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那 就是精粹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武以德立”,“武以德先”,说的是练武须先有良好的道德,如品行端正、刻苦耐劳,虚心好学等。练武者有德才能堂堂正正做人。 假若恃强凌弱、为非作歹、拉帮结伙、寻衅闹事,即使武艺再高,也 是为人所不齿的。其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人民倡导武德由来已久,“武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 《左传》,也称“武道”、“武节”,《汉书》中有“躬秉武节”之说。开始 是指在军中将士之中,后来在历代的拳家武师中也总是置武德于重 要位置。《清稗类钞》一书中说“谈元授道,贵乎择人”、“不仁者,不 与传”,说的是正直的武术门派、世家,都十分重视选人传技,最忌讳有品行不端的弟子败坏门风。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然有不同的内容。封建社会中各拳家有武规,大都是武德方面的内容,如“少林拳十戒”,“内家拳五不传”等,大都主张尊师重道、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忌心险好斗、纵 酒贪食、骄奢淫逸、逞能恃强等。当然,此外还有一些封建意识的道 德,那是属于糟粕一类。今天所提倡的武德,除继承传统中的武德精华,还要与精神文 明相适应。具体来说要讲文明、讲科学、懂礼貌、善团结,谦虚谨慎,刻苦好学,富有远大理想和求实精神。尤其应当明确练武的目 的不是图私利、报私仇。应该把热爱武术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为 振奋中华民族、提高民族自信心而习武强身,进而使武术为全人类造福。有的人不懂武规,无视武德,首先在于学习动机不纯。有的想 把武术作为打架斗殴的资本;有的吸取武行中的糟粕,搞称兄道弟、 江湖义气;也有的受武侠小说、功夫片的影响,想入非非,自己瞎练 所谓的“轻功”、“硬功”;有的不踏实刻苦地从头学起,一心想等名师 “点石成金”,甚至不惜荒废学业和个人前途,等等。这些都是与时 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电影《武林志》中,东方旭开始对何大海和他的徒弟们一再忍让,避免交手,迫不得已时,也假装武艺不高而甘拜下风。他是功夫平平,还是缺少胆略和勇气呢?都不是。当他走上擂台与骄横不可 一世的洋人较量时,他的高超武艺和勇往精神一进而出,击倒洋力 ±,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正是中华民族那种淳朴善良的高尚品 德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所在。然而,武林中却也有行骗的江湖术士、思想邪恶的社会渣滓, 他们仰仗自己有一些武技,或者弄虚作假来迷惑人们,灌输封建迷信和封建道德,吹嘘什么“踏雪无痕”、“空劲打人”,“飞檐走壁”、“刀 枪不入”等,加以玄虚化;有的重扯宗派门户的旗幡,标榜唯我正 宗,“天下无敌”,等等,甚至宣扬黄色、反动的思想。这一切,应当 引起警惕,切勿上当受骗。某地曾有几个青年朋友被一位自诩为“神拳”的拳师迷住了, 据说学了他的武艺可以刀枪不入,结果其中一位青年学练数日后, 竟拔刀砍手,结果鲜血直流不止,昏倒在地,险些丧命。这件事使人 想起《聊斋》中的《崂山道士》那个故事,在山上学了一阵子“入墙术”,回到家中表演给妻子看,结果不但未能穿墙而过,而且碰得头破血流。那是故事,而如今现实中也确有这类事。古往今来,真正的武功是刻苦练就的,决不可存任何幻想。练 好武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身修性,“以武健身,以德养性”,这才是时代的要求。“梅花香自苦寒来”李连杰们的功夫怎么练出来的?谁不夸李连杰等一些武术家的功夫好,不是青少年们,就是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看了也点头称赞。的确,他们的功夫扎实 纯正、动作准确遒劲、舒展大方。他们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外国 人也叹为观止,不能不佩服中国武术功夫好。然而,他们的功夫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俗话说:“功夫不负有 心人。”他们靠的不是天才,而是刻苦、勤奋、不自满。拿李连杰来说,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里,两岁时父亲便过早 地离开了人间。家境困难,养成了他节俭朴素、吃苦耐劳的品德。 