(双刀比作象牙);对打棍,叫对角。对练中有单刀对双棍、双刀对棍、四门拳对练、 徒手对双刀、象脚鼓对踢等。傣族的刀、棍是农民随身携带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防御武器和锻炼的用具。

拳中多上盘招式,劲势刚柔具备。重基本功、眼功和耳力,器械简捷朴实。

傣族武术技术特点突出。徒手技法属短打型,多手法,少腿法,多低姿,少跳跃。器械技法多为近身动作,紧凑贴身、快速灵活善变,极少放长击远和大扫转动作。招式明快,套路短小精悍。无论何种形式的运动,动作弧度较小,多为小跳步,一般在2米半径的圆内运动,方位性较强。傣族武术有转身跳四方和走十字的练习路线。动作灵巧,多以冲、劈、砍、拍、顶肘为主。结合跪步、骑龙 步、半马步、不丁不八步、小跳步、转身拍脚和扫腿等步型步法。全套动作都保持低姿,没有大的起伏,便于进攻和后退。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攻防结合,变化多端,招招绵里纳针,若行云流水,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滚滚不息的内在

① 刘金吾、刀永明:《傣族的武术》,见《体育史料》(增补本),21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②张幼坤:《武术一百问》,180页,南京,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③盈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盈江县志》,745页,昆明,A南民族出版社,1997。

功法。刀棍术的特点是:刚劲有力、节奏感强、勇猛剽悍、简练朴实,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傣拳的文化特色

1.配乐演练,武舞合一

傣族在演练武术时,几乎都配有乐器,武舞同练。把健身、习武与娱乐融为一体。傣族练武时,要举行入场式,队伍前面是一对或几对男女青年跳着孔雀舞,后面跟着挥舞刀、枪、棍棒的男青年,绕场一周,然后逐项演练。在演练形 式上,有一人或多人在中间跳孔雀舞或象脚鼓舞,其余人员围绕圆圈演练拳械, 非常活泼有趣。根据攻防动作的快慢,象脚鼓和错锣奏出轻重缓急的乐曲,因而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和艺术性。①

2.韵美柔婉,节奏鲜明

傣族武术的套路大多为先人所传,它的很多招式都是从飞禽走兽的神态中吸取武韵,从山林碧竹那里创造傣族武术精髓的,极富刚柔相济的韵律感,以柔美、细腻见长,柔软起伏的身体极富雕塑感。因此,傣族武术也有“凤凰拳” 的美称。②

3.象形取义,多仿生拳术

武术是傣族的祖先在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模仿动植物的动作产生的,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在和外来的交流中逐步充实和完善的。武术的基本动作中,有学妇女纺线、学猪尾巴摆动、学风吹芭蕉林的摆动、学鸡斗、学牛斗、学老象和猴子的动作,这些武术的基本动作,构成了傣族独特的武术内容、 布局、攻防特点和风格。傣拳内容丰富,拳种数量众多,以模仿各种动物而创立的仿生拳是傣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训练时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有兔子般的听力,鹰一般的眼力等。③

①郭振华、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娘变。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⑹。

②郭振华、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媲变与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⑹。

③郭振华、川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姬变与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6)

浏览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