他8岁进北京什刹海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时,开始也并不引人注 意,并没有人认为他是块“好材料”,但是李连杰的刻苦精神却是惊人的,学基本功的时候,别人压两小时的腿,他竟要压上4小时;学 一个新动作别人练十遍、几十遍,他却要课外加点,练上百遍。有一 次训练课上,规定练九分钟的马步站桩,分三次完成,而李连杰竟总 共站了50分钟,这需要何等的毅力!练过马步站桩的人都知道那是苦功夫,静蹲在那里一动不动,两腿火辣辣的,像灌了辣椒油一样, 没有刻苦精神是顶不住的。有句谚语说得很有趣:“戏法无真、武艺 无假。”假了就算不上是武艺了。练功夫不能偷巧,你骗功夫,功夫 却容不得你骗,不下苦功,功夫是得不到的。“苦”要以“严”为基础,不仅老师要求要严格,更重要的是自 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丝不苟,“苦”才能见到成效。否则,把 不正确的动作练上百遍,或者弯腿松腰地压上几小时的腿,只能适得其反,养成一些错误的动作定型。李连杰懂得严格要求的意义。 有一次,他练旋风脚,虽已练得汗流狭背,疲惫不堪,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他的要求,“响鼓要用重锤敲”,老师指出他的击响腿如摆动腿做得好,要他注意改正练上30次。这下倒把李连杰的精神又提起来了,竟忘却了疲劳,一口气认真做了 600次。“功夫不 负有心人”,李连杰的旋风脚终于练成了上乘功夫。对于每天所学的动作,他总是在晚上做完了功课之后,找个空地认真复习几遍。 有一次复习时,他因忘了一个动作而连不下去时急得直哭,妈妈要 他明天再说,他却坚持要当天巩固,妈妈只好带他到同学家中去问 明白了才算了事。尽管这都是些小事,却能以小见大,看到一种刻苦练功的精神 和严于律己的作风。进一步说,有了 “苦”和“严”,还要善于思索,勤于动脑。一个 动作真要做到势正招圆、干净利落,不动脑筋地傻练,势必提高缓 慢,更何况武术中的身法、韵律、气势、神采等不是容易摸得着抓得 住的,需要在练习中反复地推敲和琢磨。当李连杰的功夫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初露锋芒时,他的身法、韵 律、节奏等就相形见细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便经常主动地求得老师的指点,课上、课下勤问多问,回去后写训练笔记认真琢磨老 师的话,加以分析,训练课中,每当别人上场练时,他从来不是懒散 在一旁休息,而是聚精会神地观察,边看边想,取人家的长处。1972 年第一批访美武术集训队在京训练期间,他抓住这个好时机经常去 观摩优秀运动员训练,勤向他们求教,耳濡目染,从中得到许多“营 养”,经过自己的体会和思索,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少林寺》中他之所以能创造那样清新、潇洒、优美、刚健的动作形象,与他的刻苦用 心是分不开的。真是“幕上一秒钟,幕下百日功”啊!止匕外,李连杰的成功还在于他有恒心,有一种不自满的精神。 “虚心使人进步”,自满是练武的大敌。李连杰11岁便夺得少年冠 军,12岁登上全国冠军的宝座。世上有不少浅尝辄止的少年英雄因 种种原因而昙花一现,而李连杰竟一连蝉联五届全国全能冠军,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从不为困难所屈服,从 不认为自己的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地。他越学越感到艺无止境,愈 加促进了他的刻苦和勤奋。平时,他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相当重 视对文学艺术的学习。他从不以冠军自居,经常与同伴共同切磋技 艺,向退伍的老运动员请教、向民间老拳师求艺,甚至还向京剧、音 乐、舞蹈界的大师们学习,以便触类旁通。有的武术爱好者,学了几天拳脚,就开始洋洋自得起来,觉得 自己有“功夫” 了,最好能出出风头,比试比试。这就未免自欺欺人 了,这样下去,非但不会再有长进,得到的那些也会消失殆尽。当然,我们平时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李连杰那样,一次压几小时 腿、动作重复几百遍,而要从中学习他的刻苦勤奋的精神。只要我 们坚持不懈,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练出真功夫来。这里不妨选用几句武术谚语,供习练者们参考:“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严冬识贞木,三九见功夫。”“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练武艺精。”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浏览31次